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寒冬夜读不知眠

2016-04-25刘鹏飞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上山灯火读书人

刘鹏飞

“寒夜读书忘却眠”,是袁枚《寒夜》里的诗句,寒冷的冬夜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已是三更,老婆心疼丈夫冻着了累着了,屏灯或夺灯,半是撒娇半是无奈。“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古代读书人是幸福的,这首诗又让我想起见过的一幅清代《夜读》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帐幔,想来罗衾不耐五更寒,见丈夫还在读书,就嗔怒相责;面对妻子的责怪,丈夫半是尴尬半是理屈,侧面避锋,画面生动有趣,在今天这个十处灯火九处牌的时代,这木雕更让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读书人寒夜读书是幸福的。“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当然,这些夜读生活,春夏秋冬都有,只是雪中夜读书,别有一番情趣罢了。

想想看,古代的诗文典籍中,哪里没有夜读的身影,悬梁、刺骨、映雪、囊萤、凿壁借光,无一不是熬夜苦读的场景。就是在漫漫旅途中,文人儒生也不忘灯前夜读。“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这分别是白居易和韩愈的旅途夜读诗。不仅如此,很多人还从夜读里读出了感情。清代阅微草堂主人纪昀就曾经自撰一副夜读的楹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来表达自己夜读的心情。

当然,夜读多是寒冬夜读,也是有其原因的。古人多在冬夜读书的原因,我们从《魏略·董遇传》中就能找到答案。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读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哥俩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以此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来诵读,哥哥讥笑他,他仍照读不误。当董遇有所成就时,有人便向他求教,说自己也想读书,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听后告诉他,应当利用“三余”时间进行读书,那人便问何为“三余”,董遇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冬夜读书,“三余”一下子就占了两余,冬夜读书名不虚传,众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趣,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常朔摘自《天津日报》2016年1月6日)

猜你喜欢

上山灯火读书人
上山走“之”字
即将上山的驱熊犬
我是快乐读书人
一二三 去上山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上山的路
读书人
《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