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的校园网络平台设计策略研究
2016-04-25邵可凡缪炜赵磊季嘉龙
邵可凡 缪炜 赵磊 季嘉龙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普及,同时面向校园的移动应用软件也层出不穷,其高效、便捷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校园用户所熟悉和关注。然而,在我们的高校调研中发现,面向学生的软件绝大多数会被学生在使用几周甚至几天后就删除了,大多数软件存在功能简单、结构复杂、画面单一等问题。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希望通过实际的创新创业训练来更好地解决和完善这一问题。
传统校园信息服务的载体是以校园网络为主,服务形式与质量受到网络环境和终端设备的限制,与此同时高校校园内师生的手机持有率已经达到100%,且绝大多数是以安卓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尽管目前基于智能手机的校园应用非常多,但其侧重点多以辅助学习为主,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校园信息服务的应用还比较少。如何为智能手机这一广泛存在的移动终端提供校园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新生入学指南微网站建设,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服务;微信;微网站建设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在高校大学生中达到了100%,同时,随着软件开发商的增多,我们发现基于校园服务的应用软件曾出不穷,然而却有着功能简单、结构复杂、画面单一的共同特点,大多数学生子在使用几周甚至几天后就删掉了,所以我们考虑是否有这样一个能够适应学生这种使用习惯的平台来推广我们的校园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微信是现今比较流行的互联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收发信息,查看朋友圈,同时提供了第三方的订阅号和服务平台,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该软件在高校师生中的使用率基本达到了100%,并且会长期频繁的被使用。因此,本项目首先考虑在微信平台上面搭建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微网站平台。
一、 项目概述
本项目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常见的校园新生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校园信息服务的主要功能和实现形式。同时,以“爱理工”微网站作为设计载体,通过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综合考虑现有技术和网络环境等因素,确立构建了基于微信的新生入学指南平台。之后,进行了平台的整体规划,包括系统功能模块、体系结构、运行流程,以及所使用语言和数据库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功能及数据库结构等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对最有代表性的入学指南、生活服务、考试安排、校园文化等进行了技术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用户的请求,能提供高效、优质的校园信息服务。本文设计的基于微信的新生入学指南校园微网站建设,具有操作简便、通用性较强、功能扩充容易、用户体验良好和开发及使用成本低等优点。本研究为提供高效、便捷的校园信息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二、 设计过程
(一)市场调研
在设计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校园网络服务平台主要集中的高校学生的学习教育为主,而面对新生入学的平台较少,大一新生作为刚从高中毕业进入高校生活的群体来说,他们对大学的生活比较陌生,如何快速正确的融入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主要调研的目标也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一系列高校目前新生入学的校园网络服务平台的设计调研,如上海财经大学的新生服务平台(图一),这个平台的特点是基本以文字为主,仅仅是常用信息的描述,设计缺乏美感,只能够达到基本的入学需求。
又如华东理工大学的新生入学服务系统(图二),该平台相对比较完善,图文并茂,并且内容分类清晰,各个板块针对新生设立,能够为新生入学带来很大的便利,以便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再比如复旦大学的新生服务指南(图三),板块清晰,内容合理,各部分内容详实,特别是在设计上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案,可以说是我们在调研的各大高校中设计的较为出色的新生服务系统。
(二)设计定位
在通过上述设计分析调研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关于常熟理工学院的新生入学系统的设计,主要是定位在大一新生的基础上,对平台的设立主要在于手机微信平台的建立,以及手机微网站和网站的同步建造上,整个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内容:
(三)设计成果
通过设计我们对网站的进行了内容建设和内容梳理,主要成果如下图:
同时我们在手机端也进行了测试。
三、 成果总结
通过这个项目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在大学生服务平台的设计策略和实践中的获得了一些经验的总结。首先,设计要立足于学生,因此我们团队作为大学生成员中的一员,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必备的一些内容中,对新生入校的学习、生活、文化以及娱乐活动需求进行了内容的梳理和内容的发布,在测试期间获得了大多数同学的好评;其次,设计要注重美感,我们团队成员和指导老师均有着一定的设计实践经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能够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更好的把握网站,特别是手机端产品的交互设计需求,设计中能够更好的体现大学生这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特点;最后我觉得还有点遗憾的就是我们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架设上还缺乏经验,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服务器上的问题,但是也是通过这次实践创新的项目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完善我们的网络架构知识,希望通过这次项目和内容的总结发布,能够对其他想要在新生教育服务平台上建设的朋友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季嘉龙副教授和缪炜老师,以及在设计调研中给予帮助和反馈的同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