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与人

2016-04-27

学习月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字里行间庄子笔墨

文如其人,人亦如其文。凡好的文字,笔墨之下必蛰伏着作者好的人品。阅遍历史长卷,凡是享誉千载的文学家,无不是高风亮节的君子,历史的必然性不禁引人深思。原因之一是好的文学家必有大量的阅读,而中国经典的图书典籍往往带给读者“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滋养。薰习其中,于不自觉间净化了心灵,提升了人生境界。而另一重要原因是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于世深有教益,只有正人君子才能写出。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崇的是做人的道理。在先秦时期,文字往往是“大道”的记录。由秦汉迄至明清,文字记录的内容日渐丰富,但核心仍是一个“德”字。进入近现代,文字工作有了更宽泛的意义,或讴歌自由与民主,或为日常工作乃至治国理政提供宣传作用。但万变不离其宗,如果一篇文章,赞美尔虞我诈,甚至教唆读者违法犯罪,谁会认为它好呢?文章,往往不自觉间流露出作者的心绪,摹画出作者的道德情操。一个心地阴险狭隘的小人,即使在纸上漫书仁义道德,也很难具有触动读者内心的感染力,更遑论艺术美了。

没有谏迎佛骨的铮铮铁骨,就没有韩愈“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没有被贬永州,“士穷乃见节义”的高尚品德,就没有柳宗元深切痛惜百姓疾苦的《捕蛇者说》。既有危言危行的长者之风,感于事,发于情,动于心,流诸笔墨,才有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依靠华丽的辞藻点缀,用深远的典故堆砌,以斗筲穿窬之心横加粉饰,即使文采华丽,也往往败絮其中,难堪再读。

从更广泛意义上说,文章往往是作者人生的写照。读苏轼、范仲淹的文章,我们可以品出他们人生的豁达,而海子、郁达夫的文字则使我们感同身受他们内心的压抑与痛苦。或喜或悲的人生经历,难道是以文为谶吗?我认为,在更大程度上,何种为人决定写就何种文章。我们往往喜欢从经典小说中寻找作者的原型,凡用心写成的文学作品,通常不仅凝结了作者的心血,更把其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缩微在字里行间。作者或喜或悲的人生经历,虽不被文字所注定,但绝对被文字所刻画。从字里行间中追寻作者的足迹,漫步于作者的心路,或坦荡,或忧戚,或达观纵览,或鼠目寸光,楮墨之下的个人轮廓无不渐渐清晰。“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人焉廋哉”?

庄子生逢乱世,有感于富贵者虽食珍馐,衣锦绣,然而终日颦蹙心累,一遭刑戮,甚或殃及亲族。因而他推掉楚相的官职,闭门织履,甘守清贫。既欲“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于是放浪形骸,托志世外。遭遇妻丧,鼓盆而歌;出游濠梁,从容羡鱼。成败得失不能惑其心,毁誉参赞不能入其耳,于是挥笔写就汪洋恣肆之文,无端崖之辞,我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一座高峰从此拔地而起。后世学庄子文章风格的很多,但鲜有得其要领的,究其原因正在于为人不如庄子洒脱,所以为文不如庄子豪放。能得庄子一二分情志的,文章只能有庄子一二分精彩。相由心生,文也由心生。由文来透视作者的内心,来揣摩作者的为人,不是很有道理吗?

回首几千年的历史,文人雅士的笔墨风流,不仅流淌于纸间,而且浸润了人心,成为民族之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华灯初上,或雨雪未霁,或正襟危坐,或拥衾半卧,翻开书卷,与书中高尚的灵魂展开亲密对话,既学习作者德厚流光的伟大人格,又领略作者修身济世的千年风骨。所谓开卷有益,如此而已。

猜你喜欢

字里行间庄子笔墨
笔墨童年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让“鲜活感”跃然字里行间:浅谈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思念与地址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