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
2016-04-25肖景橙敬晓玲
肖景橙 敬晓玲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
肖景橙 敬晓玲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新形势下重庆作为中国老工业振兴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单极带动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实现重庆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根据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重庆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然后提出了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可行性建议。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特别是2013年以来GDP增速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与此同时,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用国际通用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衡量,已经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但从重庆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来看,其产业结构发展还不尽合理,想要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就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经济突发猛进,特别是直辖后,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到2013年,重庆市人均GDP已经达到42795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9:50.5:41.6,城市化率为58.34%,就业结构调整为34.6:26.8:38.6,用国际通用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衡量,城市化率已经超过工业化中期要求,其他三项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可以确定重庆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目前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重庆市第一产业创造的财富以及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方面,由于重庆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从业人员还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人力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展现,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二是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呈现的“二三一”的排列顺序,符合工业化中期三次产业对经济拉动的阶段性特征。现阶段重庆市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作为重庆市一直以来的重点产业,第二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三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的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由此可见,重庆市产业结构虽然不断在向高级化演进,但是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仍是现阶段的当务之急。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传统工业是重庆产业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工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的减少以及环境的恶化,可见,重庆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解决妨碍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重庆现阶段的发展仍然依赖传统工业,如制造业、化工等行业,耗能较大,污染严重,面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重庆市政府积极引进技术性新兴产业,以实现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传统产业的工业地位不易撼动,引进的新兴产业成型技术型产业的发展优势较大的依靠了政策性因素,市场优势有待开发,导致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调整效果不显著。
(二)重庆市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低
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突飞猛进,至2013年其GDP保持年均12.2%的高速增长;另外,重庆市服务业发展迅速,其中金融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8.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但从重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可以看出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隐性失业问题相当严重。主要是由于重庆引进的产业多为制造业,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高,就业门槛高,不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而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时门槛低,但重庆市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对发达的水平,并没有起到引领就业的作用,缺乏就业吸纳能力。
(三)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条件不够完善
重庆作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之一,在城乡统筹方面虽然贡献显著,但是由于受到历史遗留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其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现阶段,重庆的要素市场并没有统一建立,要素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缓慢。同时,重庆的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存在着城乡差距,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生产链,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这些都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及就业的增长。
三、关于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相关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重庆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带动,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就业结构不合理,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做大工业经济的同时,引进高薪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劳动力要素市场,深化和创新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而实现重庆经济发展的腾飞。本文就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加快提升综合实力
目前重庆仍处于工业化中期,2012年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排22位,占比不到3%,新兴产业处于培育阶段,必须把发展工业放到首位,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工业与服务业并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壮大服务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金融商贸物流中心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这不仅能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也是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为缓解就业压力,加快经济发展,重庆必须加速发展服务业: 一要壮大金融业;二要统筹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三要提升物流支撑能力;四要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中心,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建立健全要素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市场最主要的部分,建立健全劳动力要素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劳动力要素市场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消除劳动力城乡流动的体制障碍;二是建立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三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
(四)深化和创新经济体制改革
健全经济体制是实现工业化进程合理演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重庆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应积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全面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税收改革、环保体制改革等。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理顺政企、政事关系,为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少清障碍,并在金融资源配置、财政税收政策、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重视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支持,保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持续动力。(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1] 李录青,重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1(5).
[2] 王筱欣,祁子祥.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1).
[3] 吴乐乐.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关系研究[J].区域经济,2013.
[4] 姜鑫,余兴厚,罗佳. 重庆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
[5] 宋梅秋.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三个方向[J].经济纵横,2012(10).
[6] 重庆统计局.2014年重庆统计年鉴[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7] 沈蒙娅,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效应的统计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10).
肖景橙(1991.09-),女,汉,重庆市合川区龙凤镇米兰村,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区域经济学。 敬晓玲(1991-),女,汉族,四川省绵阳市,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