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走套路的反战电影是怎样的?

2016-04-25蒙太奇

运输经理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战争片吉布森梅尔

文/蒙太奇

不走套路的反战电影是怎样的?

文/蒙太奇

2016年11月4日,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在美国上映。影片改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该篇被选为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电影,入围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奖等大奖。

自古战争片多套路

战争片很多,而反战、反思战争一直就是战争片的主旋律。

早期的有1930年刘易斯·迈尔斯通的《西线无战事》;近30多年来,反战影片层出不穷,奠定战争片新的历史地位的《现代启示录》1979年上映,之后有经典的反战影片《全金属外壳》《野战排》《细细的红线》,相信看过这些电影的人不在少数。

反战影片多以强烈的反战主题和人文关怀、反思意味,让观众对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和灭亡产生深刻反思和悲悯;电影中表现的呼啸而过的子弹、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焦土上横尸遍野的场景,也为观众提供了震撼的视听感受。这种反思主题和对战争本身的表现手法,成为战争片持续不断的内容及表现模式,以至于逐步培养了观众的观影思维定势:任何一部战争片,如果主题不是反对战争、不是反思杀戮,就不被视为一部优秀电影。

这也是为什么看完《血战钢锯岭》之后,很多人都大失所望的原因。因为它并未将焦点对准战场惨烈而触及的人物内心变异,而是自始至终表现的是主人公坚持不变的信仰和决心;甚至,战争前的爱与被爱,战争最后的胜利,还让观众感觉到了爱与信仰所带来的喜悦和美好,冲淡了后面战争的残酷无情。那些反战影片中常有的套路—人在枪林弹雨中辗转呼号、只求能活着离开战场、盼望和平而又不能实现等情节,在这部电影中都没表现,缺少战争带来的无奈和无助的悲凉,它怎么会是反战影片?当然,它会让人失望。

独辟蹊径寻新路

实际上,导演梅尔•吉布森想独辟蹊径地从一个历史故事中,抽出反思战争中人们信仰的主题。电影前半段展现的是爱情、亲情和友情,后半段着重表现无情的杀戮,梅尔•吉布森用“信仰”二字将这样的矛盾体粘合在一起。从战争类型片的发展角度看,梅尔•吉布森成功了,确切地说,他为反战影片重新找到一个如何看待战争的“眼”。

他用他夸大了的英雄钢铁气概和矫情般的柔情蜜意,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信仰,讲述了一个原本就是人群中的奇葩—道斯如何成为一个伟大英雄的故事。道斯,这样一个人们眼中是怪胎的人,因为坚持不杀戮、不拿武器的信仰,在人群中不能被理解。如果道斯稍微有一点点妥协,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下文了。或者,该做另一层考虑,即反思战争会使人异变。梅尔•吉布森没有沿着这种思维去表现,更没有植入文化研究界所谓人在环境中异变的后现代思维,他做了一件本真的事情,即相信他的主人公道斯,相信他自己塑造的人物的精神力量。换句话说,梅尔•吉布森相信自己能够扭转一般反战影片的套路,重塑新的思路。就像他在电影《勇敢的心》为我们塑造的主人公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不为世俗所动,并最终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信阳带领众人走出困境,迎来光明和胜利。很显然,当战争陷入困境,面对敌人猛烈的反攻,双方僵持不下带来的死亡,道斯追问上帝在哪里;与其说他信仰上帝,不如说他信仰自己,手里的《圣经》,也绝不是“上帝”二字能够代表的,因为里面还有爱人的支持和鼓励。因此,可以说,梅尔•吉布森的执拗和成功,来自他从道斯身上,找到了与自己一样跳动的脉搏—信仰,信自己。在演员选择上,恐怕梅尔•吉布森也有意识地选择了与自己的长相、气质神似的安德鲁·加菲尔德,安德鲁·加菲尔德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主人公道斯还原为历史原貌,又超越原貌个体意义,具有代表美国精神的普遍意义。

平实方式讲述奇葩故事

难能可贵的是,梅尔•吉布森并没有用什么超常的手段来表现不一样的战争和反思,没有多头线索和平行或交叉蒙太奇,没有大量闪回和倒叙等,没有手持摄影机急速晃动、而只有固定镜头和特定场景表现战争的效果。相反,他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平凡世界中的奇葩故事。

从结构上来说,这部电影用6个词就可以说清楚:懵懂—相爱—受虐—惨烈—坚持—胜利设想。从人物性格发展来说,也没有什么性格突变,只不过导演采取了抽丝剥茧一样的方式,让主人公处于一个又一个的场景中去表现出自己本心的东西。设想,如果没有后半段的战争,道斯还会不会是人群中的奇葩?当然是,在电影中有例证。在还没开赴前线打仗前夕,训练营里,战友逼迫他出手,甚至群殴他,他打不还口、骂不还手,甚至在中士询问是不是有人殴打他时,他的回答是没人殴打他。表现这样一个性格平淡得没有突变的人物,自然要放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去放大他的特点,战场自然是这部电影最后的故事场域。就是在这样一步步的微波荡漾中,梅尔•吉布森细细地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坚持信仰的人、一个拒绝服兵役的人、一个甚至连枪都不拿的人,最终如何成为一个战争英雄。

遗憾的是,影片的立场显然是有偏狭的,从三个因素可见一斑:一个是日本人被像虫子一样被烧,令人想起杀蝗虫、白蚁、蟑螂的场景;一个是道斯救战友的执拗精神和神圣的表情,令人肃然起敬;三是始终贯穿在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式价值观—英雄拯救世界。在此价值观之下,日本人的死表现得不足为道,而75个美国士兵被救却成为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一部电影若不是站在大视角和人类的高度,就无法称之为一部成功电影。

再谈失望的观影感受。设问: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能不能用反战思维来呈现?答案是,能!并且可能会更波澜起伏,少一些矫情,多一些震撼。设想主人公经受战争的磨难,在战场上目睹尸横遍野、眼看自己的信仰救不了战友,最终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丢掉了自己的信仰。这个结局也符合梅尔•吉布森所呈现的反思人类信仰的主题。但它要比现在的故事本身曲折,更具有主观视角下对残酷战争本身的表现和反思。如果是这样构思,则能将爱情对道斯信仰的支持更加突出,将道斯从迷失信仰中拉回来,爱情这条线也会更加充实和饱满;另外,道斯父亲暴虐性格背后的历史原因这条线索也可以深挖下去,从而从历史纵深的角度表现战争带给人们带来的双重痛苦。如此,会有更深广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战争片吉布森梅尔
吉布森 美网首位黑人冠军
梅尔维尔鲸
“熊”视眈眈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一米菜园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食疗抗癌”:一场沸沸扬扬的骗局
梦想是眼睛,第一个攀上珠峰的盲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