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探析
2016-04-27王慧蕾
王慧蕾
摘 要: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人主体性的生成受到限制,同时,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和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参与式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改革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能使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得到真正的落实。
关键词:学生主体;高校学生管理;自主管理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复杂化,必然会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十分必要。
一、我国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灌输的现象,把知识的传承看作静态的积累,仅仅解释那些现成的、人们已熟知的知识的意义和发展的逻辑,而不去观察知识背后产生知识的主体。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阻碍,学生参与管理的实践空间更是缩小,这必然会导致学生个人主体性和创造力被抹杀,常常会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难以充分体现并落实到实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而受到阻碍。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包括两方面,即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带来的挑战,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带来的挑战。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民族文化、社会思潮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相互碰撞,这既是中国高校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导致青少年外部成长环境发生变化。置身于开放环境中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地受国外各种思想甚至敌对势力的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一些“个人比集体重要”“口腹比心灵重要”的观点开始在高校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难控制的特点,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高校中实行的主辅修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新的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管理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一是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载体,传统的班级载体已不复存在;二是学分互认、弹性学习年限等新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学生工作者必须转变旧的观念,适应新的管理制度。
三、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路径选择
1.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
在高校中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的办法,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自主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动态管理,它强调主动变革和主动承担责任,从而促进个人和组织的自主发展。
第一,学习自主管理。学生独立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遵守学习纪律,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和同学沟通,最后对自己每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将知识消化吸收而不是仅停留于表面的记忆。
第二,课外活动自主管理。加强学生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实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参与式管理
(1)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管理中学生应当被支持,成为“当事者”和“主体”,应当被引导和鼓励参与校内外各种活动。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要依据一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管理知识技能,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与能动者、实践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应当时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落实解决学生提出的管理建议。只有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和信任之后,才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努力担当起主体的角色。
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保障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得到有效落实。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养成不仅在于理论的指导,更在于自身生活的体验和实践。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相统一的原则,营造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生态性的文化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郭昕,田辉玉,白婧静.自主管理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创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