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离重构城市交通生态还有多远 ?

2016-04-25祁娟

运输经理世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步行规划设计

文/本刊记者 祁娟

我们离重构城市交通生态还有多远 ?

文/本刊记者 祁娟

当包括不少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各自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系统之时,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却另辟蹊径地纷纷兴建专门向骑车人开放的自行车高速公路。由“四轮”向“两轮”的演变,这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称得上是道路交通系统发生的一场绿色革命。

自行车是慢行交通的一部分,而作为绿色交通的顶级形态,慢行交通也是各国探索生态城市的重要模式。早在2013年,住建部就专门发布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十三五”期要使城市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自行车曾经是我国交通的主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自行车王国”,只是在2000年前后,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道路交通供求矛盾的日益凸现与道路拥堵的日趋严重。想要“返璞归真”真的那么难吗?

11月20日,由中国本土公益组织拜客绿色出行携手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能源基金会(中国)等共同举办的第二届自行车生态大会,在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会议中心圆满落下帷幕。

作为自行车交通界开创性的大会,此次大会吸引到了众多国内外自行车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话,分享独到的见解与智慧,探讨自行车回归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现状:绿色出行迫在眉睫

“就中国城市而言,我们依然处于城市化与机动化持续联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处于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出行方式结构的转型演变进程中。正面临一场极为复杂、敏感而关键的城市交通战役与革命。而就中国绝大部分的自行车交通而言,并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急需捍卫与救赎的生死保卫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的一番话让人反思。

他直言,中国的“黑暗”交通年代已经到来,并且带来了拥堵、雾霾、健康等种种问题,提出应建设健康交通、健康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呼吁绿色出行迫在眉睫。他认为自行车交通过去一直处于弱势,现在应该重新重视这一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副院长赵一新认为,国内城市自行车交通的出行比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扩大、机动车出行的冲击、街道设计实施上的问题、衔接不合理等。另外,还有管理的难度较大,单靠法律法规难以解决。

探讨:自行车交通可行性

作为自行车交通界开创性的大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自行车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话,深入探讨自行车回归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很多城市在总体规划中都倾向于高效易达、安全舒适、低碳集约的绿色发展方向。大会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城市自行车交通改善的经验与案例。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斌在研究了北京自行车与步行交通改善案例之后,提出了应以物理隔离方式确保自行车路权,隔离设施两段应设置自行车道标识等多项实际建议。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综合规划师主任周翔指出,上海2040年的发展愿景是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打造绿色交通的总体原则是保障慢行设施只增不减,基本原则是慢行保障、公交优先。

来自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傅彦介绍说,一方面重庆借助山城地貌,成功塑造了山地自行车骑行文化,另一方面也在有条件的平地区域建设自行车交通片区,在大学城区域内这一举措成功引导了当地人们借助自行车出行。“自行车在重庆都能取得成效,说明自行车交通建设应该一城一议,因地制宜。”

台大先进公共运输研究中心执行长陈雅雯指出,从2016年的世界宜居排名可以看得出来,越宜居的城市,其公共运输使用率都是相对较高。那么,慢行交通和整合服务应怎样具体呈现在一个宜居城市里?陈雅雯说,答案就是BBMW。第一个B是Bike;第二个B是Bus,所有的公交系统;M是Metro,所有的轨道系统;W是Walk。如果有一个城市有很好的土地使用、都市设计,甚至是都市更新再造,然后考虑把自行车、公车、轨道和步行完整地串接起来,那就一定是个最宜居的城市。

聚焦:公共自行车发展与骑行安全

以标准化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管理为代表,杭州市近年来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标准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杭州实现城市国际化、可持续化发展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杭州金通公共自行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公共自行车创始人张利强分享了公共自行车“杭州模式”的经验。他表示,2008年9月16日,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系统正式运营。截至今年5月,公共自行车8年累计租用达6.65亿人次,总数8.41万辆。它已经成为杭州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方面的贡献不言而喻。2015年,公共自行车平均每天租用人次超过31万。

多年来,公共自行车“杭州模式”集成了“政府主导、公交运作”“公益定位、市场操作”“纳入体系、政策保证”“市民支持、便民利民”“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五项核心,传播到国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5个城市并被成功实施,走在全球前列。

公共自行车“杭州模式”成为国内典范,走在全球前列

此外,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李昊认为,未来“自行车+地铁”的方式在大城市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显著;美国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中国区工程师杨双健研究了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劣的评价体系,其认为好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城市面貌的改变。

对于如何减少骑行安全事故,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安全研究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陈宏云指出,一方面应提高骑车人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也应规范机动车遵守规则、礼让非机动车,更重要的是需要完善道路设施以及规范管理,例如应对非机动车(或驾驶者)采取登记、培训和新闻宣传安全守则等措施。

问策:为自行车出行构建有利环境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绿色交通,步行和自行车规划设计和标准都在积极准备中。而只有当规划者在设计中考虑自行车在慢行交通中的作用,决策者有效采纳规划者的建议并推动落实,慢行交通建设才能趋于完善。”赵一新总结说。

同时,他提出自行车规划建设应包括的六大要点:提高路网密度、建立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标准、进行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完善自行车标识系统、缩小路缘石半径以及解决自行车停车难的问题。

杨涛则表示,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公交+步行+自行车”的绿色交通模式。应该对道路资源分配实行供给侧改革,将更多财力和路权,分配给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对步行、自行车采取更为友好的改善和管理措施;与其投入数百上千亿建设数百上千公里的郊野绿道,不如回归本原,踏踏实实改善市区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同时,充分应用政策、技术等手段,对小汽车拥有和使用采取有效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当自行车交通重新成为中国城市居民自觉、安全、方便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是中国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复兴之时;只有当“公交+步行+自行车”的绿色交通模式成为广大市民体面的出行模式,并成为主导,也才是中国城市交通有希望之时。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步行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魔方小区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步行回家
水泄不通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的研究与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