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体系建设刍议

2016-04-26罗谚符志松

科技视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英语

罗谚++符志松

【摘 要】以学业导师和职场导师为基础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制度的施行能有效地实现学生学业能力的提高和职场素养的建立。这需要在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中首先应该达成教育理念共识,并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做好双导师选聘、管理与考核工作。

【关键词】应用型;英语;学业导师;职场导师

1 导师制起源与内涵

导师(tutor)一词原义为监护人或保护者。牛津大学诞生之初,学生年满14岁符合条件者即可入学,年幼冲动常与居民发生矛盾与冲突。作为监护人与保护者的导师由此应运而生,被要求与学生同住书馆或寄宿舍中以指导其学业进展和品行养成,随后该词逐渐引申出教师、教育者之意。作为当时精英教育理念的外在形式之一,导师制“以古典人文主义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学生的理性培养、性格养成为宗旨,以和谐的绅士培养为目标,是绅士文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1]1379年,威克姆(Wykeham)在所创建的新学院中首创付酬导师制,“使原先非正式的和无报酬的导师教学向制度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标志着牛津大学制度化导师制的最初确立”[2]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学院制为载体的导师制在牛津大学得以普遍建立发展。19世纪初,牛津大学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制度改革,形成了以学院为依托,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导师制(tutorial system)。之后导师制被许多大学借鉴和复制并有许多成功案例,但也由于成本巨大而使其在本科生教育中的推行难以普及,而多用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上。

2 中国高等教育导师制探索与问题

导师制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可谓久远。早在1913年金陵女子大学设立的年级顾问和学生个人顾问以及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所采用的 “顾问制”便已初具导师制雏形。顾问由学生自选或学校指派产生,每名顾问负责训导10人左右。“凡学生有关于学业、思想、家庭的问题都可向顾问请教,而当学生有过失时,学校亦需征询所属顾问的意见。”[3]。随后大夏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纷纷开始设立导师制。1938年3月颁布的《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和《实施导师制应注意之各点》及7月颁布的颁布《切实推进导师制办法》则标志着国民政府统制的高校导师制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导师制在各大学也渐次普及开来。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扩招以来,为应对由此出现的教与学矛盾,导师制在高校中的探索与实践又活跃起来。曹十芙将中国目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归纳为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5种类型[4]。陈余丹则更进一步细化总结出“社团导师制”、“项目导师制”、“论文导师制”、“英才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全员导师制”等类型[5]。实现导师制的学校寄希望于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解决诸如学生管理队伍人员不足、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就业指导等与学生一切相关的问题。然而实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是优秀导师的匮乏。教育部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指标中师生比要求比例为1:18,而普通地方高校勉强达到甚至是超过这一比例的不在少数。对比美国斯坦福大学1∶3和普林斯顿大学师生比例为1∶6的师生比,教师数量基础差异巨大。此外并不是所有专任教师都能胜任这一职责。担任导师者往往需要十分熟悉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及阶段目标,了解学生心理;高年级导师因为要指导论文写作,往往还需要熟知学术动态。他们往往既是教学的主力,又是科研的骨干,部分甚至还要担任行政工作,因此优秀导师的数量可谓是少之又少,而如果放低要求,又与导师制的本质相背离。其次,由于真正的导师制施行成本巨大,但在各学校的绩效考核中又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虽然有各项考核制度、指标、表格等量化手段来试图保证导师制的质量,但是程序化仍是施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教师几乎没有充足时间、也没有足够兴趣对学生实施“个别化的”、“非正式的”课下交流或指导。再次,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本科四年过多的课程设置,使高年级学生宁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与就业“相关”的课程,或去准备考取研究生、选调生、公务员及各类资格证,也不愿去准备导师的辅导课或认真撰写课程小论文。此外,很多时候高校管理者更愿意积极调动导师的科研热情,千方百计地强化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以作宣传,而不是加大导师制这种费时而又难以评价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各种成本投入。种种因素极易造成导师制的施行最终流于形式,反而增加了师生双方的负担。

3 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设立的必要性

本文提出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指的是“学业导师”+“职场导师”这两种导师概念。2000年3月教育部批准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将英语本科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大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属于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的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课程,而相关专业则明确指向有关联的外交、经贸、法律、新闻、教育、科技等等专业知识。目前,许多定位为应用型的英语专业所开设的商务英语、英语翻译、旅游英语、酒店英语等方向课和课程群也可归入这一类。可以说,应用型英语专业相较于传统英语专业来说,有意弱化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素养培养而突出职业英语能力的强化。

“学业导师”的设立来自于目前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生源质量的迫切压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在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工具书使用和文化素养方面都有详实的入学要求。然而在专业摸底测试及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能达到这一基本入学要求的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比例并不高。以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写作能力为例,《大纲》要求“能根据提示,在20分钟内写出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无严重语法错误,意义表达清楚;能改写课文内容;能书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应用文,格式和行文无严重错误,书写规范。”但相当部分的学生习作往往出现较多的中式英语翻译和表达,以及较多的基本语法错误。而课堂教学过程也验证出这些学生在语音、听力和口语方面也差强人意,同年级各学生之间英语语言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通过学业导师的指导和督促补齐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个人短板是极其必要的,在没有实行分级教学的院校更显其现实性和有效性。

“职场导师”的设立既是培养学生职业理念,缩小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的有效手段,也是完善应用型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一种必要补充。目前,转型为应用型英语专业的院校其师资背景基本上都以英语教育为主,擅长于教授所谓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往往是由原英语教师在研究了诸如导游英语、酒店英语、外贸函电等ESP类教材后便把教材内容原样教授给学生。且不论某些教材编撰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涉及到该行业相关的职业特点、职场经验、经典案例、未来趋势等便是这类教师所力不从心的。师资队伍中真正具有行业经历和丰富执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因此,职场导师的设立不仅是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措施,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的必然之路。从挖掘现有师资潜力和保持师资长期稳定的角度来看,选调部分专职教师进入相关行业公司进行半年或一年的在岗实习然后才开展相关课程教学是一个比较可靠和稳妥的途径。而聘请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行业精英人士为兼职教师和职场导师,并将之与高年级学生的见习实习有效结合起来则是一种更为高效的办法。而如果能将学生在见习实习中暴露出来的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反馈到学业导师,并在后续高年级课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则是需要进一步努力达成的方向。

4 双导师选聘、管理与考核

在达成双导师教育理念共识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建立具体的制度来保障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的选聘、管理和考核工作的完成和持续健康发展。学业导师设立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即在一、二年级的本科生中实行学业导师制。对于首次试行导师制的学院来说,学院直接给学生委派导师较为务实。而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后,高年级学生对于导师的评价口口相授就可以比较客观地帮助低年级学生挑选相关导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导师的工作能力和效果。这个阶段的导师选择可以由学生自行通过教务系统网上进行,这就需要教师上传教育简历及专业特长等个人资料。两种方式都应注意控制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导师与学生比例在1∶3—4之间为佳[6],过多的指导人数会使这一制度成为形式。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具体需要为宜,但基本上应该至少覆盖期初、期中、期末三个时间段来方便导师的监督和反馈调整。学生可以询问专业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或是其他心理、人际等任何想要咨询的问题。一般来说,选聘的导师须受聘于任课教师岗位,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了解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以便合理高效地帮助学生制定学业提升计划。制度的成效有赖于导师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师德和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学业导师的指导对于第一学期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导师应该在和各科任老师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分析其短板所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并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并持续地加以跟踪和督促。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框架,使学生掌握课程之间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为学生选课提供咨询和指导,给出合理的选课方案和建议。同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对学生在生活、心理上的问题应当给予指导、建议和帮助。此项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需要导师每学期初制订工作计划,并通过导师指导手册这样的手段来督促导师工作的开展,也利于对指导目标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改进。

职场导师在英语专业三、四年级的本科生中开始执行。这一阶段的学生经过两年大学课程的学习和思考,对于个人未来职业意向应有基本的指向性,此时挑选专业方向则比入学即定专业方向要理性和现实得多。需要指出的是,应用型英语专业的方向课程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主要还是在教授基本职业英语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乐于从事的具体职业。因此,专业方向各课程应与实习见习紧密联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个人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初步确定毕业后乐于从事的职业,并积累好需要的从业经验,以便更快更好进入工作状态,顺利融入职场大环境。基于这种考量,担当职业导师的教师应当具有双师型背景,本身具有行业从业经验或考取过诸如导游证之类的行业资格证,能对学生给予切实有效的职场经验辅导。或者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士,结合其所在单位的资源优势,在见习实习中进行持续的针对性辅导。以旅游英语为例,可以在各大景区、旅行社、五星级酒店、文化会展公司等聘请资深的导游、人力资源或部门经理等担当学生实习阶段在该部门的职业素养指导工作,其指导效果必定比相关的课程教师要实用、宽泛得多,而反馈回来的问题也有助于课程教师下一级学生教学工作的持续调整和改善。

对于学业导师的考核可以通过系部建立学业导师工作档案,每学期至少一次检查和讨论学业导师工作,通报信息,研究问题,交流经验。同时,学生方面通过网上评教或者填写导师指导手册的方式进行,内容涉及工作计划、指导内容、指导次数、指导实效及改进建议等方面。学校根据学业导师制工作的具体情况,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或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对优秀学业导师进行表彰。对于职业导师的考核也可参照指导手册的内容通过学生进行评价,尤其通过观察学生的实习总结中个人职业素养的进步来确认指导效果,以此来确定该职业导师下年度的聘任决定。

5 结语

应用型英语专业双导师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目前该办学层次下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可靠可行的一种途径。虽然在具体施行过程中仍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只要在应用型英语专业建设中能做到凝聚各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完善相关的导师辅导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考核和及时调整,必然能找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应用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效体系。

【参考文献】

[1]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87-92.

[2]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01).

[3]刘振宇.论民国时期高校导师制的施行[J].高教探索,2012(6):94-99.

[4]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 55-58.

[5]陈余丹.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2(1):36-40.

[6]王俊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1):41-45.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应用型英语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读英语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