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慷慨殉国
2016-04-26小青
小青
When the country went to rack and ruin, the only path to follow for Mings martyrs is to die. Most literati went to aid their motherland without any hesitation, whose great spirit of sacrifice not only composed a cadenza for Ming dynasty but also became the most precious treasure of national spirit.
死亡向来是人类最惧怕的事,而对明朝的殉国者来说,在山河破碎之时,死亡则变成一种选择,他们用一座座青冢筑成无言的丰碑,他们的宁死不屈,为没落的明朝谱写了最后的壮丽高潮。尽管那些慷慨成仁的自我牺牲,看起来像是可笑的螳臂当车,但是这些英烈临危不惧、挺身赴难、百屈不挠、杀身成仁的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精神最宝贵的财富,成为真正的不朽者和中华文明永恒的旗帜。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
黄道周是明末“不识时务”文人的代表。自从被擒后,多尔衮还敬重他是儒林一代宗师,尽管把他囚禁着,但是对他客客气气,礼遇有加,甚至默许他在狱中开课授业,接待亲朋好友。可就是这样的悉心善待,黄道周依然不为所动,不肯降服。
当是时,大明政权已经油尽灯枯,不复存在,可偏偏江南还是战事不断,而这些个江南名流宁死都不肯承认大清的统治,在他们的带领下,反对清廷的斗争如同星星之火,虽然微弱,却此起彼伏,连绵不绝,清军将士饶是骁勇,也经不起这样反复的车马劳顿。这样的人留着,根本贻害无穷!想到这里,多尔衮大笔一挥,在奏疏上写下诏命:尽快处斩。
在押往东华门的途中,黄道周看到一块福建门牌,就走到牌下,指着“福建”两字说:“我的君主在这里,我的宗族也在这里,死在这里就好。”然后向着家乡方向跪拜,不愿再往前走。监刑官只好命令在门牌下行刑。仆从流着泪问黄道周,有没有要给家眷的遗言,黄道周想了想,撕裂衣衿,咬破手指,以鲜血写下了最后一幅大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黄道周四名门人蔡春落、赖继谨、赵士超和毛玉洁一起前来泪别:“老师先走一步了,我们马上就来跟老师汇合。”这四人后来也被杀,人称“黄门四君子”。
这位明末著名的儒学大师、大书法家为他的忠贞和气节付出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生命,而他的所作所为,甚至令他身后清朝的统治者动容,乾隆皇帝认为他是古今最完美的人。
而作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传世的论著颇多,像《易象正》《三易洞玑》《太函经》《续离骚》《石斋集》等,可以看出他对魏晋书法比较倾心,尤其对钟繇、索靖等具有古朴书风的书法更为欣赏,他的书法可谓其人格的完美体现。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像他的《五言古诗轴》,朴拙的风格接近钟繇。他的楷书主要学习钟繇,但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更显清秀、飘逸,也可以看到他受到王羲之楷书的影响。他的隶书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不如楷书那样古拙清刚。黄道周传世书法代表作品楷书有《孝经》《石斋逸诗》等,行草书有《山中杂咏卷》《洗心诗卷》等。
宁为玉碎不求瓦全
在明末清初时局混乱时刻,黄道周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个。这些仁人志士用不计其数的鲜血和一个个无名的青冢捍卫了他们心中的忠义。为他们的大明朝,这些本该握着毛笔的手,放下了手中心爱的诗书,抛弃了一心追求的安逸,拿起了沉重的刀剑,走向了硝烟弥漫的可怖战场。同样是顺治三年(1646年),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杨文骢也因为反抗清朝不降而惨遭杀害,一家同死者达36人。
在他被杀之前,多尔衮曾十分欣赏杨文骢的才华,把他围困在苏州的时候,还特意派出“安抚使”,劝杨文骢归顺。面临强大的清军的围剿,杨文骢知道注定只有失败的结局,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我杨文骢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的鬼,宁为玉碎,我不求瓦全!”然后挥剑斩杀了来使。多尔衮气急败坏,他实在无法理解,不明白这些人到底在坚持什么,又是什么样的东西让这些人如此倔犟。经过无数次的围追后,最终杨文骢和他的家属都被五花大绑地捆缚在一起。
杨文骢的书画风格主要受同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影响,并且上追黄公望、倪瓒的意韵。当时,杨文骢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齐名,合称“金陵九子”。他的画既带有宋代人的严谨又不失灵活,有元代人的风韵而不失气度。从传世作品看,杨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为水墨画,比较常见,占杨氏山水画的绝大部分;另一种是青绿设色画,有时出以没骨,但数量极少。他注重师法古人,但不为陈法所拘,在对笔墨的认识上有独特的见解和造诣;在墨的运用上,能干湿并用,干而不枯,湿而浑厚;在树、石等形象的塑造上,讲究姿态组合的形式美,不强调写实,而强调韵致和欣赏性。与宋代郭熙提出的山水画“可游可居”截然不同,他把书法运笔之法融入绘画的皴、擦、点染之中。他的山水中蕴藏着书法的奥义,看他的山水画,在那烟云流转间,笔法变化万千,带给你的是一种无上的精神享受。此外,杨文骢还非常喜欢画兰赞兰,而这种象征君子高洁正直的花卉,不正是杨文骢气节的最佳写照吗?
暴尸不埋聊以志痛
另一位文武双全的勇士的命运,则更让人唏嘘叹惋。他就是和黄道周齐名的书法大家——倪元璐。倪元璐选择和大明朝一起结束生命。
生前,倪元璐以其直言骨鲠的刚毅性格,始终与阉党利益勾结集团格格不入,由于针砭朝政而遭到崇祯皇帝的罢免。即便如此,当得知李自成即将攻陷北京的时候,倪元璐毅然倾尽自己所有家产招兵买马,以期拯救岌岌可危的北京和他的大明。可惜杯水车薪,大明孱弱的兵力怎能阻挡住气势如虹的李自成呢?等到城陷那天,他整整自己的衣冠,在几案上写下最后的遗言:“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敛,暴我尸,聊志吾痛。”然后朝着南面坐下,取出白帛自缢而死,终年只有51岁。他选择暴尸不埋,因为他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无尽的愤怒。而倪家上下随着他一起殉节的就有13人。
倪元璐自幼受到家学师友的熏陶,再加上明朝大环境下时代文艺美学思想的刺激及影响,此外以他天赋异禀的才气与灵性,集众艺于一身,堪称晚明书画史上的一朵奇葩。
倪元璐强烈而刚正不阿的性格也深深地体现在他书风用笔的奇绝以及结字中所具有的独特上。倪元璐的书法上溯钟繇、“二王”、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下迄明代黄道周、王铎等诸家笔法,贯古涵今,而且强调以性灵作为书风美学思想的重心,最终镕铸成一己之貌。他的书法以气骨见长,并且很得颜真卿的风骨。他的楷书厚实劲健,但是比起颜真卿更为劲峭,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在明末可谓自成一格。他的行草书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欹侧多变,人曾戏称“刺菱翻筋斗”。
在绘画上,倪元璐喜好山石和松竹。他的画看起来似乎是漫不经心之作,却又高古简淡,气格高远超逸。他画的山石,多呈突兀状,而且不论是花还是树,总是有山石相衬。而他所绘林木,则呈现出苍莽葱郁的样子,他喜欢用大小斧劈皴,不屑于描头画角,以取媚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