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控措施
2016-04-23胡迎东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控措施
胡迎东
(江西省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宜春 336000)
猪副嗜血杆菌病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主要传染病, 临床上以关节炎与多发性浆膜炎为主要特征。养猪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畜群的健康水平,但是新型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使该病日渐流行,危害越来越严重。
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是条件性致病菌,保育饲养阶段容易发病,尤以4~9周龄最易感,发病率一般在15% ~20%,严重时可达40%。发病后期可使大量感染仔猪转成僵猪,死亡率可达50%左右,对养猪生产危害极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养猪经济效益的典型细菌性疾病之一。
1发病概况
2014年11月下旬,江西省宜春市某猪场保育舍因天气突变,引发猪群感染发病。
病猪食欲不振,体温40~42.5℃,反应迟钝;呼吸困难,腹泻;眼睑皮下水肿;皮肤苍白;关节肿大,消瘦。发病3 d后开始出现死亡现象,死亡率为30%左右。
2临床症状
急性患猪一般未见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患猪主要出现关节肿大,且后趾多于前肢,关节肿大患猪不愿站立,强行驱赶,出现身体发抖,共济失调,尖叫等症。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患猪体温升高,逐渐消瘦,衰竭死亡。
3病理变化
3.1急性型一般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患猪突然死亡。
3.2慢性型剖检病死猪,可见腹腔内有大量带有白色炎性积液;心包肿大,内有大量积液;心包内膜与心脏严重粘连,心脏表面有大量白色炎性物附着,俗称“绒毛心”;切开关节,有蛋清样的液体流出,关节面光滑。
4实验室检查
4.1病料涂片、染色镜检无菌采集感染死猪的肺及心血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部分为球杆状,呈细长无丝状菌体。表现出明显的多形性,未见芽孢和荚膜存在。
4.2病原分离培养无菌采集病死猪肺、心血、胸水等病料接种于10%犊牛鲜血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37℃培养。48 h后,可见针尖状大小,圆状呈扁平,灰白色半透明隆起菌落。
4.3溶血试验挑取纯培养菌落,接种于犊牛鲜血琼脂平板,加入烟酰胺嘌呤二核酸1 μg/ml,37℃培养36 h后,琼脂平板上可见小而透明的菌落,未见溶血现象发生。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副嗜血杆菌病。
5防控措施
5.1药敏试验犊牛鲜血琼脂平皿接种纯培养菌,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氨苄西林高敏(抑菌圈大于20 mm);四环素中敏(抑菌圈15 mm左右);林可霉素耐药(抑菌圈5 mm以下)。
表1 药敏试验结果
注:①+++表示高敏,++表示中敏,+表示低敏,-表示耐药。
5.2治疗方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该菌对氨苄西林高敏。全群以氨苄西林(首次量20 mg/kg体重,维持量10 mg/kg体重)皮下注射,并加等量小苏打拌料饲喂,每日3次,连用6 d。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患猪,同时肌注庆大霉素2 mg/kg体重,每日2次,根据体重,每天配合柴胡注射液5~10 ml/头,分3次肌注, 连用6 d后, 疫情得到控制, 转为正常饲养。对发生关节肿大的病猪采用封闭疗法,肿大关节周围普鲁卡因青霉素皮下注射。对未见临床症状的猪群采用氨苄西林饮水预防。
5.3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淘汰无治疗价值的重症患猪。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清除场内污物,保持舍内清洁,栏舍采用含碘消毒液进行全面喷雾消毒,每天2次,直至疫情解除后转入正常卫生管理程序。
二是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供给足量清洁饮水,饲料中按500 g/T添加抗生素,以提高猪体对副嗜血杆菌的抵抗能力,促进猪群快速康复。
三是改善饲养环境。猪副嗜血杆菌是存在于猪呼吸道中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当应激因素,如断奶,换料,转栏,天气突变等情况时很容易导致猪群感染发病。因此,在断奶,换料,转栏等生产环节应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以提高猪群抗病能力,防止猪体感染发病。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7307(2016)02-0034-002
作者简介:胡迎东(1981-),男,讲师,预防兽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教学和研究。E-mail: huyingdong_1981@163.com
收稿日期: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