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
2016-04-22陈小红
陈小红
(怀化学院 中文系, 湖南 怀化 418008)
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
陈小红
(怀化学院 中文系, 湖南 怀化 418008)
摘要:目前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用例陈旧刻板,以及只重视辞格教学、辞格辨析而忽视修辞的其他方面等问题。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结合经典著作,了解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2)结合精当例句,消解难点、把握重点。
关键词:普通高校;现代汉语;修辞;教改
引语
现代汉语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代汉语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达到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地步,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如何通过现代汉语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语文教学工作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这些确实是我们在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中应该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通常的教材都把现代汉语分成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几大板块来分述其系统的理论知识,修辞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现有教材的束缚限制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误区,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学模式的僵化,用例的陈旧刻板,以及只重视辞格教学、辞格辨析而忽视修辞的其他方面等等。
多年来笔者为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程,一直在探索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我们目前的教材采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第五版[1]。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下面我打算根据自己个人的教学实践,从如何利用经典著作和如何结合精当例句来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对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结合经典著作,了解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通过与教材内容仔细对比,让学生了解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让他们知道语言理论的某些方面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在学界的分歧属于正常现象。通过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鼓励学生树立探索的决心,在学习上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面对前进中的困难一定要有信心和勇气。
我们先以借喻为例。根据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喻词)的不同,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大类[1]191。自陈望道以来,学界对明喻、暗喻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对借喻的看法却出现了分歧。
教材指出:“借喻不出现本体,或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1]192以下两例来自教材,有删节[1]192:
1.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
2.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例1、例2均为借喻中的名物比喻,即本体和喻体均指人或事物,句中只出现喻体,没有出现本体。例1“落水狗”(喻体)指的是挨了打的敌人,例2“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是喻体,喻指长而空的文章。
教材在举例说明借喻时只举了名物比喻的例子,张斌主编的《简明现代汉语》也是如此[1]185[2]396。
而事实上,除了名物比喻之外,借喻中还有动作、过程比喻,即陈望道所说的那种直接以动词来表示的借喻,“有时只用一两个词”[3]80,转引《修辞学发凡》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借喻①:
3.这些雕,从古以来,几千年几万年的连接了燃烧着一种希望。(鲁迅译《爱罗先琦童话集·雕的心》
4.博陵崔师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借喻中的动作、过程比喻在现代汉语中其实有很多,例如:
5.零分作文出炉了。(百度·高校百科·标题,2015年7月)
6.因为思考问题,梁漱溟经常失眠。脑子一开动起来,很难刹住车。(《梁漱溟》,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15-04-02)
7.这直接点破了招生工作中的“重金挖人”,矛盾就此激化。(《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中华好学者,2015-06-29)
借喻中有动作、过程比喻,这是陈望道及一部分后来的学者如姚殿芳、潘兆明等的观点。但是借喻中的动作、过程比喻似被另外一部分学者(以及我们的教材)认为是“比拟”中的“拟物”。
根据教材,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大类,前者把物当作人来写,后者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1]195。试看教材中关于“拟物”的例子[1]196:
8.时雨点红桃千树。
教材认为,例8是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该例把“时雨”这种自然景物当作染色的颜料,因此可以“点红”桃树。这与上例(陈望道)中把“希望”看成“火”,因此可以“燃烧”,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应属同一类修辞现象,即借喻中的动作、过程比喻,显然,陈望道等学者持此看法,而教材及另一部分学者则将这类修辞现象归入了“比拟”中的“拟物”。
实际上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谈比拟辞格时,只讲到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前者把物当作人来写,后者则把人当作物来写,并未提到拟物还包括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3]119-121。
这样,借喻内部的次类,以及拟物内部的小类,其间的关系、来源与纠葛就得到了理顺。
再以“映衬”辞格为例。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也提到了“映衬”辞格,但陈所言之“映衬”与教材所言之“映衬”大相径庭。陈所言之“映衬”包括“反映”和“对衬”两种,“反映”即“一件事物上两种辞格两个观点的映衬”,如“无事忙”“好聪明的糊涂法子”等;“对衬”即“一种辞格一个观点上两个事物的映衬”,如“一言为重百金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3]94-96。由陈望道的举例可知,其所言“反映”,即通常所说的“矛盾修辞法”;而其所言之“对衬”,即通常所说(亦即教材中)之“对比”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没有再提“对比”辞格。
教材中“映衬”包括“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指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而后者则指利用与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作陪衬[1]219-220。试以教材中“正衬”一例来说明[1]219-220:
9.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例9以美丽夏夜明月高悬的海边瓜地为背景,来烘托少年闰土的活泼。显然教材中的“映衬”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的“映衬”是名同而实异的。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通过对比经典著作与教材的异同,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理解,获得知识的系统性。
二、结合精当例句,消解难点、把握重点
要讲清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课本上的例子远远不够,教师必须搜集大量课本以外的生动有趣的例子并结合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消解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当然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根据要求自己去搜集课外的例子)。仍以“映衬”辞格为例。“映衬”概念的来龙去脉虽已弄清,但是有关“映衬”辞格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是辞格教学中的难点。教材中“映衬”的定义为: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相异的事物来作陪衬[1]219,并指出映衬有主次之分,运用映衬要爱憎分明,宾主有别,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冲淡被陪衬的事物[1]220。
其实映衬作为一种烘托气氛的背景描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情境中所出现的人或事物何者为主何者为辅(或何者为从)却很难精确界定,因为有时候场景中不止出现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往往是多人或多种事物。因此理解映衬这种辞格应该要让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A.烘托气氛;B.背景描写。另外,由于映衬属于一种背景描写,因此需要结合更多的上下文语境才能够得到理解。例如:
10.便命取了一竿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大家明明听见,都悚然疑畏起来。贾珍忙厉声叱咤,问:“谁在那里?”连问几声,没有人答应。……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例10来自名著《红楼梦》,用笔凝炼传神,比课文中的几个例子更能吸引学生探究“映衬”辞格的兴趣。有关凉风(“风气森森”)和月色(“月色惨淡”)的描写是为了烘托赏月的众人在听箫聆曲、“魄醉魂飞”,“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然听到墙外无端的叹息声之后内心的极度疑惧的。“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及“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烘托的是“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这样的感觉。寥寥数语,如神来之笔,阴森疑惧、寒入骨髓之感,跃然纸上。
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例11同样来自《红楼梦》,也是“映衬”辞格的一个生动鲜活的例子。大观园被抄检之后宝玉得悉司棋等人被逐晴雯已死,但尚不知宝钗为避是非也已搬离了大观园,此处写他来到空空落落的蘅芜苑,突然得知宝钗搬离的消息时的眼前所见与内心所感。那院中的香藤异蔓,虽然仍是“翠翠青青”,但在宝玉看来却“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这是宝玉的一种心理投射,同时也以外物衬托出宝玉内心的无限伤感。接着,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一种冷清寂寞的感觉扑面而来;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将宝玉内心的落寞映衬得如此真切!
可见,搜集课本以外富有表现力的例子,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很有帮助的。
三、结语
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1)结合经典著作,了解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著作,通过与教材内容仔细对比,让学生了解教材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2)结合精当例句,消解难点、把握重点。要讲清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课本上的例子远远不够,教师必须搜集大量课本以外的生动有趣的例子并结合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来消解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根据要求自己去搜集课外的例子。
注释:
①这两个例子中的着重号是原文就有的,加着重号的词即陈望道所说的借喻有时“只用一两个词”来表示。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汉语(增订四、五版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011.
[2]张斌.简明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Rhetoric of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CHEN Xiao-hong
(Department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8)
Abstrac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erms rhetoric use such as teaching models,outmoded examples,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and discerning of figures of speech and ignoring other aspects of rhetoric use of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Rhetoric teach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can be reformed by the following two methods:to lear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 using rhetoric by studying the classical works;to clear up the difficult points and master the key points by using proper and excellent examples.
Key words:university;modern Chinese language;reform of teaching rhetoric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6)02-0114-03
作者简介:陈小红,1971年生,女,湖南新化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中国手语语法。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语多方言条件下的现代汉语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416);怀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语多方言条件下的现代汉语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201215)。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