匠心之城
2016-04-27老飘飘九旺萌噶
老飘飘+九旺+萌噶
在审美趋向标准化的世界里,手作是带有独特生命刻痕的单品。除了独一无二的个性,还因为带着温暖的人情味而显得更加独特且迷人。本期我们带你去三个以手作而闻名的古老之地,去了解那些几乎要被时代遗忘的技艺。传统不仅给了当地人改善生活的机会,也让这些古老的生活智慧在被商业社会湮灭之前,有了再度发展和新生的契机。
对隐居在这个岛上的手艺人和大师们来说,时间就像是从神像手中慢慢滴落的露水,有它自己的节奏,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在祈祷和等待中,专心于自己的劳作,并跟着时间默默前行。
乌布:众神的手作村
对艺术有些了解的人,对巴厘岛的乌布村(Ubud)一定不会陌生。这个常常登上地理/时尚杂志的村寨主要信仰印度教与佛教,并不大的地盘上供奉着一万多座神庙,村民以敬神事灵为每日功课,所需用品多为木石雕刻、藤草编制,因此该地逐渐成为工匠聚集的手作之村。几百年的传承为欧洲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法国画家高更和德国画家沃尔特·史毕斯等一众大咖都曾在这里隐居,并创作了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如今,迁居到乌布村的音乐家、雕塑家、布艺家们已不完全是单方面地汲取灵感,更多是为了留下来和当地人共同探索留存传统手艺之道。
一把大伞下的“盖亚”陶瓷
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流浪远方开始人生新道路,巴厘岛似乎是一个合适的地方。马索尼夫妇(Michela Foppiani和Marcello Massoni)来自米兰,十多年前他们来到这里,没有想过人生轨迹会自此改变。乌布村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开始,他们用岛上取之不尽的竹子来烧窑,顺便也给自己烤比萨。
盖亚(Gaya)是个好名字,在乌布村土语中意味着燃烧。盖亚建在一把巨大的伞下,伞下是各个车间和办公室,他们从网上接受全球订单,90%的产品用于出口。因为是手工制作,没有订货限制,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工匠们都是村民,尽管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但是大家在盖亚的大伞下和平相处,共同创造了八千多件作品,还获得了阿玛尼等大牌的订货。很显然,乌布手工技艺在马索尼夫妇俩这里获得了新的发展。他们把欧洲客户的需要变成设计,和村民一起再把设计变成流淌着西方与东方气质的全新艺术,哪怕只是一个盘子也看上去古老又新鲜,全然不是集市上卖给旅行者千篇一律的民族风纪念品。
马索尼先生高大威猛,大学学的是政治学,而妻子是雕塑家。他肩头巨大的刺青显示出骨子里的摇滚热情,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依靠手作生存下来又需要事无巨细的专业特质。在他眼里,艺术家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职业人,玩艺术,仅仅靠灵感或情怀是无法生存的,人们必须拿出商业的敏锐感来对付现实细节。“这里有艺术学院里学不到生存法则。”临走时马索尼告诉我。
手工布匠的“生命线”
与盖亚不同的是,生命线(Threads of Life)将自己隐藏在市场的后面。这个英国工作室主要致力于辅助乌布工匠特别是手工纺织的人家,而且不参与设计,仅帮助织工从自己家族传承的图案、色彩和技法中实现高经济价值——这些艺术品大多由“生命线”寻找到的国际买家收走。
“这里已经是我的家了。”生命线的创始人之一威廉姆·英格拉姆(William Ingram)说。他高大的身躯让小小的展示间显得更加矮小,但是他带我站在一块大约两米高、标价5000美元的火焰布(当地织造的一种)前和本地人说着土话的时候,确实感到他就是一个蓝眼睛的乌布人。乌布织造曾是典型的日用品,古代织工们都是用传承方式从家族中学习,织造过程因各种偶然性和工艺的差别而富于变化,最后逐渐成为行业的潜在标准。威廉姆来自英国,最初作为导游混迹于当地山村中,结识了那些身在深山的织工。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织工们不同于现代工厂可以集中管理,她们要做农活、喂孩子、做饭和照顾老人,甚至连电话都没有,他们只能约定时间在集市上见面,因此“生命线”采用了原始的织工互助团方式互相监控质量,传授技能——这需要持久的耐心。
火焰布的特殊颜料来自棕榈树在特定季节的果实和树皮里的某种颜色,自然颜料需要等待发酵和晕染,颜料随着时间变化。一个家庭可以用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方式完成一件家族的传世之作,染色过程越久,色彩越美,它融入的不仅是时间,也是亲情和传统。每种图案、颜色和织法都代表着家族或是部落特有的语言,今天这些正在快速消失,所以尤为珍贵。威廉姆说,他希望可以挽救更多巴厘岛的手工艺,让工匠的技法能够传承下去,例如“生命线”正在开始对草编、蜡染和皮影进行投资。这个时代唯一能与商业力量抵抗的就是更加专业的商业力量。没有商业力量的协助,这些宝贵的传统都将如消融的冰川,就像已经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一样。
为乐器奔走的迪瓦
与“生命线”类似的事情迪瓦也在做。作为乐器制作专家,他的主要收入却来自当地旅游,比如教授日本游客吹奏“甘美兰”来赚点外快。就是这么个勉强能维持自己生存的人,却组织了一支由四十多个当地村民组成的“甘美兰”乐队,而且所有演出都是义演,成员们觉得这传承数百年的音乐是敬神的最好礼物。
迪瓦本人的主业其实是“甘美兰”乐器的制作与销售,木雕师傅们都住在附近的山村,他要一次次地下乡去监控制作(有时从他的住处到山里要坐车一个多小时)。迪瓦雇用当地最可信赖的雕工家族传人,使用最传统的工艺,完全手工雕琢慢慢拼装完成。每件乐器都是艺术品,这让他在销售这些心血之作时总是难以割舍。
散落在岛内的工匠们没有数据库,没有质量技术标准,没有即时通讯工具,更没有电脑,一切都是口传心授和一张纸上的涂涂抹抹,在制作中任何修改都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和解释,因此信任和理解尤为重要。雕工并非全职,他们也是地道的农民,天凉快点就下地干活,热了就坐在屋檐下慢慢雕刻,迪瓦从来没有催促他们,只是坐在边上一边抽烟,一边默默地看着那些已经做好的部件,似乎一切都已经彼此默契到无需叮嘱。这样的协作关系需要建立在完全的信任之上。我问迪瓦从那么远赶来,就是为了看看这些完工的配件,如果要是制作中有问题,会不会返工、返工造成的损失怎么办,他平静地告诉我,这是有40年历史的匠人之家,他信任他的匠人,他们确实很慢,“但是这是好事,因为慢才能有精致的细节”。
对隐居在这个岛上的手艺人和大师们来说,时间就像是从神像手中慢慢滴落的露水,有它自己的节奏,他们能做到的就是在祈祷和等待中,专心于自己的劳作,并跟着时间默默前行。
style推荐
当地交通:到达机场后一般大型酒店有接送。从乌布去机场有私营大巴,可以从旅游中心了解时间。当地没有公交车,基本依靠自驾和出租或是带司机包车,价格较为悬殊。
饮食:以各种炒饭和肉食为主,街边有大量的饮料和咖啡店,还可以选择西餐。早市有新鲜水果,价格便宜,是最好的早餐。
小费:出国前多准备些1美元零钱(在换钱的时候可以要求),很多地方都需要小费,一般两美元左右。
注意:乌布村很多神庙和家庙不对外开放,请谨慎进入。
踏入老城一步,就跨入了时光的漩涡,这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状态。
菲斯:千年工匠之城
如果你只能选择一座摩洛哥城市去看看,那你就去菲斯老城(Medina of Fez)看看吧。这个拥有很多狭窄细长、百转千回小巷的古城,拥有非常发达的手工业,古城里的店铺多达9400多个,走在千年古巷中,与牵着毛驴的当地人擦肩而过,闻着“臭名昭著”的皮革味道,耳边不时传来陶匠铺的凿击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的时光,菲斯人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却仍旧历久弥新。
斑斓皮革之城
在老城众多手工艺中,皮革业是最为著名的行业。当地的皮革集市上有三家古老的制革厂,而它们正是菲斯在上世纪80年代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菲斯老城是世界上极少数保留着传统制革工艺的地区之一,纯手工工艺既是这里的骄傲,同样也是当地人的苦恼。
一来刺鼻的味道让人避之不及,如果你来此参观,导游会先发给你一把薄荷叶,为的就是让你捂在鼻子上,过滤一下染料的味道。再者染制皮革的过程非常折磨人。工人们要在日出前就把上了色的皮革悬挂起来,接受阳光的洗礼,而后要一直工作到太阳下山。不过一个40岁的大叔打趣说:“比起驴子来,我们要幸运得多。它们每天都要把皮革运到染坊,但说不定哪一天,自己的皮也被挂在这里了。”
如果要说这个工艺现在有所妥协,最显著的当属染料的更迭。过去人们只会选择纯天然的染色剂,用薄荷来染绿色,用指甲花来染咖啡色……现在大部分染色剂都换成了化学染料,一来上色方便,再来成本低廉,而且不易掉色。除此之外,大部分染色工序都得到了保留。工人先把鞣制好的皮革裁剪成合适的尺寸,然后丢入染缸里浸染一段时间,然后再取出来晾晒。染好的皮子铺在房顶上,从高处看下去整个城市仿佛都被染成了红色、黑色、褐色和白色。
菲斯蓝马赛克
除了皮革,当地最富盛名的就是陶制品了,其中“菲斯蓝”几乎就是菲斯的标志。
菲斯陶艺采用橄榄榨油后剩下的碎屑为燃料,所有烧陶的炉子可以产生上千度的高温,加上陶土质地好,烧出来的陶制品不但细腻,表面的彩釉还带有一层光亮的釉彩,彩釉也仍然是用千百年来一直都使用的天然颜料,图案则由工匠一笔一笔手工绘制,没有任何流水线作业,因此每一件陶器都是独一无二。
陶艺手工坊还制作一种源自于10世纪的zellige马赛克,工匠们坐在地上,以膝盖和肩膀配合,用巨大的铁锤按照事先画好的线敲打在釉砖上得到形状各异的陶质马赛克片(一个熟练工匠一天只能敲出四十多片陶质马赛克片),然后再凭记忆按照事先的图案把这些马赛克反扣在地面用水泥粘接好,抛光修整后就成了zellige马赛克。这些zellige马赛克花纹繁复颜色艳丽,讲究严谨的对称,是欧洲和北非贵族用于装饰的至爱。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最昂贵、质量最棒的马赛克。
永无休止的铜器敲打声
喜欢铜器的人还可以专门去五金广场(Place el-Seffarine)一带逛逛,那周围全是铜匠、铁匠、银匠的铺子。手工艺品店里的铜铁敲击声,欢快地演奏着打击乐,老城里有上百家制作和出售传统铜器的店铺。虽然这些铜器作坊和店铺的规模都不大,但人们认真敲打着一只只铜壶,又认真地为每一只铜盘讨价还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巷里似乎永无休止的敲打声和抑扬顿挫的吆喝声让人感动。
在当今的工业社会,菲斯老城人对手工业的迷恋与坚持实属罕见。游人纷至沓来,但这里没有开满酒吧客栈,没有全民投身旅游业,他们还是做着千百年来的行当,一代传一代,所以老城的手工艺品是有生命的。
手工艺品店铜铁敲击声汇集而成的原始交响乐,时不时撞击着耳膜。腿脚要躲避着城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毛驴,手掌要触摸感觉各类商品的体温。逛老城可真累啊!四肢、眼睛、鼻子、耳朵都要忙活起来,也正因如此,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才能进入相机镜头,才能更深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style推荐
去菲斯老城游览最好雇一名当地导游,不要提GPS,据称菲斯老城MEDINA的口号是,“就算你有GPS,我也能玩死你”。最关键的是,在一个拥有9400多家店铺的城市里,如果你想看全各种手工艺作坊,没有当地人的指点,你根本无法找到这些店家。
光彩夺目数百年
穆拉诺:游走于千度高温上的玻璃之岛
从威尼斯主岛坐船半小时左右,就到了玻璃岛,意大利名为Murano,因此也叫穆拉诺岛。玻璃岛,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威尼斯集中制作玻璃制品的小岛,以制造色彩斑斓的穆拉诺玻璃器皿而闻名于世,特别是拉丝与热塑,成就了世界无数一流的玻璃手工作坊。
手是最美的技艺与工具
从码头下船,一路都能遇到各种制作玻璃的手工艺作坊,进去参观,不但不收取任何费用,他们更热衷于向你展示这些美好的作品。圆的方的,大的小的,人物动物,姿态各异的玻璃产品,颜色鲜艳逼人地摆在货架子上。这里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到手工艺作坊看玻璃品的制作,去卖玻璃饰品的商店里淘一堆一流的手信。
在玻璃岛上,最多的店铺就是卖玻璃工艺品、玻璃首饰等的小店了,所有精美艺术品都产自本岛。据说以前的玻璃作坊是开在威尼斯主岛,玻璃制作过程中容易起火,所以起了几次火之后,玻璃作坊就都转移到这个离岛上了。
现在,岛屿上约有一百多家玻璃作坊,几乎每家作坊都会有现场吹玻璃表演以吸引顾客。众人围在表演炉前,只见炉内烈火熊熊,各种原材料在炉内1400℃高温中熔化,工艺师傅手持一根长长的吹管,在一名助手协作下,从炉内抽出带有一团火球的玻璃料,用吹管吹几下后又重新放入炉内,如此多次反复。只见那火球在变大,老师傅一会儿在一处加点什么,用钳子捏一下,一会儿在另一处揪一下,或者剪一下,最后把那吹管大转数圈,火红的玻璃球便形成了一个高脚、波浪式红色花边的大口杯子,造型别致又美观,色彩丰富又协调,果然是穆拉诺佳作。
威尼斯最珍贵的一件玻璃工艺品,就是15世纪制作的蓝色巴罗维耶婚礼杯。现在,玻璃岛上生产的各种玻璃工艺品,被誉为“威尼斯之花”。想观看玻璃工匠制作玻璃,非常推荐在Fondamenta dei Vetrai街上的专卖店,和Calle Bressaggio街上的几家店,找Fornace(炉子)的标识就对了。
还有售卖玻璃饰品的店,直接就有老板在里面进行玻璃作业。同时,他们出售散装的玻璃部件,各种形状和颜色,买回来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手工DIY出独特的作品。店主会告诉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创作来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只属于你的创作。例如,将玻璃制作成各种小甜点、巧克力的样子摆在托盘里,以假乱真。当然,店里也挂了很多已经DIY好的成品,适合懒人当纪念品直接买走。
邂逅玻璃岛的前世与今生
要真正了解玻璃岛的前世今生,岛上的玻璃艺术博物馆(Museo Vetraio)是参观的重点去处。这里详细地介绍了威尼斯玻璃生产的历史,展示几个世纪以来的精美之作,汇聚了从古至今各时代的玻璃工艺品,各式吊灯、果盘、花瓶、花卉、工艺摆设和日用器皿,还有奔马、天鹅等动物鸟兽,以及项链、耳环等装饰品,其中最瑰丽的是15世纪前后的作品。
从玻璃艺术博物馆出来,一路散步在海边上,便可看到,岛上还有一座多纳托教堂(S.Maria e Donato)很是显眼——一个不可错过的去处。这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古老教堂,建于7世纪,目睹了整个穆拉诺岛的潮起潮落。教堂内镶嵌着精美图案的地板以及后庭炫目的圣母玛利亚镶嵌图,都是12世纪的精美作品。
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美好,都是意大利人的杰作,玻璃岛的杰作,更是属于时间的杰作。
style推荐
省钱小招:购买一张博物馆通行证,可包含以下博物馆的门票:总督宫、黄金宫、克雷尔博物馆、雷佐尼可宫、国家考古博物馆、穆拉诺岛玻璃博物馆、穆拉诺岛蕾丝博物馆、马尔西安那国家图书馆的纪念室、莫瑟尼格宫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佩萨洛宫等。通行证18.5欧元,在上述宫殿或博物馆有售,有效期六个月,每个博物馆凭票只能进入一次。
当地交通:乘4.1号、4.2号、12号或者14号水上巴士,在Fonamenta Nuove上船,Fonamenta Nuove位于威尼斯的正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