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中的自我

2016-04-22居益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镜像王阳明反省

居益

镜子是人类的发明。大多数动物,很可怜地认不出镜中的自己——或对“敌人”怒目而视,或对“同伴”点头哈腰。科学上,这种“镜像测试”是衡量动物智能的重要依据。至今,仅有大象等少数动物被证明同人一样有“认出自己”的天赋。

人爱照镜子。古希腊神话中,那耳喀索斯是一个英俊的猎人。一日,他狩猎后口渴,临泉见水中倒影,美极,欲拥吻之,触水辄影逝;静待水边,影复现。如是几次,那耳喀索斯不再触碰水面,只守候在泉旁,直至积劳而死。死后,他变成水仙花,静立水中。纪德从这段故事提炼了两个关键词:距离与自我——他在水中看到的自我只有在保持距离时才会出现,自我可以观照却拒绝占有,用苏东坡的诗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己,自我。我们应关注这措辞问微小差异的逻辑的“蹊跷”。对此我这样理解:“自己”更多是实体范畴,认识自己解决了个体与群族的关系;“自我”偏重于精神维度,它要回答的,是内在生命与外部世界的认识与互动。可以这样比喻:自己是栖身的壳——动物没能认出自己,就像住毛坯房,千篇一律且只能避风挡雨;人类住进现代社区,先有了自己的门牌号才能做个性化的装修、个性化的布置。自我却像心灵的窗子,房子可以没有窗子(与世隔绝),可以把窗开在顶上(坐井观天),也可以把窗开得很小(一孔之见)……用王阳明的话说,“宇宙即吾心”,这里的“心”,大概就是自我。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自己,便没有个人的发展;而失去了自我,整个宇宙也随之熄灭了。

人类在“镜像测试”中获得的优越感至此消退了大半:也许凭借基因的进化,认出自己成了一种本能,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将成为更长时问里人类探寻的命题。既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从镜中认出了自己,那就不妨从镜中去找自我。

这时的镜子,就是整个世界。陶渊明于《归去来兮辞》中写“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那小小的窗此刻就是他的镜子,镜中的他宽袍博带,远处南山东篱,正是小窗陋室让他真正认识到天地自然才是他追求的自我。至于王阳明,一竿翠竹何尝不是他的镜子?七天七夜,他照见了“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么一个与自然完美交融的自我。再说乔达摩·悉达多,生于王宫,长于王宫,长大后上街方知人间有生老病死、美丑善恶,于是,放弃一切,开始修行悟道。出宫前,他是只知富贵享乐的王子,是整个社会的丑陋不公让他窥见了心中的贪嗔痴妄,让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可在世界的镜像中寻找自我,又会被人误读为终日沉湎于网络,或者遍览八卦小报。而且,挤在人群中呼吸浑浊的空气,便可以认识自我了?这时不得不再提“距离”这个词。我们固然不能双脚离地,但也万不可身陷尘泥。福楼拜在给友人的信中描写自己的生活状态:“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看报纸,天天看日出……”“报纸”“日出”,多么对比鲜明的两面镜子:一面满是铅字油墨的污浊,被纷纷杂杂的人哈上了气,里面是蓬头垢面的自己;一面照出的是澄澈洁净、光彩照人的自己。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在我看来,未经审视、提炼、反省的自我是无意义的,而“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的繁芜中,哪有经审视的自我?

茨威格说:“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人生的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而认识自我,无疑是认识自己使命的重大前提,所以认识自我是莫大的幸运。去广阔的世界与更广阔的内心中发现自我吧!甚至可以这样说,人认识自我越多,他拥有的世界就越大。

名师点评

本文结构井然而不拘泥,开头巧妙地通过“镜像测试”引出“认识自我”的论题,接着对“自我”与“自己”进行了概念分析,进而指出“未经审视、提炼、反省的自我是无意义的”,人们“可在世界的镜像中寻找自我”,也可“去广阔的世界与更广阔的内心中发现自我”。文中多处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喻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材料多元而鲜活,语言生动而活泼,说理清晰而透彻,令人读后颇受启迪。

(杭尧尧)

猜你喜欢

镜像王阳明反省
镜像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记事簿
镜像
真正心平气和
见贤思齐
镜像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