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
2016-04-25伊霞
伊霞
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这样的重要关口,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具有深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常态;中国经济;机遇;挑战
一、 如何理解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的概念。当时,他说:“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总书记为何会提出新常态的概念?那是因为中国经济不能达到像过去30多年那样的持续高速增长。
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非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新常态”概念的提出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新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速增长阶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正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过去的十年间,人们大都认为,高增长对应着高就业,低增长必然引起失业。也就是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率是成正比的。但如今看来,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就业率三个变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就业都需要靠经济增长来实现”。同样的资金,用来支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所创造的就业,要远远大于投在工业、房地产业所产生的GDP所能创造的就业。
当前,追求高经济增速不再是政府的政策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实施“精准的定向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要“喷灌”、“滴灌”,调控发力方向,以达到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的目的。
二、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特点
首先,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1981-2011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07%,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可算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从2012年以后经济增速逐渐回落,2013年全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年GDP增速为6.9%,创历史新低。经济增长速度正式告别8%的快速增长,进入一个较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区间。
其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后发优势减弱,产业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开始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在需求结构方面,消费贡献率在持续提高,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将会下降,内需有相当大的潜力。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1.2%,较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消费在需求结构中已成为主体。城乡结构不断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加速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平均收入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第三,加快改革的步伐,促进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规模在企业的发展中不再具有优势,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企业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而政府则要通过改革为企业创新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使企业具有创新的动力,积极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事物具有双面性,经济发展也是这样。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
首先,人才资源丰富。“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才资源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党中央一直坚持贯彻的战略。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发挥优势。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多年的发展壮大,政府和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力度加大,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过去公办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大力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人才资源的丰富,也加强了社会的创新能力。
其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日趋多元化。仅仅依靠投资、出口驱动的经济模式在新常态下已不可持续,经济增长从过去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更多的转向消费和内需。消费和内需的贡献率有很大提升空间,创新驱动力增强,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在区域结构上,东北工业区经济发展缓慢,正在努力转型过程中,东部沿海继续快速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带。在企业结构上,在稳定大企业发展的同时,中小企业也得到有效发展,政府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在城乡结构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化在不断增加,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城乡一体化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第三,人均GDP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但由于拥有13亿人口,人均GDP水平还是很低的,仍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IMF在2014年的预测数据显示,就人均水平而言,卢森堡以119488美元的水平高居世界排名第一,而中国以8266美元的水平居仅世界第80位;2015年,卢森堡继续以103267美元的水平居世界第一,中国以8200美元的水平居世界第75位。中国的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首先,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当前,我国已进入到三期叠加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已成为必然趋势。GDP增速一般是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条件下,GDP增速也会下降,经济发展就会放缓,就业率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有效保证。
其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竞争在不断加剧。现如今,雾霾、生态退化、能源紧张的现象已相当普遍,这给我们很多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那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粗放式的高速发展,是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完成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现如今,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治理环境,这与资源友好型社会相违背,得不偿失。
第三,整个世界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受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在食品、衣服上的基本生活消费所占的比例就会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继而消费就会减少,消费水平就会降低。对不同的人群,影响程度也会不同,对越贫困的人群影响程度越大,从而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继续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四、结束语
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正确认识新常态,积极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努力迎接此时所面临的挑战,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烁,若英.“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什么[M].红旗文稿,2014(19).
[2] 赵树杰.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人力资源管理,2015,(12).
[3] 薛之白.新常态爆红的背后[J].西部大开发,2014(12).
[4] 魏岳江.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谋发展[J].中国军转民,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