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推进长江港口现代化
2016-04-23唐冠军
唐冠军
现代港口不仅是运输服务的枢纽,也是产业聚集、要素汇聚的要地。自“十二五”以来,长江港口在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根据构建长江立体交通走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港口的要求,长江港口还存在综合枢纽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现代物流能力欠缺、增值服务发展滞后、港口岸线资源利用率不高、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等问题。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即将出台,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要求,应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快推动长江港口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1 “十二五”期间长江港口发展成就显著
1.1 航运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港口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1.1.1 长江港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基本建立了以三大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为骨干、以沿江主要港口为支撑、其他重要港口为补充、干支联动的长江港口体系,形成了四川三峡库区、湖北武汉地区、安徽皖江地区、江苏南京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四大港口群,长江港口支撑腹地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15.02亿t增长到2015年的21.36亿t,增长42.2%;集装箱吞吐量从2010年的907.9万TEU增长到2015年的万TEU,增长55.6%; 亿吨大港由6个增加到12个。同时,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已开始启动或投产运营(如重庆综合运输枢纽果园港,武汉阳逻集装箱二、三期码头等),大大增加了港口发展的内生动力。
1.1.2 长江航道通航条件大幅改善
按照“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总体思路,实施较大规模的航道系统整治工程: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建设一期工程顺利完成,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中游荆江航道整治工程总体完工并投入试运行;三峡后续规划项目稳步推进,上游重庆至宜宾段航道等级已提高到Ⅲ级。长江航道通航条件大幅改善,支流航道建设步伐加快,江海运输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为长江港口提质升级提供了基础条件。
1.1.3 运输船舶积极推广应用标准示范船型
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趋势明显,艘数减少,运力增加。积极推动三峡船型、江海直达船型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等新建标准示范船型的推广应用,仅2014年就开工新建41艘三峡船型、57艘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船。2015年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达到 t,三峡库区货船平均吨位达到 t。
1.1.4 航运保障系统日趋完善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子航道图、航道综合服务、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三峡通航保障、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等航运保障系统不断优化,水上治安和消防等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大信息和政策引导力度,为长江港口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1.2 港口联动联盟战略为港口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1.2.1 推动跨区域联动联盟发展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苏皖等地港口企业与黔渝川等地物流、港口、航运、货主等企业进行对接,与上游各地港口开展集装箱、干散货业务合作;同时,长江港口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江海直达等运输方式,开辟近洋外贸航线。目前,跨区域的航线开辟不断深化,长江航运市场要素进一步流动,港航发展的外部活力不断增强。川滇黔等地的14市(州)组建多式联运联盟,抱团融入“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战略;宜宾港、泸州港与武汉、南京区域港口群进行战略合作,开通“水富―宜宾―上海”“宜宾―南京―日本、韩国”“泸州―武汉―高雄”集装箱班轮航线;建立了成都至泸州的铁水、公水联运通道,促进蓉欧快铁、“汉新欧”互补合作。作为核心驱动力的港口联运联盟推动东中西经济繁荣发展,串起了长江物流珍珠链。
1.2.2 推动区域内港口融合发展
“安徽五港联谊会”“长江中上游港口联席会议”机制逐渐形成,江苏“七港联谊会”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通过战略联盟、市场驱动不断加强区域内港口融合,业务协作和资源共享协同、市场化资源整合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重庆、湖北港口资源整合已初具雏形,湖南、安徽、江苏港口资源整合步伐正不断加快。
1.2.3 加强沿江地方政府合作和交流
长江航务管理局分别与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沿江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沿江地市人民政府建立共同推进黄金水道建设“2 + N”合作机制,与沿江省市港航管理部门、涉水部门、研究院校科研单位等开展一系列工作进行沟通和交流,不断深化合作内容,增强长江航运的发展合力,为港口资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3 专业化运输模式为港口发展现代化物流 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长江港口码头功能日趋多元化。除传统的煤、油、矿等大宗物资的运输外,集装箱、液体化工、散装水泥及粮食、滚装汽车等货种的运输也发展迅速。长江港口五大运输系统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1)以南京以下港口为中转港,提供沿江大型钢铁企业的卸船码头和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铁矿石运输系统;(2)依托海进江煤炭中转港,提供长江沿线大型钢厂、发电企业专用卸船码头和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煤炭运输系统;(3)依托长江沿线中石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石油装卸船码头的石油及制品运输系统;(4)以上海、太仓、南京、武汉等干线港为主,其他长江支线和喂给港组成的集装箱运输系统;(5)以重庆、宜昌、武汉、南京等为主要输入、输出中转港的滚装运输及物流系统。
1.4 新兴关联产业为增强港口辐射能力指明方向
“十二五”期间,长江港口企业积极拓展港口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采取“前港后园”布局,形成“港、航、货”互联互动的新格局。同业联盟积极打造全程物流一体的综合物流发展模式,物流服务效率显著提高。重庆港通过一边倒港口资源、创新物流发展模式,使得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大宗生产交易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四川宜宾港、泸州港吸引其他产业落地港区,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关联产业不断集聚;荆州港、泰州港等先后采用前港后园、前港后产的工业化模式,使得临港产业、港城融合快速发展;南京港积极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以转型来拓展经营航运物流、港机制造、港口工程等关联产业,港口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1.5 江海联运一体化为港口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与长江三角洲对接,长江航务管理局积极推动沿江港口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长江港航行业政府部门、企业与舟山市政府、舟山港航管理部门、舟山港航企业等多次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达成共识,在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江海直达船型研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中加强合作,逐步形成长江沿线港口城市、企业与沿海港航单位、企业间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2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长江港口新发展
2.1 正确认识长江港口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2.1.1 新机遇
2.1.1.1 战略机遇
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黄金水道,长江航运发展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说明国家战略的实施与长江航运的发展紧密相连,长江航运将随着国家战略逐步实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1.1.2 政策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侧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江航运总供给能力过剩,沿江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总体过剩,长期存在港口通过能力闲置、多个货种吞吐能力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因此,应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补齐港口基础设施短板,注重港口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提高港口有效供给能力。
2.1.1.3 绿色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加快绿色发展的任务艰巨。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港口作为航运的3个要素之一,占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岸线和水域资源,因此,其建设发展应以建设绿色港口为目标,在解决岸线无序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上下功夫。
2.1.2 新挑战
(1)港口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内与区域间的港口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岸线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2)港口功能需进一步拓展,加快港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港口的有效供给能力,提升港口的服务水平。
(3)港口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多式联运尤其是铁水联运水平低,港口综合枢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远不能满足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
(4)港口信息化水平不高,功能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货物运输和装卸层面,现代物流包括临港物流产业的仓储、交易、信息平台等发展缓慢。
(5)港口行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多而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企业重组任重道远。
2.2 坚持五大发展,创新长江港口发展思路
2.2.1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常态下,长江港口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长江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但运营模式、赢利水平、赢利能力与沿海以及国外先进港口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十三五”期间,长江港口应将创新摆在跨越发展的核心位置,以构建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主要目标,尤其在完善港口布局、推进结构优化、延伸物流链、提升服务能力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口。
2.2.2 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江港口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城市与港口、港口与港口之间融合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上、中、下游港口规模和能力不平衡。因此,“十三五”期间应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将分散的局部功能整体化,加大港城、港产、港港融合,尤其是推进港口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强化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2.2.3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当前,长江港口尤其是中、上游港口基本处在第二代港口水平,港口城市居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十三五”期间,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粗放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能源利用从低效率向高效、环保、安全转型,加快绿色、智慧技术应用,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将建设两型港口摆在突出位置,为绿色长江、生态港口建设作出贡献。
2.2.4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外资吸引力和对外投资都居世界前列。“十三五”期间,长江港口应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外向开放型经济,加强与沿海港口、国外港口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与船舶、货主之间的合作融合,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构建国际化经营服务网络,培育品牌运营商、物流经营商,构建更加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2.2.5 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近年来,长江港口在服务腹地经济、拉动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十三五”期间,长江港口应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破除重产量轻民生等观念,坚持科技兴港,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依托港口的繁荣带动腹地经济的腾飞,真正造福于长江流域百姓。
3 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推进长江港口现代化
“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战略聚焦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任重道远。加快推进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港口建设时不我待。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当好先行官是长江港口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长江港口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3.1 优化港口布局,增强港口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尽快启动长江港口综合枢纽布局规划。突出港口群内地位重要、具有带动效应的综合性大型港口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达到布局优化、功能清晰、资源节约、物流高效的目的;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战略部署,与区域经济发展及沿江城市群建设相协调,与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要求相适应,并与铁路和公路规划相衔接,完善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港口布局,并据此对原先已经完成并经批准的港口总体规划依法进行修编。
与此同时,遵照“依法治国”的精神,通过相关法律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规划一经批准,必须坚决执行,未经审批部门批准,一律不准对规划进行修改和变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切实加强引导和监管,把握港口发展方向,引导有序建设,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坚持岸线有序开发,保持总量平衡,提供有效供给。
3.2 加快航运中心建设,推动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
重庆上游航运中心、武汉中游航运中心、南京区域性物流航运中心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沿江现代港口体系发展的主骨架和沿江综合交通建设的主枢纽。加快推进航运中心建设,以航运中心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围绕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完善支持措施,加快推进航运中心建设发展;(2)以航运中心为龙头,以构建长江上、中、下游港口群为契机,推进港口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推进港口资源整合,加强港口横向分工协作和运营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上、中、下游港口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3)在构建港口群的过程中,整合港口企业,改变长江港口企业规模小、过于分散的状况,鼓励大型港口企业发挥龙头作用,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推进跨区域兼并重组或联盟合作,不断做大做强港口企业。
3.3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发挥港口综合枢纽功能
集疏运体系一般分为港区内部通道、港区与中心城区通道以及港口对外通道等3个层次。目前,长江港口公路通道建设相对较好,铁路滞后且建设难度较大,因此,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完善集疏运体系:(1)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包括铁水联运的换装机械、作业库场、信息化系统,以及集装箱水铁联运的铁路站点、专用车皮等配套设施,整体提高铁水联运能力;(2)建立港口集疏运系统统一、协调的体制和机制,从行政层面对各种运输方式实行统一管理,从市场层面打破垄断经营,各种运输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则平等参与竞争,制订多式联运标准规范,统一联运单证,推广多式联运经营人制度;(3)搭建统一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以长江港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铁路、公路货运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构建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平台体系;(4)由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与港口企业共同参与开展多式联运港口综合开发试点,从长江港口发展情况看,笔者认为,在南京、武汉或重庆等港口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3.4 延伸港口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港口 转型发展
扩大规模和提高能力一直是多年来长江港口发展的基本路径,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应提供高效、完备、全面服务的要求,港口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应通过以下措施来加快转型。
(1)开展多元化增值服务,完善港口物流功能,为货主提供一条龙服务;完善港口商业功能,及时为货主提供全供应链需求服务,降低货主、船舶所有人的物流成本;完善港口工业功能,即发展临港产业,利用港口陆域资源,发展内陆无水港,积极招商,实施大客户战略,增加港口货源,延伸港口腹地。
(2)重视信息技术对港口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信息收集和开发机制,建立港口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港口相关联的行业、企业、管理机构的信息共享,做到各种相关信息和数据能在各种运输环节之间和各种管理部门之间准确、快速传递。
(3)在现代化条件比较好的港口率先开展航运金融服务、交易服务、保险服务以及航运咨询服务等,这也是现代航运中心必备的条件之一。
3.5 提升港口专业化集疏运水平,完善长江港口现代物流体系
近年来,长江港口已初步形成集装箱、滚装汽车、矿石、煤炭以及石油等大宗货物的物流体系,但还存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集疏运网络不畅通、物流标准化滞缓、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应做好如下工作:(1)统筹开发建设主要港口物流园区,提高港口物流服务能力,推进港口物流标准化建设;(2)进一步提升港口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在完善港口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储运、配送、拆装箱等一系列物流功能,并加强软环境建设;(3)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覆盖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港口物流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各类物流相关信息,并提供电子商务,形成“互联网+”新业态;(4)加强物流人才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和培养具有现代物流观念、熟悉物流运作和相关领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5)加大航线开辟力度,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等运输方式。
3.6 发展绿色港口,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在推动长江航运发展中,高度重视绿色生态港口建设,使港口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获得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如下:(1)将建设绿色港口作为港口规划、设计、建设和营运的主要目标之一,以绿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2)港口建设应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材料和绿色产品,建立健全绿色港口建设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度;(3)建立科学、严格的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并监督执行;(4)建立一套长江绿色港口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港口日常营运进行监控;(5)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改变以前港口员工环保意识不强、绿色发展理念缺失的状况,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6)鼓励科研院校积极研究绿色港口建设和营运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