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疫苗现状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方法
2016-04-24代洪波岳丰雄徐宏军
代洪波,李 琰,林 艳,江 勇,岳丰雄,徐宏军
(1.成都天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25014;2.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66)
猪蓝耳病疫苗现状及其免疫效果评价方法
代洪波1,李 琰2,林 艳1,江 勇1,岳丰雄1,徐宏军1
(1.成都天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25014;2.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66)
1 猪蓝耳病介绍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曾经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近年来该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危害并未随之下降。目前感染猪蓝耳病的猪只主要表现为母猪产后炎症、少乳、高返情率等症状,被感染仔猪通常具有母源抗体保护,发病死亡率较低,生长猪主要表现为育肥期呼吸道症状严重[1]。此外,猪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危害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影响猪瘟、猪伪狂犬等疫苗的免疫效果,猪瘟与猪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不理想,将导致整个猪群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导致猪瘟、猪伪狂犬病的感染风险加剧[2]。这些间接损失容易被养殖场忽视,但是其危害是巨大的。
我国对猪蓝耳病疫苗的使用一直饱受争议,大多数养殖企业感染率高,但是否使用疫苗免疫,选用什么疫苗免疫,常常陷入纠结。使用疫苗的部分用户,由于对猪蓝耳病疫苗的认识不够充分,往往存在不少的误区,例如:1)在使用剂量上比照猪瘟疫苗,一次免疫4头份/头,一年免疫3~5次;2)频繁地更换疫苗毒株等问题[3]。以下就我国现有猪蓝耳病疫苗毒株的现状以及对猪蓝耳病疫苗的效果评价方法等作一简要分析。
2 猪蓝耳病疫苗现状
目前我国用于猪蓝耳病防治的疫苗众多,分为灭活疫苗与弱毒活疫苗两大类。目前用于该病防控以使用弱毒活疫苗为主,然而活疫苗又分为变异毒株(高致病力)弱毒活疫苗与经典株弱毒活疫苗两种。经典株猪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包括我国分离致弱的CH-1R毒株、美国VR-2332毒株、以及R98毒株;变异毒株主要包括JXA1-R毒株、TJM-F92毒 株、HuN4-F112毒株。正是由于我国猪兰耳病疫苗毒株多样性,给养殖企业选择猪蓝耳病疫苗造成了极大的困惑,目前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之间是否具有交叉保护,变异毒株是否安全,变异毒株能否用于紧急接种等问题,养殖户急切希望能够对不同毒株进行相应的排名以区分优劣,甚至部分企业开始对自己养殖场内的猪蓝耳病病毒进行测序分析,期望能够找到与自身猪场最贴近的疫苗毒株。笔者就目前我国主要的疫苗毒株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对比不同毒株之间的主要差异。通过NCBI数据库查询我国疫苗毒株信息发现,高致病力江西株提交了原始毒株全基因序列与致弱不同代次的疫苗毒株基因序列信息,湖南株与天津株仅提交了原始毒株的全基因序列;经典毒株仅能查到CH-1R与VR-2332毒株的全基因信息。现就三个变异毒株的原始基因序列信息与两个经典毒株的基因序列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3个变异毒株的彼此全基因同源性均为99.6%,仅存在部分点突变,未见明显的区域性变异;CH-1R与变异株全基因同源性为95.2%左右;VR-2332与变异株全基因同源性为89.7%左右。针对变异集中的NSP2基因与GP5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三个变异株的NSP2基因同源性为99.5%左右,CH-1R与变异株之间同源性为92.6%左右,VR-2332与变异株同源性为83.6%左右。三个变异株的GP5基因同源性为99.8%左右,CH-1R与变异株GP5同源性为94.7%左右,VR-2332与变异株同源性为89.4%左右。
猪蓝耳病病毒为单链RNA病毒,病毒本身容易产生变异,就猪蓝耳病病毒而言,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NSP2基因的区域性缺失,改变了猪蓝耳病病毒聚合酶的活性;以及GP5基因上有5%左右的变异。而三个变异毒株的原始毒株之间,无论是全基因序列还是NSP2基因与GP5基因上的变异均小于0.5%,因此,期望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寻找与自己养殖场内最贴近的疫苗毒株是不现实的。此外,就疫苗毒株在致弱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明显的基因突变的问题,笔者分析了江西株致弱过程中不同代次的基因同源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第10代毒与致弱到170代弱毒的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6%,从10代到70代的变异仅为0.03%,70代到100代的变异仅为0.01%,80代到170代仅变异0.02%。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发现,在疫苗毒株致弱过程中主要改变了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但并未对基因造成明显的改变,特别是对病毒蛋白序列的改变微乎其微。用于JXA1-R株疫苗生产的82代至95代,变异小于0.01%。用于活疫苗生产的毒株对其遗传稳定性是有较高要求的,必须保证在使用代次内的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因此只要严格控制疫苗毒株的生产代次,根本不用担心疫苗毒株本身的基因变异,要明白对现有疫苗毒株进行排名是不切实际的。
在猪蓝耳病疫苗的选择过程中,我们首先明确的是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在抗原性与生物学活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之间仍然存在较好的交叉保护效果。变异毒株由于其生物学活性的改变,在接种动物后起效更快[4],同时从抗原性上也更接近我国目前普遍流行的变异毒株。然而3个变异毒株之间的差异,目前尚难以区分伯仲,只能从产品生产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要素进行筛选。
表1 不同疫苗毒株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
表2 江西株不同致弱代次全基因同源性分析
3 猪蓝耳病疫苗效果评价方法
选择猪蓝耳病疫苗时不得不提到疫苗免疫效果评估,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不像猪瘟疫苗那样简便,猪瘟疫苗可以通过抗体检测直接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常用的猪蓝耳病抗体ELISA检测方法,难以对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做出准确评估,体液免疫中仅中和抗体能用于免疫保护效果评价,但是中和抗体的检测费时费力。笔者通过多次试验证明猪蓝耳病ELISA检测抗体水平的高低与攻毒保护之间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IDEXX的抗体检测试剂盒还是LSI的猪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即使两项抗体检测均为阳性的猪群,攻毒后仍然会出现发病甚至死亡;相反通过CH-1R株免疫后,无法通过这两种试剂盒检测到抗体的猪群,进行攻毒试验后,仍然可以提供有效保护。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并未将猪蓝耳病ELISA抗体检测作为是否提供有效保护的依据,而是通过ELISA抗体水平对猪群的感染状况进行评估,进行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前的评估。在免疫猪群中可以通过抗体水平的离散度,抗体值的高低等间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
目前在猪蓝耳病活疫苗研制新兽药注册过程中,效力检验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免疫攻毒效力检验试验评估,将待检疫苗免疫健康易感猪群后一段时间,以检验用强毒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对照组应5/5发病,并有2/5以上死亡,试验成立,疫苗免疫猪群应4/5以上保护。发病试验猪的判定要求为:1)至少3 d体温在41 ℃以上;或出现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2)剖检肺部出现片状实变。符合以上2条即可判定为发病。猪蓝耳病活疫苗的每头份疫苗的病毒含量与免疫攻毒保护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因此疫苗攻毒效力检验评价方法的替代方法为病毒含量测定。然而无论是病毒含量测定,还是免疫攻毒保护试验,都不太适用于猪蓝耳病疫苗临床使用效果评估。目前大型养殖企业可以通过公司的技术部门完成病毒含量测定,来评定不同生产厂家猪蓝耳病活疫苗的质量以及产品稳定性,但是我国广泛存在的中小规模养殖企业无法进行相应评估,猪蓝耳病疫苗的实际使用效果难以评价就成为事实,同时也为猪蓝耳病活疫苗的推广增加了难度。猪群免疫以后猪蓝耳病ELISA抗体水平的高低与攻毒保护之间无明显的正相关,同时感染猪群也可能存在高水平的抗体,我们急需更为直观,更为客观的猪蓝耳病活疫苗使用效果评价体系。当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猪蓝耳病活疫苗临床使用免疫效果评价体系后,将会进一步规范猪蓝耳病活疫苗的临床使用。
目前,针对猪蓝耳病阴性猪场,专家都建议做好生物安全,不使用猪蓝耳病疫苗。针对猪蓝耳病感染的稳定猪场,需要针对猪蓝耳病引起的实际问题进行免疫效果评估。如果猪场表现为猪蓝耳病感染后使猪瘟、猪伪狂犬病等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佳,此时加入猪蓝耳病疫苗免疫,通过对其他疫苗免疫效果的改善,来评价猪蓝耳病疫苗的实际使用效果,此方法较为可行。针对猪蓝耳病感染的不稳定猪场,首先关注猪蓝耳病导致猪场不稳定的主要体现,是表现为母猪流产、返情,还是表现为育肥猪呼吸道症状等。通过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免疫一段时间后,针对性验收相应症状是否得到改善,以此来判定猪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
猪蓝耳病在猪群的持续存在,势必会对猪群的生产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猪场如果诊断出存在猪蓝耳病感染,需要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猪蓝耳病对猪群生产成绩的影响,找到评价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标准,再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免疫来解决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是现行猪蓝耳病疫苗在中小规模猪场使用的有效评价方式。一旦猪群蓝耳病疫苗使用产生效果,需要继续使用该疫苗以维持猪群健康,我国想在短期内实现该病的净化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目前可行的方式来为我国的养猪生产保驾护航。
[1] 李少丽,李艳丽,王斌卿,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的应用[J]. 今日养猪业,2016(4):72-73.
[2] 敬晓棋,孟建斌,高晓阳,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抑制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12,33(10):75-78.
[3] 赵明礼. 猪蓝耳病活疫苗的使用误区及正确方法[J]. 猪业科学,2016,33(4):139.
[4] 戴火林,华威,毕淑珍. 猪蓝耳病灭活苗与弱毒苗免疫效价试验[J]. 中国畜禽种业,2014(11):87-88.
2016-10-19)
代洪波(1988-),男(汉),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动物传染病病原分子生物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