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职音乐教学的启示
2016-04-27赵一雪
赵一雪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职音乐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高职音乐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对我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具有全方位、多层面的启示,值得我们结合职业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的基础之上,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在陶先生看来:教育与生活其实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他主张“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的观点,强调将教育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发生良好效能。陶先生所主张的“生活”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结合高职院校音乐院系教学实践和时代要求,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要素均应当结合现实生活,让“生活”担当抉择的支点;专业教育要结合生活来潜移默化地展开,而且音乐教育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要应时代变迁而丰富其内容和形式,重视培植学生的生活力,构建教育活动主体;打破教育的封闭性,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扩展教育的延伸性,实现终身学习社会构建。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坚决杜绝本本主义、填鸭式教学等传统模式,通过建构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创造充满活力、激情的教学新生态系统。
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的转型。要改变一种教育,其实就是要改变这种教育所依赖的生活基础。笔者认为,我们虽然一向认可音乐是心灵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但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对此做得很不够,音乐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学生很难从生活中获取音乐学习的灵感与启示。当代中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学面临的诸多瓶颈和困难,其实质都是因为精英教育、应试教育等模式依旧还是现行教育的生活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用素质教育来取代原有的生活土壤,重建音乐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社会即学校
笔者认为,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社会即学校”的丰富内涵,必须与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紧密结合起来解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层级递进和逻辑延伸。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理想中的学校应当是“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是一所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学校,其中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因为社会生活、现实生活等都是“生活教育”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陶先生始终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所谓“小众教育”,而是主张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全面贯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反观我们今天的高职音乐教育,即可发现还较为普遍地存在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等弊端,在理念上、形式上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人为地割裂学校与社会之间本应畅通的联系与合作。笔者认为亟须借鉴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从社会互动论等视角再造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通过开门办学等手段,使社会资源为现代教育所用,使高等音乐教育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接受、实践、批判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观基础上,形成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这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非常重要,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直接源头,历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可以理解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方法论。按照陶先生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崇尚在“做”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做”是“行”的基础,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结合音乐教育来看,“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建立密切联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崇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等理念。除了要搞好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引领学生观察、体味、感悟课堂之外广阔而丰富的生活,指导学生在资源更丰富的社会化大平台上创新学习,以便成长为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琼,孙世杰. 解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对新课程内容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李艳莉.“生活即教育”的历史流变及启示[J].生活教育,2014(9).
[3]张乐成.“社会即学校”[J].湖南教育(上),2013(8).
[4]余浩.“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探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