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教学的高校课堂手机问题对策研究
2016-04-27盛婧
摘 要:近两年,有关大学生课堂玩手机影响教学的报道频出,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面对庞大的高校课堂“低头族”,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倡导“无手机课堂”,为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供保障。然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来说,是不是杜绝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现象就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高校课堂手机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无手机课堂;有效教学;对策研究
一、引言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68亿,且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大学生是手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在给大学生提供查询资讯、了解社会、扩大视野的平台的同时,也引发了他们诸多行为的变化,其中课堂行为的变化是最大的。
大学生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较强的自控能力。他们不同于中小学生,命令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显然不适用,因为即便他们课堂接触不到手机,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行为不是简单的盲目跟风或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而是因为课堂教学不如手机有吸引力。本文试图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论证“无手机课堂”的落实状况是否与课堂的有效教学成正相关,从而为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有效教学与“无手机课堂”的相关性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对于高等教育要“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毋庸置疑,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然而,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究其原因,42.8%的学生认为课程太枯燥乏味,没有价值。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课堂玩手机行为是由于教学实效或无效导致。因此,笔者对“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回答“是否‘无手机课堂贯彻落实得越好,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这一问题。
实验对象为武昌理工学院某专业两个平行班的学生。首先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被记录第一节课上课玩手机的人数与时长,其结果用于了解“无手机课堂”的贯彻落实情况。两个班所授课程相同,授课教师为同一人,主要讲解知识性的内容,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被试不知测试目的的情况下,在第二堂课上随堂测试第一节课所学内容。测试结束后运用SPSS18.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1.“无手机课堂”监控结果与分析
通过监控录像,对两个班各63名被试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进行了记录,结果分析如下:
A班中,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人数为8人,占总人数的12.7%;偶尔使用手机的38人,占60.3%;经常使用手机(超过课堂教学一半时间)的学生有17人,所占比例为27.0%。
B班中,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人数为14人,占22.2%;偶尔使用手机的有45人,比例为71.4%;经常使用手机(超过课堂教学一半时间)的学生4人,所占比例为6.4%。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A班的课堂手机使用情况远比B班严重。
2.听力理解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第一堂课结束后,对本堂课教师所讲内容进行随堂测试,以60分以上学生为样本,得到了课堂手机使用频率高、中、低三个段内,随堂测试达到60及以上分数的人数。
A班在第一堂课上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8名学生中,随堂测试达到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2人,比例仅为25%;偶尔使用手机的38名学生中,随堂测试达到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24,所占比例为63.16%;经常使用手机的17人中,有7人在随堂测试中达到60及以上的分数,所占比例为41.18%。
B班在第一堂课上完全没有使用手机的14名学生中,随堂测试达到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2人,所占比例仅为14.29%;偶尔使用手机的45名学生中,随堂测试达到60分及以上的人数为16,所占比例为35.56%;经常使用手机的4人中,有2人在随堂测试中获得60及以上的分数,所占比例为50%。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随堂测试的分数情况是B班不及A班,A班60分以上的人数高于B班。各分数段中,60分及以上的人数比例也显示出,上课完全不使用手机的学生中,随堂测试较好的比例反而是最低的,因而可以说并不是课堂不使用手机,教学效果就越好。
3.“无手机课堂”与有效教学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A班的课堂手机使用情况与随堂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158,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215,大于0.1,不能通过检验,说明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B班的课堂手机使用情况与随堂测试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051,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694,大于0.1,不能通过检验,说明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把A班和B班的样本合并为“无手机课堂”落实情况的样本,对应的A班测试结果和B班测试结果为教学成效的样本,做相关分析后发现“无手机课堂”落实情况与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04,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657,大于0.1,不能通过检验,说明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三、基于有效教学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影响课堂教学这一普遍问题,其解决对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行为和行政监管方面。但是,个别行为会受到主体客体的影响,难以监管,行政行为会存在“抓时紧,放时松”的弊端。因此,急需探讨如何建立高校“无手机课堂”的长效保障机制。
笔者通过调查访谈和教学实践发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手机对教学的负面影响,保障教学质量。
1.课程设计
虽然说课程设计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但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方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比如,有的学院本专科安排同样的课程,授课教师按照一样的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学生怨声载道,解决不了的后果就是学生课堂上“自寻快乐”地玩手机。
2.教学内容
信息社会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教师如果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教材给学生上课,自然是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学生玩手机的比例非常高。很多学生表示,如果教师授课只安排教材上的内容,他们通常会觉得没有听课的必要,但如果教师能针对考研、择业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他们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和较高的关注度。因此,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地更新、扩展教学内容非常有必要。
3.教学模式
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也许刚开学会很喜欢某位教师的教学模式,可是如果每堂课都是一样的方式,他们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课堂教学不再有新意。比如,学生会知道什么时间会点名回答问题,什么时间教师会长篇大论,他们就会选择性地“游离”于课堂之外。
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都应该根据课程特色和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4.师生关系
健康的课堂环境需要师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是授课教师不能忽视的。很多学生表示会“爱屋及乌”,即如果对授课教师有好感,那么上这位教师的课时就会很认真;如果不太喜欢某位教师,那么课堂上通常会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或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好奇与期待;课堂上多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课后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辅导答疑等。良好的沟通,适当的互动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反馈,及时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做出调整,营造健康的课堂生态环境。
四、结论
笔者认为,一味地通过强制措施和行政手段打造“无手机课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无亮点,教学模式不科学,师生之间无互动……即使学生课堂上不使用手机,我们的有效教学也依旧难以实现。
作者简介:盛婧(1984- ),女,湖北荆州人,武昌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英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