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专业视频?
2016-04-25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拍婚礼、抓新闻、整纪录片等视频都是摄影机或者专业摄像机干的活儿,即便2008年后数码单反相机开始闯进这个领域,但可以选择的产品也很少,而且除了全高清的规格之外,相关的专业选项更是少之又少。但如今这种状况已经大为改观—自前年无反相机和固定镜头相机开始小规模加载4K和媲美摄影机的专业功能,去年则在索尼黑卡和A7系列二代相机的带领下掀起小高潮,而今年初发布的数码相机中,“4K”已经成为了最响亮的字眼和潮流,即便一直专注摄影领域的富士也蠢蠢欲动……再加上较专业摄影机更大画幅的感光元件、日渐完善的视频功能、非常强大的自动对焦性能和丰富且强化动静两用的镜头群,如今的数码相机在成像画质和拍摄应用方面已经超越摄像机,足以媲美摄影机(在某些甚至更加优秀)。
想要拥有自己出品的微电影,拍一部纪录片或者创建视频工作室进行一番创业?如今用数码相机足矣!
视频应用
不仅仅是分辨率的问题
“视频专业应用”是个什么样儿?以前电视台摄像师扛着个大块头儿机器跑新闻无疑算是一种方式,电视剧、电影剧组庞大的场景调度当然很牛逼,带着长枪短炮拍纪录片同样不是普通人能玩转的……自从单反相机开始搭载高清视频功能以来,很多人就开始用它们拍短片,甚至好莱坞也时不时插一脚,配合使用的话筒、支架、稳定器、滑轨、小摇臂、套件、遮光斗等各种附件也十分丰富—就整体配套而言,数码相机拍视频足够完备,全高清已经普及,4K也开始大量配置。不过,这些只是表象,如果你要想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专业视频应用,你还得深入了解一些专业概念,它们决定了数码相机是否真的能够胜任。
最低噪度大幅超越专业DV
对于专业摄像机,通常用“灵敏度”和“最低照度”来标识其拍摄性能。这是有极大关联的两个概念,都是指对光线的感应能力。其中,灵敏度指在同一照度下,拍摄同一景物得到额定输出时所用的光圈大小来衡量。而最低照度是指在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比较被摄景物所需照度的大小,通常多少lx来表示其低照度性能,照度越低,说明该产品的灵敏度越高,这是专业摄像机会在规格表中标注出来的一项(现在的摄像机和摄影机基本上取消了该项规格)。
数码相机没有“灵敏度”和“最低照度”这样的说法,但事实上它同样有同类的指标衡量,那就是“最高感光度”,不仅适应静态照片拍摄,视频拍摄时也可以利用其来表述。这和摄像机的“增益”等级是想通的,即利用电子技术提升产品对光线的感应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以前的专业摄像机机身上通常有2dB、8dB、12dB等增益选择,现在则换成了L(低)、M(中)、H(高)的自动变化选项。
与摄像机相比,现在适合专业视频拍摄的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至少都是1英寸起步,APS-C画幅和全画幅的更多,比大多数摄像机都要大得多(佳能XF305这样的产品才采用3片1/3英寸CMOS),高感光度性能自然更强,ISO 3200/6400都在相对比较安全的范围之内(已经大幅度超越一般专业摄像机的表现),最“变态”的索尼A7S Ⅱ则达到了ISO 102400(非扩展),能够捕捉到人眼几乎不可见的夜晚场景—在最新的数码可换镜相机上,ISO 10000已经沦为“中等感光度”了!
最低照度性能的大幅度提升,让数码相机在视频拍摄中有了更广的拍摄用途,特别是在野外拍摄纪录片、婚礼拍摄中弱光场景的真实还原(现在或许还应该加上自动对焦性能)更能大展拳脚。
分辨率/格式/码流/帧率
首先声明,我们不是要把RAW格式这类太高大上的东西搬到这里,即便现在动不动就是多少TB的硬盘容量,也不容易玩转—如果你不是拍摄一部准备在影院上映的低成本影片,不是预算很多的广告短片,那我们不建议考虑采用RAW格式拍视频(虽然现在佳能单反已可以加载魔灯固件来实现,后期编辑也可以利用代理文件的方式)。毕竟文件真的太大了,对存储硬件、电脑配置的要求及后期输出的时间成本,都是不小的压力。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数码相机在此方面有没优势?
分辨率这个其实没什么可说的,数码相机已经和专业摄像机一样,全高清早已普及,4K正在普及。重要的是看文件格式、码流大小及可以达到的帧率高低,它们可以决定视频后期处理的空间、效果以及变现表的方式。专业摄像机中,AVCHD是索尼、佳能、JVC和松下都曾采用的格式,最早是为了通过高效压缩以较小的文件实现高分辨率规格。随着电脑处理性能和用户需求的升级,高采样率、高码流逐渐得到采用、普及。现在,AVCHD规格已经不是当初的1440×1080,而是真正的全高清。索尼将XAVC S格式推广至数码相机上,全高清时最高可达50Mbps码流,这也是目前比较经济且高效的规格,得到了很多业务级摄像机的支持。在这些品牌中,佳能相对比较独特,其最新的EOS-1D Mark Ⅱ和80D在MOV格式正常帧率下,采用ALL-I帧内压缩的方式,码流约90Mbps。同时,现在的专业类数码相机普遍能实现50p/60p帧率,最新的产品甚至有几款能实现120fps高帧率全高清视频拍摄,已经超越了摄像机,进一步向摄影机靠拢。
而在4K拍摄方面,数码相机同样向摄影机靠拢。佳能EOS-1D Mark Ⅱ采用公开的MOV格式,已能达到60p/50p帧率,码流更是高达约800Mbps;尼康D5和D500均采用MOV格式,码流可达144Mbps;索尼依旧采用XAVC S格式,码流为100Mbps,与松下无反相机采用的MP4格式的码流一样。
自动对焦其实很必要
看过很多影片的拍摄花絮,“手动操控”无疑是很有范儿的应用方式,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专业视频拍摄都应该这样?的确,手动方式能够让导演、摄影师精确把握画面的焦点和景深效果,但前提是相机镜头没有电影镜头那么优秀的操控效果(包括变焦环、对焦环的行程、阻尼效果等),光圈切换也少有无级调控,如果不是为了刻意训练自己的专业水平,或者现场确实比较复杂,如果可行,我们其实可以考虑数码相机的自动拍摄应用(主要是可换镜相机系统),特别是新闻记者、婚礼摄像师、纪录片记录者等。
一般情况下,业务级摄像机大都应用自动对焦拍摄(光圈可以预先设定,因为感光元件较小,同样焦距下景深范围相对较大),变焦操控相对自如。不过,现在的数码相机视频拍摄同样开始强调自动对焦应用。比如佳能几年前就推出STM镜头,今年又开发出带微型超声波马达驱动的新一代18-135mm镜头,尼康也开始推出STM单反相机镜头,可以实现宁静对焦。不过,最值得赞赏的是无反相机—作为全新的相机系统,奥林巴斯、松下、索尼、尼康、佳能等都注重动静拍摄能力,奥林巴斯自2010年开始,就开始在M.Zuiko镜头中加载MSC(Movie and Still Compatible)静音马达,松下自GH4推出就同步上市带“HD”标识的14-140mm镜头,强化其视频拍摄性能,而索尼自去年开始,逐渐推出带无级光圈的镜头,今年新推出的85mm f/1.4大师级G镜头也采用了这种设计。
在完善镜头系统的同时,相机(尤其是无反相机)也越来越注重视频拍摄时的自动对焦性能。佳能全像素双核CMOS自动对焦系统是这种行为的典范,尽管最初主要是为满足实时取景状态下快速拍摄照片的,但同时也让视频拍摄享受了便利,如今佳能逐渐将其推广到最新的中高端单反上了。不过,进步最快的则是索尼,A6300已支持视频拍摄中应用相位对焦了,跟焦速度超快(可以调整速度),面对拉力赛车这样快速移动的物体都能很好地保证焦点的准确,的确是非常出色的。
既然光电子技术已经带给我们极大的拍摄便利,为何不用呢?
高宽容度开启电影节奏
上专业课的时候,摄影老师要求我们拍摄的画面尽可能保证高对比度,巨大的反差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当我们在院线看电影的时候,会发现画面尽可能地还原了场景的明暗细节,极少出现天空一片白或者暗部一片黑的画面,这是因为电影是从胶片时代过来的,观影习惯要求画面保证尽可能大的宽容度—简单地说,宽容度就指感光元件能够捕获到的最大可能的曝光范围,任何亮度低于最低光线水平的画面都会被录制成黑画面(且画面上还会出现一部分噪点),而亮度高出光线最高水平,任何拍摄出来的画面都呈纯白色,拍摄出来的图像也没有任何细节。
随着视频的专业化演进,摄影机上的专业功能逐渐配置到数码相机中,其中就包括LOG伽马曲线模式。相比于人眼,感光元件对亮度的感知呈线性变化,因此在输入的亮度和我们记录的数值之间就存在一个函数,而这个函数便是一条曲线。伽马曲线就是一个简单的函数,表示感光元件输入的亮度线性变化和相对应的实际记录输出的亮度水平之间的函数曲线。
有了这样一个大致的对数伽马曲线,在记录时,我们就能在一些重要的低亮度和中等亮度场景中增加或扩增亮度信息,而在高亮度下减少不必要的亮度信息。目前索尼较新的无反相机都配备了S-Log(2和3),松下GH4支持V-Log,三星NX1配置了Gamma DR,尼康近来推出的单反大都拥有“平面优化校准模式”,佳能摄影机中也加入了C-Log模式,可惜其单反相机还没能加载,据悉5D Mark Ⅳ会加入—佳能用户也可以利用魔灯固件,拍摄RAW格式视频,通过后期处理来扩展宽容度。在4K分辨率下,这些伽马曲线模式也可以得到应用,只是因为各自技术调控的缘故,可实现的宽容度范围略有差别。
当然,利用伽马曲线拍出的画面很平,需要后期通过软件校色,能够更好地保证画面的色彩、明暗细节的还原。
现在开始
数码相机真正“动”起来了
自从数码单反相机开始加载全高清视频功能之后,拍摄静态照片就不再是其唯一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也慢慢接受了视频拍摄这种应用方式,尤其是如今无反相机和固定镜头相机大范围强化这方面的应用,包括分辨率、高帧率、延迟摄影、高动态范围等功能的加载以及镜头、支架、话筒、跟焦器、稳定器、滑轨、小摇臂等周边配件的完善,让数码相机真正“动”起来,也让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视频的拍摄和输出。
单反不再是唯一选择
2008年,数码单反相机开始加载全高清视频功能的时候,无反相机还只是概念性产品,前途未卜,小心翼翼地说明自身定位:“我只是追求轻便、补充专业相机市场而来。”不过,发展到现在,数码单反相机的产品线虽然更加丰富,很多新产品还与时俱进支持4K,但视频功能并没有长足的进步,比如峰值对焦、斑马纹、伽马曲线等项目。相比之下,作为全新的可换镜相机系统,无反相机可以毫无压力地强化镜头的动静拍摄性能,可以毫不顾忌地增强相机的视频拍摄性能,以抢占数码单反相机相比摄影机还很落伍的应用市场。
大家同时可以看到,现在的无反相机的成像性能已能媲美单反,高品质镜头并不鲜见,还可以通过转接环驳接单反镜头或电影镜头,自动对焦性能进一步提升,逐渐向相位对焦系统靠拢—在视频拍摄中,无反相机自动对焦速度更快,配合静音镜头(无反相机因为法兰焦距很短的缘故,单反相机镜头和电影镜头基本上都能够通过转接环驳接,镜头可选择面宽广),更适合拍摄视频。再加上伽马曲线、时间码甚至高帧率等大量摄影机功能的移植(佳能还在纠结单反相机会影响其摄影机的销售,尼康还未大张旗鼓宣传新单反的4K性能),在视频领域能够更好地大展拳脚。
在无反相机大跃进的同时,固定镜头式专业相机的视频功能也得到扩展,最新的产品大都支持4K,索尼RX10Ⅱ和RX100Ⅳ还史无前例地实现了1000fps高帧率视频拍摄,大变焦、口袋式卡片造型都有(尼康一口气推出了3款搭载1英寸CMOS的DL系列相机),很适合一机走天下和小型聚会式的视频记录。
现在,以索尼为首的无反相机已经越来越高调,大有取代数码单反之势。但不管结果如何,无反相机正让越来越多预算有限却又希望在视频领域大展拳脚的用户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如果你要拍纪录片、独立电影、音乐节、电子新闻采编(ENG)、抗议游行甚至是战地摄影,选择无反相机同样堪称是绝佳选择。
4K不加载,就要落伍
随着4K电视机及摄像机、数码相机的普及,大家对4K已经不再陌生—之所以称为4K,是因为其分辨率相当于全高清的约4倍。目前4K分辨率有两种标准,一种为3840×2160,这是广播电视领域普遍使用的16:9比例,目前尼康、索尼、松下、三星等支持这一标准。而好莱坞发起的数字影院联盟(Digital Cinema Initiatives)针对数字电影格式形成了DCI标准下的4K规范,即4096×2160,摄影机大都支持该规格,相机中佳能EOS-1D Mark Ⅱ是支持该规格的惟一例外。
4K无疑是当下数码影像产业中最热门的词语。现售的高清电视机普遍支持4K 超高分辨率,片源逐渐增加,这也导致拍摄装备中支持4K越发盛行。从2015年开始,这种趋势已经变得明朗,新的摄影机自然不会例外,以索尼为代表的无反相机、固定镜头相机开始全面4K化。进入2016年,APS-C画幅的索尼A6300支持4K,宾得K-1加入4K俱乐部,尼康新推出的两款旗舰单反、三款固定镜头式DL系列相机和一款运动摄像机均支持4K,佳能EOS-1D Mark Ⅱ则将4K 规格进一步提升,可以支持60p/50p帧率了,码流更大,富士也打算为不久后将推出的X-T2加载4K 功能,而预期中的松下GH5甚至可能支持6k!
从专业视频制作的角度来看,不管是为满足当下的需求还是为未来储备素材,购买4K器材都是用户们的必然选择。而非4K产品,其主要的用户群则只是更广泛的大众。
1英寸、4/3英寸、APS-C还是全画幅?
这几种规格几乎涵盖了目前针对专业视频应用的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尺寸。其中,1英寸近年来最受固定镜头式相机青睐,从索尼黑卡系列、松下FZ1000、佳能GXX系列到尼康DL系列,产品数量众多,主要通过镜头焦距来进行定位,除佳能产品之外,都支持4K功能。尼康1系列无反相机也是采用1英寸CMOS,但随着无反相机市场的跃进式发展,压力倍增,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进行产品更新了。考虑到尼康今年在产品开发上的全面4K化,可以预见其也不不可避免。但在低价格策略的基础上,我们也希望看到尼康在新产品上有更多吸引人的举措。
奥林巴斯和松下主导的Micro 4/3系统开启了无反相机的新时代,产品系列最丰富,从都会时尚、复古造型至专业的旗舰产品,均有不错的产品,比如奥林巴斯最新的PEN-F和松下GX8等,照片拍摄时自动对焦速度惊人。同时,Micro 4/3系统的镜头阵营最完善,两家品牌各有10支以上,且互为补充,最早拥有完整的大三元镜头。奥林巴斯和松下在产品定位上各有侧重,前者主要针对摄影,产品造型复古,设计精致;后者产品系列更加丰富,甚至还有专门针对女性用户的GF系列,但最具知名度的还是作为旗舰的GH系列,在专业视频用户中颇具号召力—松下和索尼一样,在专业视频领域积淀深厚,也最注重专业功能的加载和应用。
APS-C画幅一直是主流产品配置之一,数码单反、无反相机以及作为摄影机副机的固定镜头相机皆大量加载,能够很好地兼顾机身便携性和高画质。佳能和尼康的单反相机策略相似,APS-C画幅既出现在入门级产品中,也被注重拍摄性能的中端单反所青睐,比如佳能今年推出的80D(与尼康D7200定位差不多)、1300D及与7D Ⅱ定位相仿的尼康D500,皆是此类产品。一般来说,定位中端的单反皆有很好的配置,在视频应用方面皆有所强化,大家看看80D和D500的配置即可了解。无反相机中,索尼的表现很激进,这和它近两年的市场推广策略有关,因此A6300称为了视频拍摄性能非常突出的APS-C画幅相机,与A7SⅡ相当,在自动对焦性能方面甚至更加优秀。相对而言,APS-C画幅固定镜头的相机目前还主要定位于摄影副机,富士、适马、徕卡都有典型的摄影传统,不过,我们也期待摄像副机的出现,搭载手持式电子稳定器,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快速抓拍。
因为索尼A7系列的大力推广宣传,全画幅近年来越发深入人心,似乎这才是购机的终极目标。当然,搭载全画幅CMOS的相机无论机身设计还是功能配置都不差,用于视频拍摄都是极好的。而作为旗舰单反,佳能EOS-1D MarkⅡ和尼康D5皆做出了榜样。索尼A7系列二代相机三款产品虽然定位不同,但视频应用方面皆很出色,功能配置完整,可以边充电边拍摄,大大提升了相机的拍摄实用性。
不过,大家如果想在影视制作领域有所成就,就别太纠结于画幅大小(虽然更大的画幅是未来趋势),不要动不动就说:“只有相机拥有全画幅,我才能用好它”,或者“GH4的图像确实非常好,但我就是受不了Micro 4/3感光元件”……事实上,真正的35mm电影胶片并没有全画幅那么大,而是与Super 35mm和APS-C画幅相当,那么“全画幅35mm是电影行业的标准尺寸”的说法可以抛开了。虽然全画幅在弱光条件下的噪点控制能力更佳,但在动态范围的表现与其他尺寸感光元件没什么差别。因此大家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了解你手中的装备,利用它们更好地拍好画面、讲出好故事。
值得了解的两点小知识
既然我们准备进入专业视频制作领域,那么我们就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吧。
1.关于相机和摄影机的画幅比例
我们都知道,相机主要还是为照片拍摄开发的,其感光元件规格大都是3:2或者4:3,其拍摄的视频更多针对广播电视领域,一般都是16:9比例。相比之下,摄影机主要针对数字影院系统,因此在一些规格上存在着差别,比如Super 35mm(23.6mm×13.0mm)和Super 16mm规格的比例较16:9更宽。Super35mm目前已经是从胶片过渡到数字的一套成熟的系统,尤其是大量PL卡口的优质电影镜头决定了这个标准会继续沿用下去,短期内看不到任何会被取代的可能。
2.全像素采样
随着4K的大量普及,因为数据量剧增,尼康、佳能、宾得、松下等品牌大都采用了点对点方式来获得4K分辨率,由于没有转换分辨率,能够很好地保证画质,但画幅缩小了,焦距会随之变长,镜头广角的利用会有所缺失。而索尼A7SⅡ本身像素较低,只有1220万有效像素,再加上相机处理性能的增强,因此采用了全像素读取的方式(也被很多人称为超采),能够充分利用大画幅获取更低噪点、更少摩尔纹及锯齿的高画质动态影像。
极速狂飙
索尼A6300
很抱歉笔者在此用上了“急速”、“狂飙”这样的字眼,它们似乎更适合运动类产品而不是A6300这样的无反相机。但如果你用上A6300,你就会被它强大的拍摄性能所打动:较前作更快的自动对焦性能—不仅仅是照片拍摄,视频记录同样如此;数据处理更快,能够有效满足高速连拍和4K视频拍摄;视频功能十分强大,能够向A7SⅡ这样的高手看齐……从这些角度来看,你或许不只是会被打动,而会变得激动起来,至少我是如此。
外观已经不再是重点
A6300几乎是完整地“抄袭”了前作,从外形设计到功能键钮设计,仅有细微的调整,在AEL键外围增加了AF/MF切换钮,除了因为新的取景器遮光罩更大而突出,导致机身厚度略有增加外,A6300和A6000的规格数据都是一样的,仅仅是增重了约76g。
正如我们在评测A7SⅡ所说的那样,你可以认为这是索尼节约成本的一种方式,但对于用户来说,的确是因为前作确已做得很好。A6300较A7系列二代产品更加小巧,手柄虽然不算太饱满,但很符合人机工学,整个侧面都覆盖了蒙皮,带来相当优秀的防滑效果,单手握持效果相当不错。键钮的操控感也非常好,拨盘的转动所需力度合适,定位感极佳。至于其他的,大家还是看图吧。
速度?!你会惊呆的
在官方网站上,A6300划归入“4D对焦微单机身”序列,这也是索尼拍摄性能最强大的产品系列。在A6300中,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共具备425个相位检测对焦点和169个对比度对焦点,几乎覆盖了整个取景范围。结合BIONZ X影像处理器的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了约0.05s的自动对焦速度。而且A6300还配备了高密度智能跟焦技术,可在被摄物位置激活多个对焦点,约为A6000的7.5倍,并能根据物体的移动智能调整对焦点位置,从而实现了强大的跟焦性能—在视频拍摄中,相位对焦点依然能够发挥作用,使A6300在视频拍摄中同样拥有出色的跟焦性能。从笔者在街头跟拍行人、车辆的效果来看,几乎不会出现失焦的情形,非常棒!
A6300也改进了CMOS,虽然分辨率与前作似乎一样,但更大的二极管维度增强了感光能力,结合更强大的数据处理性能,静态影像感光度可扩展至ISO 51200,动态影像可扩展至ISO 25600。同时A6300采用16比特影像处理技术和14比特RAW格式数据输出,能够获得层次更加丰富的影像。
这是一台摄影机吗?
对于A6300,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无疑是其视频拍摄性能,要知道前作甚至还没有配备话筒接口。而现在,A6300支持全像素读取的方式超采样约2.4倍于4K分辨率像素来生成4K影像,可以120fps帧率拍摄慢动作视频,能够以两倍于A6000的自动对焦速度准确、平滑、有效地捕捉清晰的动态画面。在这些基本规格之外,A6300还提供了S-Log2和A-Log3伽马—后者提供了从阴影到中间色调的令人惊叹的色彩呈现范围(14级纬度)
A6300支持100Mbps码流的XAVC S格式,提供了伽马辅助显示,加载了增强的斑马线功能,手动对焦时可利用峰值显示,可边拍视频通过USB接口为其充电,大大提升了A6300的适应范围……在A7SⅡ上,我们曾经看到过相似的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A6300的确称得上媲美摄影机的无反相机。
好用的单反
佳能EOS 80D
当初70D推出的时候,笔者就向周围的朋友们推荐,因为它配置了非常实用的18-135mm STM镜头,操控简单,焦段合理,动静拍摄皆能很好兼顾。现在,80D来了,它很好地保留了这些优势,并在成像画质、拍摄性能和应用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升级,虽然没有搭载当下最热门的4K功能,但对于广大入门级用户来说,80D真的是值得购入的理想单反。
向旗舰靠拢的中端产品
从机身材质看,80D似乎是一款入门级单反,但从整体造型及配置来看,80D无疑应被归入中端单反。虽然机身给人很强的塑料感,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相机更加轻便,而握持手感和操控体验却一点不差。80D搭载了与7D Mark Ⅱ和5D Mark Ⅲ一样的LP-E6N锂电池,1865mAh容量保证了相机出众的巡航能力(通过光学取景器相当省电,一般的照片拍摄续航约1周并不是什么难题),也使其拥有了饱满而宽大的手柄,结合EOS相机符合人机工学的设计及大面积的蒙皮,单手持机拍摄毫无压力。当然,我们还是建议大家双手持机拍摄,不仅可以保证画面稳定,也是为了不让手太累,毕竟驳接新的18-135mm镜头后,整套装备的分量还是有点重噢。
同样地,我们无意于评述80D几乎完全承袭了70D的设计,毕竟其操控系统和机身设计已经非常成熟,只需在一些小地方进行修改和补充即可。
实时取景拍摄是最大亮点
虽然表面变化不大,但实际上80D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并加入了NFC和Wi-Fi无线功能等。这一次,80D将成像分辨率从前作的约2020万有效像素提升至约2420万,支持“精致细节”等照片风格,在DIGIC 6影像处理器的支持下,常用感光度范围略有提升,最高达到了ISO 16000,并实现了7fps最高连拍速度—为降低高速连拍导致的机身剧烈振动,80D利用新开发的马达和感应器对反光镜的加减速进行高精度控制,使反光镜高效化的同时减少了振动,因为不再使用压缩弹簧使反光镜回位,也节省了电力消耗。在需要安静的地方,用户还可以启用3fps的静音连拍模式。80D最高快门速度达到了专业级的1/8000s,并支持防闪烁拍摄。
相对而言,80D升级的最大亮点还是其高性能自动对焦和实时取景拍摄性能。与前作相比,80D采用的新开发的全45点十字型感应器要先进许多(7560像素RGB感应器+红外测光感应器不仅有助于精确曝光,也利于自动对焦),覆盖取景范围大,支持区域对焦,可调整追踪灵敏度,中央对焦点采用对应F2.8光束的双十字结构。而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全像素双核CMOS自动对焦能够利于与取景器拍摄相同的相差检测自动对焦,不仅用于照片,短片记录也同样适用。运动主体单一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选择伺服自动对焦持续跟踪被摄体,可配合人脸识别+追踪;如果场景有些复杂,则可以通过触摸屏选择对焦点。与其他单反相机相比,利用全像素双核CMOS自动对焦的80D在短片拍摄方面要简单许多,完全可以当作摄像机使用。
另外,我们之前曾介绍过的HDR短片功能也很不错,在光照对比明显的场景中,能够较多地保留高光和暗部细节,推荐大家在旅行中使用。
值得大书特书的套机镜头
从2012年开始,佳能就开始通过成像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来改善短片自动对焦性能,到现在,自动对焦性能进一步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搭载配备NANO USM(微型超声波马达,既拥有媲美超声波马达的快速,又可实现STM马达的静音,实现更快的自动对焦,并兼容强力变焦适配器PZ-E1,同时IS防抖改进(3.5~4级)。
如今80D搭载的套机镜头正是首次采用NANO USM驱动马达的EF-S 18-135mm f/3.5-5.6 IS USM镜头,PZ-E1是为其开发的配件,推动变焦推杆可实现镜头的电动变焦,变焦效果更加均匀平滑。可惜PZ-E1暂时没到,不能一并与大家分享。
强大的“八”
松下GX8
在产品命名的时候,人们习惯性地将“七”定位于极具开拓性的产品上,松下GX系列正是从GX7开始,一推出就以复古的旁轴机身吸引住了大批眼球党。虽然厂商在推出第一代产品时会全力以赴,但时代总在进步,“七”终归会升级为”八”。GX8从成像、自动对焦到视频记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变成了强大的“八”。
轻巧的旁轴式复古机身
看到GX8,眼球党们估计又要开始欢呼了。的确,相比GX7纯粹为复古的机身设计来说,GX8除防尘防水滴之外,更兼顾了握持手感舒适性和操控的便利性,毕竟真正的旗舰单反并不只是为了好看,实用性和性能更重要。事实上,GX8的造型旁轴复古味更重,尤其是竖直的手柄,较GX7单纯地突出更耐看(个人之见),较深的指槽令手柄在手中变得更丰满。当然,因为注重追求视觉效果,人机工学有些缺失。
不过,即便GX8的镁合金机身较其他无反相机宽大,但相比数码单反相机来说,约435g的重量真是太轻巧了,加上14-140mm二代镜头,依然很便携,这也是无反相机的一个巨大优势。至于它全新的功能布局带来的操控效果,大家直接看图吧。
自动对焦真的好快!外加双重防抖
作为旗舰级单反,松下自然会将最新最先进的光电子技术融入GX8中。我们可以看到,GX8搭载了新开发的2030万像素Live MOS传感器,这是Micro 4/3系统目前所配置的最高分辨率,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配合新开发的维纳斯引擎,大幅度提升了相机的数据处理性能,实现了8fps的最高连拍性能(机械快门,较GX7更快)和最高感光度ISO 25600的高灵敏度影像录制和更宽的动态范围,用户甚至可以在机内对拍摄的RAW格式影像进行白平衡、曝光补偿、照片风格、智能动态控制、对比度、高光/阴影、饱和度、降噪、锐度等。
得益于全新的DFD(空间识别技术:是根据焦点位置不同的现场图像从上空间进行识别,并对物体距离做高速运算,从而获得距离的数字信息,快速驱动镜头进行自动对焦)和对比相位差对焦的共同应用,GX8的理论对焦速度约为0.07s,并能实现快速准确的跟焦。从我们实际测试来看,速度是相当快的,可以瞬间即来,甚至让人感觉比单反相机更快!
GX8还有一个极具卖点的双重防抖功能,镜头防抖+机身防抖二合一。静态照片拍摄时可以实现2+2轴防抖,视频拍摄时为2+3轴防抖(GX7只有镜头2轴防抖),防抖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利用镜头中长焦段时,启用后可以发现画面平稳许多。另外,GX8拥有1/8000s的高速快门,支持静音拍摄,都是相当不错的看点。后对焦应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先拍照片,然后在相机中根据需要选择焦点(可以放大画面进行选择),保存输出后即可。不过,拍摄时,需要约1s的时间进行存储,抓拍的场景不太适合。
追赶GH4?视频功能还需加强
GX8高速的数据处理性能使其能够支持4K拍摄,不过松下显然不希望它能比肩GH4,因此只是有此规格而已,并未将V-Log伽马曲线功能加诸其上,只是可以利用智能动态范围(类似于尼康、佳能、索尼采用的“动态范围优化”类模式),支持衍射现象优化,防抖性能出众(还可启用电子防抖),能够输出高质量的画面,但离“专业”还有些距离。
另外,GX8超快的自动对焦性能并没能扩展至视频方面,不能像80D和A6300那样快捷。但驳接HD镜头,也能如DV般实现平滑的焦点转换,应付一般的拍摄足矣。
那些视频功能强大的相机品牌
今天我们体验的3款相机都颇具代表性,80D是单反相机,A6300和GX8是两款无反相机,并支持4K,而80D和A6300拥有强大的视频对焦性能,80D偏家庭用户,A6300足以满足较专业的影视制作,GX8则还做得不够,还需要松下提供更多的固件升级。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之前《新潮电子》曾经新近报道过的经典产品,了解一下尼康、佳能、索尼(松下和佳能接下来的新品同样值得期待,三星其实做得不错,可惜在中国没怎么推广)对待相机视频市场的态度和策略。
尼康
虽然一直以专业相机品牌的形象示人,但尼康一直在尝试,希望能够跟随相机市场的用户需求找对方向。虽然没有传统的专业视频产品,但凭借自身在影像产业中的深厚积淀及与索尼的合作,尼康其实已经做得很好,至少在单反相机上已能比肩老对手佳能。刚进入2016年,尼康就推出了D500和D5两款旗舰单反,高感光性能出众,均支持4K,码流144Mbps,都采用触摸屏,可以在屏幕上选择对焦点,回放时拖动进度条,“点白平衡”功能也十分实用,能准确地保证色彩还原。同时,两款相机都采用了低耗能设计,实现了更长时间的续航性能,结合防尘防水滴的机身设计,一次多准备几块锂电池,就能在野外长时间拍摄纪录片。
索尼
一直以来,索尼和松下就是在影视制作领域绝对的器材霸主,也是数码相机感光元件开发的绝对大佬,恰逢数码相机产业寻求新方向,为一直期待在专业相机市场有一番作为的索尼带来了崛起的契机。正是凭借这两项根本性的技术优势,索尼在2015年大力推广全画幅的A7系列二代相机和1英寸的黑卡系列相机,各项在摄影机上才有的配置也如大白菜一般地加载,让其成为了 2015年最为耀眼的相机品牌。在相机市场打开之后,索尼在2016年的任务就是完善高品质镜头,3支高品质大师级G镜头一出现就让摄影人们大饱眼福,纷纷高看索尼无反相机的未来。的确,有这么多利器在手,索尼想低调都不行,接下来或许就是根据用户需求怎么完善产品性能了。
佳能
相对尼康的严谨低调的相机推广作风,佳能在数码相机产品的开发上显得更为活跃,它总能率先发现市场动向,从而快速布局产品线。5D系列是其最成功的产品,也就是从5D Mark Ⅱ开始,数码相机开始介入专业视频领域,这也为现在数码相机重点拓展视频应用提供了的重要的参考价值。佳能之所以能够有此眼光,也许它早前为完善产品线介入摄像机、摄影机产业有巨大关系。虽然佳能在视频领域的专业性还不能跟索尼、松下相比,但至少它现在已经能被很多低成本影视制作人士所接受,并拥有了不错的市场口碑,这也让我们对佳能数码相机视频化的未来高看一眼。今年推出的EOS-1D X Mark Ⅱ或许因为定位新闻摄影并与摄影机产品线区隔的缘故,虽然支持高码流的4K/60p、1920×1080/120p和全像素双核CMOS自动对焦,但并不完善。接下来就让我们期待视频功能更强大的5D Mark Ⅳ的登场吧。
索尼又有新产品发布!
在索尼2016年博览会开始的晚上,索尼又有新动作了。抱歉!我们忍不住把新品和媒体交流会的内容放到这里来了,只是因为个人觉得RX10Ⅲ和FE 70-300mm F4.5-5.6 G OSS与FE 50mm F1.8这两支为补充FE卡口的镜头非常适合视频应用,值得尽快推荐给大家。
RX10Ⅲ
索尼当初推出RX10的时候或许只是为了完善高倍率1英寸相机产品线,但没想到它却在婚礼摄像师等用户群中声名鹊起。如今已是第三代了,相比RX10Ⅱ,RX10Ⅲ最重要的变化是其蔡司镜头。新镜头采用9片式圆形光圈,内置8枚ED玻璃镜片(包括1枚超低色散ED、5枚低色散 ED与2枚低色散ED 非球面镜片),最大程度减小色差,实现具有高对比度和高锐度的画质;而T*镜片涂层则可最大程度消除炫光和鬼影,再现准确、逼真的色彩。焦距长焦端扩展至600mm,虽然不是F2.8恒定光圈,但F2.4~F4其实也不赖。在最大焦距 600mm 时的最近对焦距离为72cm,放大倍率为0.49倍,可拍摄细节丰富的长焦微距影像。镜头采用变焦环、对焦环、光圈环三环结构,支持无级光圈变化,加入对焦锁定按钮,与RX10Ⅱ一样拥有强大的视频拍摄功能。
索尼官方透露,RX1O、RX10Ⅱ、RX10Ⅲ并不存在互相替代的问题,将会同时存在于市场,这也RX100系列的市场策略一样。新相机报价9799元,5月初开始销售。
两支镜头
FE 70-300mm F4.5-5.6 G OSS与索尼当初推出A卡口镜头的策略相仿,也是同样的焦段和光圈配置,也是首支达到300mm焦距的索尼FE卡口全画幅镜头。新镜头内含4枚非球面玻璃镜片、2枚ED(超低色散)玻璃镜片和纳米抗反射涂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球面像差、畸变和色差;最近对焦距离为0.9m,最高放大倍率为 0.31 倍,内置OSS光学防抖影像稳定系统,线性马达可以实现快速、流畅和安静的自动对焦,并且该镜头还具备防尘防滴,使该镜头成为了长焦端微距摄影的理想之选,应用范围极广。
现在,索尼将G镜头分为大师级G镜头和高品质G镜头,前者是极品,后者较普通镜头更加优秀。这会对以高分辨率名声在外的G镜头形象有什么影响呢?因为高端镜头也分级了。
FE 50mm F1.8是一支轻便型的标准焦距镜头,采用全新的光学设计(包含了1枚非球面镜片),可有效地抑制各种形式的像差,仅重192g,将优异的性能、小巧外观和性价比出色地结合到了一起,适合追求性价比且又想享受到大光圈定焦镜头优势的摄影和视频爱好者选择。
数码相机视频化未来如何走?
作为数码类媒体的从业者,我们很高兴看到数码相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视频功能和应用的蓬勃发展很好地顺应了视觉表达、分享视频化的趋势潮流。加载视频功能的专业类数码相机拥有媲美电影的画面效果、已经很完善的拍摄体系和价格相对摄影机低廉得多的巨大优势,吸引着众多有才华、预算有限的视频爱好者、独立电影人、小型工作室甚至新闻工作者、影视制作团队。
那么数码相机在专业视频化道路上能走多远?富士、奥林巴斯、宾得这些传统相机厂商依然坚持摄影之路,事实上尼康、佳能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其数码相机上加载了了最基本的视频应用,包括画面尺寸/帧率、麦克风灵敏度、频响、降低风噪、感光度设定等,有的还会配置延时摄影这样的应用,和摄像机的配置相似。即便是EOS-1D Mark Ⅱ和D5这样的旗舰单反,除了增大码流,提升帧率之外也没什么特例。从这里我们会明白,在传统相机厂商心目中,相机始终是相机,视频功能的加入只是一个附加项目,尽量不要与自家的摄影机产品在应用上重叠(佳能就是这么想和干的)。
不过,随着索尼、松下将越来越多以往摄影机上才配置的专业功能下嫁到旗下的无反相机、固定镜头的高端相机中——很显然,这提高了产品的吸引力,价格也并未高得离谱,至少与摄影机相比还差着老大一截,对于传统的入门级摄影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当然,就持机效果及拍摄应用来说,后者依然保持了优势)。这种状况对尼康、佳能更是巨大的刺激,它们将不会看到专业影像市场被无反相机抢走,从而迈出更大的步子,在几款产品上特别强化专业视频应用,而不是仅仅加载4K功能就够了。佳能5D Mark Ⅳ或许会是这样的先行者,让这个极具开创性的产品系列重新焕发活力。或许,到时候佳能和尼康也会选择固件升级的方式来为其他相机进行配置。我们期待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