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罗纳:来自朱丽叶的信
2016-04-25李小婉
李小婉
我们问她维罗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她用彩色的窗帘、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中世纪的城墙、吹过耳旁的风和月亮洒下的光告诉你,这里啊,有古老、浪漫、温柔、悲伤,和力量与其一上来就说维罗纳,说那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邂逅的地方,不如,我们先来谈谈电影。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给朱丽叶的信》。大概是五六年前的电影了,是一个听起来怎么都有点俗气但看完之后会让人摸着良心说“竟然有如此打动人心的东西啊”那样的故事。
《纽约客》调查员苏菲一直想成为作家,她的未婚夫则一心扑在工作上。两人从纽约前往意大利的维罗纳度假。在维罗纳的朱丽叶之家,她发现,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女性在庭院的围墙上留下给朱丽叶的信,诉说着对爱情的失落与渴望。几位热心的意大利女士每天收集这些信件,并以朱丽叶之名一一回信,苏菲因缘际会加入了回信的队伍。随后,发生了一系列幽默动人的故事。最后,50年前错失爱人的英国女士克莱尔找回了爱人,苏菲也收获了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并且把维罗纳的故事写成了小说,成为了一名用故事打动读者的写作者。
这部电影我大概看过100遍,在看第101遍的时候,我许下了一个小小誓言。我真心诚意地希望,自己能在30岁前去一趟维罗纳,在那里写一封给朱丽叶的信,有没有回信都不要紧,只要把它投进信箱,然后去小巷子转一转,逛逛市集,喝上一杯热红酒,吃上一盘肉酱面,就已经是很棒的事了。
终于,在29岁零5个月的时候,我坐上了从米兰前往维罗纳的火车。
抵达维罗纳已是夜晚。维罗纳位于米兰与威尼斯之间,白天还好,夜晚稍不注意就会错过下车的站台。在维罗纳停留的四天里,我决定把给朱丽叶写信这件事留到最后一天 。在那之前,我想看看没有朱丽叶的维罗纳是什么样子。
比如游客倾巢而出之前维罗纳的清晨,那些等公车上班的人、遛狗的人、为店铺开门做准备的人、在每个城市里都可以见到的普普通通的擦身而过的人。比如纵横交错的小巷子,斑驳的墙、木制的百叶窗,那种关上像墙的一部分、打开像心口上打开一扇门,有“阳光正温暖,一直融我进心里”那样感觉的窗。比如百草广场上的市集,各种各样的小吃,只有冬天才会有的热红酒,还有日复一日在广场上卖烤栗子的人、卖面具的人、用带浓重拉丁口音的英语吆喝“我们这有维罗纳最好吃的肉酱面噢”的餐厅小哥。
再比如,围绕整个古城的阿迪莎河。黄昏时河水湍急,泛起浪花,大雾弥漫,雾气像滤镜,把岸边橘色的彼特城堡滤成了淡蓝色。桥上引鸽子的人一吹口哨,漫天飞舞的白鸽便在维罗纳的上空开出花朵,竟让人生出些悲伤,觉得一切美丑,都是虚无。还有那阿莱纳圆形大剧场,简直就像小一号的罗马斗兽场,难怪木心先生曾说,坐在里面听一场歌剧,仿佛一人一烛一灵魂,于罗马的月光下获得孤独的力量。
然而,这一切还是离不开我们的朱丽叶。店铺里卖的是朱丽叶纪念品,巷子里有朱丽叶之家的指示牌,广场上卖的面具是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吆喝游客进去尝一尝的餐厅名字叫“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过,也许因为当地人的热情开朗,这些商业行为不惹人厌烦,甚至觉得那是自然而然的美好存在,若是没有,好像反倒说不过去了。
我亲眼见到的维罗纳,就像是一封朱丽叶写给每个人的信。我们问她维罗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她用彩色的窗帘、凹凸不平的石板路、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中世纪的城墙、吹过耳旁的风和月亮洒下的光告诉你,这里啊,有古老、浪漫、温柔、悲伤,和力量。
我在最后一天造访了朱丽叶之家,带着写给朱丽叶的信。
朱丽叶之家在离百草广场不远的卡佩罗街。这是一处幽静的院落,中庭为四方拱形,朱丽叶的铜像矗立其中,左边是故居,右边是纪念品商店。铜像左上方,故居的二楼,就是那著名的阳台。在莎士比亚笔下,罗密欧攀上这个大理石阳台,与朱丽叶拥抱、亲吻、告别。几百年后的现在,密密麻麻的游客仰望着这个阳台,对着它不停拍照。
电影里,慕名而来的人们把给朱丽叶的信塞进墙上的砖缝里,而现实并不允许游客这样做。他们可以在庭院外的墙上留下各种涂鸦,或者,把写好的卡片啊信啊投进一个小到不仔细找几乎看不到的红色邮箱里。
我的信是在朱丽叶之家附近的咖啡馆里写的,信纸是向旅店前台借的,前台是个可爱的姑娘。
因为那个电影吗,才要写信?
对呀,我就是为了这个从遥远的地方过来的。
那要写很多东西喽。
好像的确是的。请给我四张信纸可以吗?
你相信会有回信吗?那地方的邮箱可是小得不起眼呢,大家都是在墙上留言。
没关系,反正投进去就好了。
你从多远的地方来?亚洲的什么地方吗?
嗯,怎么说呢,总之是需要用好多岁月和好多梦才能抵达这里的地方。
我把信投进了那个不起眼的邮箱。一个年轻女孩和朱丽叶铜像合了影,在密密麻麻的爱墙上写了字,在纪念品商店里买了马克杯和钥匙扣,然后笑着拉起身旁男人的手,穿过拥挤的游客群。那女孩笑得可真好看,好像在说:“觉得人生好幸福啊。”
阳台下,我们的朱丽叶依旧站在那里,头微微偏下,左手放在胸口,右手拎起裙角,双眼望向远方,目光温柔又悲伤,像永不落下的夕阳。
我在那夕阳般的目光里拉着行李准备前往下一个地方。然而关于维罗纳,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大约在将此信投入那不起眼的红色小邮箱三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封回信。
信封上贴着意大利邮票,上面有维罗纳的名字。信的落款是朱丽叶,信纸末端印着朱丽叶俱乐部的标志和联系方式。信是用黑色水笔手写的,字迹干净利落又不死板,字里行间是真诚不敷衍的回应、恰到好处的温柔与关心,应是出自女性之手。
其实已经记不清我在信里具体写了什么,毕竟是四页纸的数量。我能确定的是,我写了自己的故事。我也相信回信的这位朱丽叶小姐一定也拥有她自己的故事,拥有她读过的许多信里的故事,无论她是另一个《纽约客》的苏菲,还是维罗纳的索菲亚,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瑞贝卡。
因为是私人信件,怎么说都应该要保留一些隐私吧,但我很想像在晴朗日子里拿出点心招待亲切的朋友一样,分享回信的最后一句。这是朱丽叶小姐对我的故事的温暖回应,是我看了一百多遍的电影深深打动我的东西。我想,也是通过时间的继续流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传递着的东西:
What life would be without dreams?(没有了梦,人生会是什么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