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榆叶白鹃梅的天然分布与生态利用
2016-04-25于大川
于大川
(阜新市林科所,辽宁 阜新 123200)
辽西地区榆叶白鹃梅的天然分布与生态利用
于大川
(阜新市林科所,辽宁 阜新 123200)
摘要榆叶白鹃梅,辽西青龙河流域也叫它“臭老婆条子”“老牛筋子”等,属蔷薇科白鹃梅属,是落叶灌木,耐旱、耐寒,且较耐修剪,萌蘖性强,较耐瘠薄,野生分布在辽西较多。2012年,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白鹃梅灌丛进行专项调查,总结可利用优势,对榆叶白鹃梅的生态利用在封山育林、自然植被演替、荒山造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西地区;榆叶白鹃梅;天然分布;生态利用
1生态特性
榆叶白鹃梅,又名齿叶白鹃梅(E.serratifolia),辽西青龙河流域也叫它“臭老婆条子” “老牛筋子”等,属蔷薇科白鹃梅属,是落叶灌木,植株高可达2~3 m。白鹃梅树姿优美,耐旱、耐寒,且较耐修剪,萌蘖性强,较耐瘠薄,喜肥沃湿润土壤,具有极重要的科研价值。叶、花营养丰富,可食用,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其种子、叶等具有多种用途,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途。
2白鹃梅天然灌丛分布状况
榆叶白鹃梅野生分布在辽西较多,常生长于山坡、河边及灌木丛中,当地人早春有采摘食用叶片、嫩芽的习俗,味道鲜美。
2.1灌木调查
表1 白鹃梅灌丛灌木调查表
2012年,凌源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白鹃梅灌丛进行专项调查,在青龙河流域大河北乡石洞沟村车进沟,选取有代表性地块作为调查的标准地,海拔高度657 m、坡向南,上坡位,土层厚度7 cm,量测10 m×10 m,调查记录灌木,整理结果见白鹃梅灌丛灌木调查表。
2.2草本调查
每块标准地调查5个2 m×2 m样方,调查草本品种、高度、盖度及分布状况等,林下草本以披针叶苔草(CarexlanceolataBoott)和隐子草(Cleistogenesserotina)为主,株数达到22 500和25 000株·hm-2,盖度10%~20%,高度0.3 m,其他如茜草(RubiacordifoliaL.)、兴安天门冬(AsparagusdauricusFisch. ex Link)、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西伯利亚远志(PolygalasibiricaL.)等,株数均小于5 000株·hm-2,对灌木影响不大。
2.3可利用优势
从调查看,白鹃梅为辽西乡土树种,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如在土层相对贫瘠的半干旱地区,可作为天然灌木的建群种,并经多年自然演替后,可形成以大果榆(UlmusmacrocarpaHance)、小叶白蜡(FraxinusbungeanaDC)等为乔木的天然次生林;利用白鹃梅耐旱、耐寒、耐瘠薄且较耐修剪、萌蘖性强等特性,作为辽西地区退耕或荒山造林的主要灌木树种;大面积人工栽植后,也可季节性开发,进行幼嫩芽加工保鲜,实现山野菜规模化开发利用。
3生态利用途径
3.1封育措施
辽西地区采取大面积封山育林能有效减少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表水土流失,最大限度保证现有乔木、灌木及草本植被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的发挥,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
在其幼虫期(4月上旬-5月上旬)人工刮皮消灭幼虫,成虫期可采取树干涂抹2.5%高渗高效氯氰菊酯(beta—cypermethrin)乳油。根据虫情测报,在幼虫侵入后尚未蛀入木质部之前进行(6月中旬-7月中旬)。用排笔蘸取药液在主干幼虫侵入处涂抹,该药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作用,以及优异的渗透性,速效性和持久性,对杨十斑吉丁虫的防治效果较佳;还可以采取毒液注射侵入孔(6月中旬-7月中旬),用打孔机将药剂1~2mL,通过排粪孔注入;用普通农药敌敌畏、氧化乐果混合剂与新农药速扑杀在成虫羽化盛期(5月中旬-5月底)和幼虫孵化盛期(5月底-6月初)对受害木的受害部位(可见侵入孔,多在向阳面干基)进行喷药,喷雾毒杀效果为最好,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同时比其他方法省工。
通过封育,能有效扩大天然乔木、灌木林及灌草丛数量,提高林分质量,创造出多样的生态系统,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了植物和动物资源的多样性;封育还能使林分结构、林内气候改善,有利于天敌繁殖,不利于病虫滋生发展,提高林分自我修复能力。
3.2灌丛演替
辽西地区自然植被演替的各类型为:乔木林、灌树丛、灌草丛、草丛、裸地,通过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生态系统会逐步向更高级进化,自然生态条件也更丰富,自我修复功能更加强大,也更具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之,人为破坏后会逐渐呈现演替的各阶段,灌树丛是植被自然演替的关键阶段,如果管护不当,环境破坏后,阳坡白鹃梅灌丛很可能演变为灌草丛甚至成为裸地。在辽西干旱半干旱的自然条件下,自然植被到白鹃梅灌丛类型的自然演替,是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自然演替结果,应倍加珍惜与保护。
3.3适宜地块荒山造林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栽植本地乡土树种,与原有植被合理搭配,促进原有白鹃梅、小叶白蜡、荆条灌丛等的自然修复:一般人工栽植白鹃梅,选择土层大于5 cm,海拔750 m以下地块,山地阴坡较阳坡生长更好。阳坡中上腹,也可补栽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 Franco]、野皂荚(GleditsiamicrophyllaGordon ex Y. T. Lee)、臭椿(Ailanthusaltissima)、大果榆等乡土树种,达到尽早郁闭;阳坡中下腹,立地条件相对较好,补植树种也可选择山杏[Armeniacasibirica(L.) Lam]、侧柏、小叶白蜡、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Fisch. ex Ledeb)等,以灌木逐步培养乔木,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群落。
3.4山野菜加工利用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坡地退耕还林不断深入,人工扩大榆叶白鹃梅面积十分必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榆叶白鹃梅幼嫩枝叶、花芽等加工保鲜,丰富山野菜品种,实现山野菜规模化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79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35
作者简介:于大川(1965-),辽宁阜新人,大学,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6-01-2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