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显身手 天空海阔任遨游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6-04-25包家兴
□包家兴
军民融合显身手 天空海阔任遨游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实现跨越式发展
□包家兴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六所(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6月,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航天科工集团的特种材料及工艺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航天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以及民用新材料产业化等工作。
“十二五”以来,在军队装备管理部门、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等上级单位的指导支持下,在集团公司和三院的正确领导下,该所全体干部职工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认真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神圣使命,以建设“国内一流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为目标,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军民融合”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推动了航天特种材料事业迅猛发展。
规模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该所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军民融合战略机遇期,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8%,经济总量较“十一五”增长两倍,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资产质量指标达到行业优秀水平。在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方面,五个项目获得国家批复,新增建筑面积七万平米,仪器设备二百七十余套,资产总额较“十一五”末增长近四倍,极大地改善了科研生产条件,形成了以北京云岗与河北涞水为军品研发、生产基地,江苏镇江为航空制造和民品产业化基地的“一所三地”发展格局,规划了河北固安航天产业园。
五年来,该所“人才强企”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研发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超过80%,为航天特种材料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该所推进强化基础管理,全面实施质量制胜战略,促进了科研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有效融合,提升了型号质量管控水平;全面启动工艺振兴战略,健全工艺技术体系,关键工艺技术取得突破;全面推行军用产业成本工程与民用产业价值工程,提升预算、成本和风险管控水平,提高了价值创造能力。在传承航天“三大精神”和飞航精神基础上,凝练了独具特色的“超越、跨越、卓越”的“三越”企业文化,为推进“二次创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专业领域拓展迅猛 科技创新成果丰厚
五年来,三○六所始终致力于创新型研究所建设。面对航天武器系统升级换代和军民融合对特种材料的迫切需求,立足特种材料技术发展前沿,紧密把握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两条主线,不断拓展专业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结构复合材料方面,掌握了结构隐身一体化复合材料设计制造技术,实现了复合材料舱段在航天武器装备上的首次应用。在透波材料方面,攻克了高温、宽频、隐身天线罩技术难题,巩固了行业优势地位,技术成果推广到航空、电子和船舶领域;在热防护材料方面,掌握了轻质高效热防护材料设计技术,开发了结构性能可调可控的硅、碳气凝胶谱系,成功应用于航天、航空、深空探测和船舶等重点领域。在碳陶复合材料方面,突破了高温有氧环境抗烧蚀技术瓶颈。
此外,在特种金属材料旋压、超塑和3D打印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材料性能检测方面,具备了高温有氧环境力、热、电综合性能评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预研方面,承担了国家973课题1项,国防973课题2项,国家863课题1项,国防基础科研和总装预研课题13项,预研经费同比增长两倍。全所“十二五”期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专利授权10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航天报国不辱使命 军品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三○六所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认真履行“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神圣使命,紧密围绕飞航武器装备、无人机和空天飞行三大领域,戮力同心,负重拼搏,圆满完成了以某重大项目为重点的预研、研制和批生产任务。五年来,三○六所承担了多兵种总计四十余型武器装备研制任务,产品类别涉及复合材料弹体结构、高性能隐身部件、多功能雷达天线罩、高效防隔热系统、耐冲刷抗烧蚀结构、发射箱、保护筒和伪装器材等。产品应用范围涵盖了多种类别飞行器、航天发动机、船舶、潜艇等重要装备。兼具轻质、高强、耐温、隔热、隐身等高性能复合材料产品应用,对增加武器装备攻击距离、提高飞行速度、保证命中精度、提高突防能力和毁伤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日益增强的科研生产能力和行业地位,为三○六所承担后续型号任务,推动航天武器系统升级换代,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疆拓土深耕细作 军民融合开花结果
五年来,三○六所始终坚持以军用产业为立所之本,依托军用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国民经济主战场,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协调发展之路。大型客机被誉为世界科技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让国产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人多年的梦想。C919大型客机作为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承载着国人的希望。三○六所主动作为,成功牵手中国商飞,成为C919机体结构供应商之一,实现了从军用航天领域向民用航空领域的历史性跨越。筹建的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已成为三○六所军民融合产业化平台,为承担后续宽体客机和国际航空转包业务奠定了坚实基 础。
与此同时,三○六所致力于把航天技术应用到社会基础建设,让航天科技融入百姓生活。以气凝胶和相变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新技术从军用领域逐步拓展到建筑、石油、消防、服装、电子等民用领域。采用航天技术开发的相变调温水杯、咖啡杯已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同源技术的厨卫设备和环保产品也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三○六所依托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深耕细作正在改变着寻常百姓的生活。
展望“十三五”,三○六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准确把握“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性支撑技术”创新思路,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武器装备建设新挑战,主动契合军民融合发展新需求,继续打造以北京云岗为研发基地、江苏镇江为航空制造及产业化基地、河北固安和涞水为生产制造基地的“一所四地”发展格局。
将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确保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经济总量比“十二五”翻一番。同时,要继续完善专业技术体系,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加快军民融合步伐,持续拓展市场领域,要在巩固已有优势专业基础上,推动以超材料、石墨烯为代表的“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在军民相关领域应用,满足未来智能化与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发展需求,实现综合实力和行业地位的全面提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三○六所全体干部职工将继续发扬航天精神,团结一心,奋勇拼搏,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进步、飞航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为中国航天科工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