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鹿晗的粉丝颠覆了传统造星术

2016-04-25俞悠悠

南都娱乐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造星邮筒鹿晗

俞悠悠

上海外滩的一个邮筒成了世界级的“网红”。原因是在上海开唱的鹿晗在社交网络上PO出了与邮筒的合影,引发了几千名粉丝排队去和邮筒合影。粉丝排队去“膜拜”的照片不仅刷爆了国内的社交网站引起了各种讨论,也引发了包括BBC在内的国外网站的关注。

讨论最多的莫过于这种行为是不是脑残。我身边的一位资深鹿晗粉丝给我看了演唱会后的照片,可以看出演唱会结束之后场内没有垃圾。而且,如果那几张流传于网络的鹿晗粉丝排队的照片是从始至终都如此的话,那么因为鹿晗合影邮筒引起的粉丝效应非但不应该被嘲笑,反而应该被赞扬。为什么不呢?他们队伍整齐,礼貌有序,甚至懂得在排队的时候避开盲道。对比我们生活中多少插队的现象,这群追星的90后素质之高才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如此看来,追星并不算一件脑残的事情呀。

批判追星文化并不仅仅是中国才有的,偶像崇拜一直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带有宗教色彩的追星文化,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群体亚文化。鹿晗、吴亦凡这批小鲜肉的崛起,除了有传统造星的操作模式,超高人气所显示的却是互联网时代下粉丝效应的结晶。

传统偶像崇拜的维持是基于粉丝与偶像间的联系,即是粉丝对偶像的迷恋程度,基于偶像的娱乐消费内容给粉丝带来满足感,以及同好粉丝间的群体认同感这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影响。对偶像的迷恋,会促使我们消费偶像的作品,当然也包括了偶像的周边动态,这种对于因为偶像生产的娱乐内容的消费会让粉丝产生满足感。这种感情的反作用会加深粉丝对于偶像的迷恋,从而促发更多的消费。

而在重构了国内娱乐版图的这批小鲜肉身上,基于社交网络,这种偶像与粉丝的联系更加加深。粉丝不再只是偶像的信徒,更是早就成为偶像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财经作家吴晓波把鹿晗为什么这么火写进了他的授课案例中,与其说写的是鹿晗,不如说写的是鹿晗的粉丝。在文章中他得出的结论是,过往的明星制造路径是“演艺产品,大众媒体关注,话题营销”,而在鹿晗这里直接跳过了发酵的过程,鹿晗的粉丝们直接充当起了鹿晗形象推广的的角色,然后引发大众关注,引起话题二度营销。而这一次邮筒合影,再次把这种有别于传统造星的特点给体现了出来。

在上海开唱的鹿晗在社交网络上PO出了与邮筒的合影。

做出道德审判质问的那一群人或者应该换个角度,因为鹿晗引发的这场粉丝效应的背后这前所未有的文化现象才是耐人寻味,值得探讨的。

猜你喜欢

造星邮筒鹿晗
我认识一只邮筒
孤独的老邮筒
老邮筒
“造星”有道(二)
邮筒的寂寞
快问鹿晗
女记者“造星”之死:哥是保安不是男神
我的非典型“造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