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2016-04-27郑丹
郑 丹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双创”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郑丹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文章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问题成因,提出了以“教师和学生”为激励主体,以“奖励和惩罚”为主要形式,以“因材施教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为主旋律的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7.061
1问题的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号召最早是由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此后他曾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种活动场合提及,以期培育和催生国家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实现民富国强,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问题进行有益补充。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自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热点。其将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商业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先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再将研究成果付诸模拟演练,最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心理品质及创新创业能力,为广大创业者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做充足准备。然而,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阵地的高校,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规范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势在必行。尽管各高校已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方面有所行动,但大多数高校尚不具备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而且现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作用。
2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描述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该理论基于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第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第三,当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认为,人可以在同一时期同时存在多种需求,且每个时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这五种需要不是都能被满足,越高层次的需求越难满足,需求将决定人的行动且尚未满足的需求在人生阶段里占主要地位。
2.2麦格雷戈的X-Y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60年)在其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该理论。X理论:人的本性是懒惰,尽一切可能逃避工作;人一般会自我保护,不想承担责任;视个人安全高于一切,抗拒改变;必须采取强迫命令,“大棒加胡萝卜” 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Y理论:人不是天生懒惰,并不天生厌恶工作;一般状况下人们是愿意承担责任的,并有相当程度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人们想要展示自己的能力,控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实现企业目标的唯一办法,可以通过满足职工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使个人和组织目标相一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X理论与Y理论的差异在于对人性的认识不同,所以激励方式也不同。
综合上述理论,本文认为在“双创”的背景下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应紧紧围绕“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合理开展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构建工作,具体内容以“奖励”和“惩罚”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基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依据制定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激励机制。
3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3.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观能动性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就业观念仍旧停留在以追求稳定工作为最终目标的时期。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理论学习成绩优秀的极个别学生受益的专项教育活动,而大众群体则难以涉足其中。加之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所构成的整体环境的不积极,也将广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扼杀在摇篮之中。
3.2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技术含量低,实践活动成果孵化成功率低
据《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大学生创业活动多集中在家教、零售和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行业,而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网络、软件等高新科技行业的创业选择比率仅占5.3%,科技创新性严重不足。此外,各高校中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未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一种长远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理性认识层面,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率较低,无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责任不明晰、教育停滞于表象
调查显示,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长分管领导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或者思想政治研究部来共同负责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尚无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研究部门,且教务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主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知之甚少,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参与的缺失,而非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体来主持工作,这种凌乱的管理局面势必会导致创业教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缺少紧密的联系,以及校内部门间难以有效配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现有的理论体系只是停留在研究层面,内容形式零散,未与高等教育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可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缺失,切忌仅停留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表象认识,应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始终。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氛围不浓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来自于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共同打造的社会环境氛围并不积极,构建一个健康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整个民族精神之中,是初期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第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具体表现为教育表象化,难以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学科边缘化,难以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课程体系单一化,难以构建完善教育体系;教学资源匮乏化,难以满足创业者的需要,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及教育资金等。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没有有效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作为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
4“双创”背景下构建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若干对策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之下,高校应继续发挥激励机制在其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并实施科学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为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资源。简言之,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面向广大师生构建以“因材施教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为主旋律且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4.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
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结合学校专业教育和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首先,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其次,高校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设置管理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还可开设诸如财会、法律、税务等方面的课程,为日后学生创业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再次,遴选优秀教师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并诚邀企业管理成功人士加入,形成对创业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宽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沟通渠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水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
4.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高校在履行教育职能的同时,亦应践行服务创业和支持创业的历史使命,借助校园公共传媒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报纸等载体,大力宣传创业优惠政策、配套服务内容以及创业典型案例等,使“敢于创业,以创业为荣”成为广大大学生的共识,从而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孕育社会环境土壤。
4.3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和创业基金,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由教学管理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联合成立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常规管理工作,加强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渗透。构建以大学生信用考评体系、创业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和创业项目评价体系及政策执行问责机制为核心的监督反馈机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输送高素质教学人才和创业人才,保障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创业者的成功比率。依托创业教育管理部门设置创业基金,以高校为媒介吸收来自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创业活动的开展,缓解创业资金短缺对创新创业发展的限制。创业绩效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包含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学生层面可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并纳入专业教育学分组成部分,建立具有容错机制的科学创业绩效评价体系,有奖有惩,奖惩分级,给予创业大学生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双重奖励;鉴于专职教师不愿投身创业教育工作,教师层面可适当减少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教学工作量,保证充足的创新创业教育时间,并给予相应的工作报酬以激发工作积极性,此外,合理评定创业教育教师的绩效工作给予其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中的适当肯定也不失为激励创新创业的良策。高校可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价体系,以便协助风险投机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了解与信任,降低投资风险,引导民间风险投资基金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3):76-79.
[2]郭景茹,赵铁丰.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及效能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2):22-23.
[作者简介]郑丹(1983—),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