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甲午海战看中日舰船材料发展战略

2016-04-23李明洋

新材料产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军舰海军日本

李明洋

在影响战争结果的诸多因素之中,材料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但一定是最基础的。因为,虽然掌握先进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在战争中取胜,但若没有以材料为核心的工业体系的支撑,任何国家都无法从战争中全身而退。如果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时,结果只能是惨痛的失败。而1894年的甲午中日海战,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注脚。

如果比较一下中日双方参加这次海战的军舰,可以发现:仅就军舰的制造材料而言,北洋舰队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均是排水量7 000t以上的铁甲战舰,其装甲十分坚固:炮台装甲厚达355mm,两舷装甲厚304mm,甲板装甲厚75mm,舰桥装甲厚203mm,简直就是2座移动的钢铁堡垒。而2舰装备的305mm口径克虏伯火炮也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可谓攻守兼备。而日本海军的主力战舰“松岛”、“严岛”和“桥立”,质量仅4 000多t,虽然装载了320mm口径的巨炮和多门速射炮,但装甲只有100~200mm厚,可以说是重攻轻守。从战场表现来看,“定远”和“镇远”确实无愧于东亚第1等铁甲舰的称号。2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其坚固的装甲承受了日本海军的炮火,还重创了旗舰“松岛”。

中日双方在海军建设技术路线上的选择,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19世纪中后期正值船用材料革命的巅峰,也是“重炮巨舰”的黄金年代。而铁甲战舰作为这一时期的产物,构成了各国海军的主要战力。日本海军在1875年从英国购置了3艘铁甲舰——“比睿”、“金刚”和“扶桑”,同时在本国开始进行仿制。眼见日本海军崛起之势,中国的洋务大臣如坐针毡。曾任清朝政府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在临终前口授遗疏:“铁甲舰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李鸿章甚至有“中国永无铁甲之日,即永无自强之日”的断言,对铁甲舰的推崇可见一斑。1884年,当耗资326万两白银由德国制造的2艘铁甲巨舰“定远”和“镇远”驶抵中国时,李鸿章们的欣喜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中国人眼中,这2艘铁甲舰堪称完美:“转动之灵敏,冲碰之猛烈,浮力之宽裕,炮位之合宜,隔堵保护之周密,引水导气之流通”,“无一不精益求精”,“实为上等”。随着这2艘军舰的列装,北洋水师毫无疑问地成为东亚第1海军。

然而,军舰在材料上的巨大优势掩盖了北洋水师背后的隐患。在决定斥巨资订购英德军舰的时候,清政府也就基本中止了“组装-仿制-自主设计”的路线。实际上,早在1866年,左宗棠就推动设立了福州船政局,也开启了中国学习西方造船和驾驶技术之先河。在法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福州船政局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木质军舰的制造经验,并于1877年成功造出第1艘铁胁船。但是,一向资金紧张的福州船政局,随着大量军费用于购买铁甲舰而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从1880年到甲午战前,中国的造船工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客观地说,以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的确不可能制造“定远”和“镇远”级别的铁甲舰。可是一旦放弃了技术引进和模仿,就永远也不可能拥有自行设计制造军舰的能力。从短期来看,购买可以迅速成军,形成战斗力,也比自造的成本要低。从长期来看,这可以说是把自己的造船工业扼杀在了摇篮里,与造船关系密切的的冶金和制造,以及相关的人才培养,也都停留在当时的水平上。处于这样一个滞后的体系之中,再强大的军舰也很难充分发挥其优势。炮弹的质量,船员和炮手的训练水平,海军指挥官的素养,任何一环的不足都会导致战斗力的打折。

以甲午海戰中最重要的大东沟海战为例,“定远”和“镇远”凭借坚固的护甲得以保全,甚至几乎打光了炮弹,而其命中率却惨不忍睹。根据日方的史料,笔者发现,当时日本海军针对“定远”和“镇远”专门建造的“松岛”、“严岛”和“桥立”所谓“三景舰”,其实存在严重的设计缺陷:船身较轻,炮位设置不合理,此外由于锅炉漏汽和腐蚀,航速也远未达到设计标准,可以说是仓促上阵。但大东沟一役,整个日本海军除了“松岛”舰丧失战斗能力,其他几艘旧舰受伤较重外,无一被击沉。这一方面是日本海军的侥幸,另一方面也不能不“归功”于北洋舰队糟糕的战斗表现。

恩格斯说过:“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同时还是现代大工业的样板,是浮在水上的工厂。”19世纪末期的军舰,代表的正是19世纪的世界钢铁工业。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英国和法国,同样也拥有着最发达的钢铁工业。中国近代以来饱受西方“船坚炮利”之苦,这些“坚船利炮”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此后,国内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材料工业的落后,他们也渴望中国能拥有最先进的的材料,然而他们仅仅视其为“制夷之技”,却很少从工业体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工业社会中,技术很少单独起作用,而是需要镶嵌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当中,小到一家钢铁厂,大到一个国家的钢铁产业,都可以说是一个体系。

仍以19世纪为例,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贝塞麦试验成功了转炉炼钢法,英国的钢铁产业随即开始突飞猛进。20年后,贝塞麦炼钢法的完整流程已经译成了中文,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也拥有了自己的炼钢转炉,可是中国的钢铁产业并没有起飞。原因显而易见,在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中,新技术的引进可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而对于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国家,一个勘探、开采、冶炼、加工乃至消费能力都不足的国家,最先进的技术也只是装饰品,更遑论为自己的军舰提供龙骨和护甲。实际上,中国在1885年就开始筹办贵州青溪铁厂,经过5年的筹备、选址、购置机器设备、聘用技术人员,铁厂于1890年开炉,却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屡次发生爆炸,高炉很快停工,到1893年则彻底停产,宣告失败。青溪铁厂昙花一现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原因。当时经办铁厂的官员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官僚,这使得他们的决策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在生产设备的购置上。青溪铁厂从英国引进的主流焦炭高炉和炼钢炉,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世界钢铁业的先进水平。如此先进的技术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事故频发,其根源在于决策者不了解设备的选择与燃料及原料特性的关系,而他们所使用的燃料质量低劣,是导致高炉接连爆炸的直接原因。但铁厂又不具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反将事故原因归于“愤怒的龙神”。青溪铁厂的失败,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早已注定。

最好的技术通常不是最先进的,而是最适合于自己的。这是青溪铁厂的失败留给我们的教训之一。在这一点上,日本人的认识就相对到位。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全面推行现代化,但也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在考虑自身国情的前提下一定程度地吸收传统技术,将西方的技术本土化。在造船方面,由于受到北洋水师“定远”和“镇远”的刺激,日本海军请法国工程师做了极具针对性的设计,尽管最终的效果并不佳,但这体现了一种“不求最好但求最适”的态度。要想寻求最适合自己的技术,关键在于真正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工业,而理解的关键则在于本土人才的培育。日本对人才培养极为重视。以1871年“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为开端,一批批日本青年走出国门,考察欧美列强的工业,使日本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从而迅速摆脱了对外国技术人才的依赖。反观中国,虽然沈葆桢在主持船政时强调“权操诸我”,在合同到期后也尽快解聘了外国工程师,似乎是实现了技术自主。但这种“权操诸我”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实际上中国学员并没有充分掌握核心技术,后来制造铁胁船和铁甲船时又不得不聘用了一些外国人,足证其技术转移远未完成。

从早期的发展来看,日本的发展模式并未显示出其优势。日本于1874年建立的官营釜石铁厂和青溪铁厂一样草草收场。但甲午之后,中日的钢铁工业却走出了不同的轨迹。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这其中当然有战争的遗留影响,但决策者的选择才是决定性因素。

战争总能教给人类很多道理。世界近代史上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军事思想有二:海权思想和总体战思想。前者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后者产生于2次大战之间。前者告诉我们,一支强大海军是一个海洋国家发展海权的重要保障;后者告诉我们,一个发达的工业体系是一支强大海军的重要支撑。这2种思想结合起来,就决定了现代海军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思路。作为“事后诸葛亮”的我们借此视角重新审视那场影响了中日2国命运的战争,看到的就不仅是战场上的偶然,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必然。北洋海军始终以“海防”为目标,从未考虑过“拒敌于国门之外”,更没有以举国之力支持海军建设,而是坐拥“坚船利炮”,以为可以靖海澄疆。

我们不忍去批评当时的决策者目光短浅,只是为他们感到深深的遗憾。如果说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大概是:永远不要因为拥有某一项先进技术而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看这项技术能否契合自己的工业体系,以及有没有能够理解和掌握这项技术的人才。只有我们真正领会到这一点,前人那些失败的尝试和流淌的鲜血才不会白费。

参考文献

[1] 辛元欧.中外船史图说[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239.

[2] 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2013:182-186.

[3]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

[4] 方一兵.中日近代钢铁技术史比较研究:1868-1933[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14-32.

[5] 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M].北京:三联书店,2008.

[7] 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8] 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 张墨,程嘉禾.中国近代海军史略[M].北京:海军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军舰海军日本
图解军舰
探寻日本
乌总统呼吁北约派军舰抗俄
日本神社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海军协议1
小记者采访外国军舰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马来西亚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