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58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16-04-22李高峰张中良
李高峰 张中良
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漯河 462300
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58例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患者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李高峰张中良
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漯河462300
【摘要】目的观察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联合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情绪者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实施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观察连续治疗2个月末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2组均能够降低治疗后SDS评分和SAS评分,但治疗组降低治疗后SDS评分和SAS评分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方案均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评分,但治疗组提高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酞普兰具有降低机体对去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摄取等作用,配合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者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效果,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对作用机制继续探讨。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西酞普兰;认知行为干预;焦虑;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病患均伴随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若不及时对此障碍加以干预,可能造成厌世、轻生、自残、自杀等问题[1]。由于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病情相对隐秘,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难度较高,单纯实施用药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疗效。本文采用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者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效果确切,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03-2014-03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16例,排除药物过敏、既往癫痫病史、既往精神病史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符合脑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2]。治疗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48~78岁,平均(53.21±5.52)岁;病程为1.0个月~1.5 a,平均(3.52±0.75)个月;HAMD抑郁评分为21~36分,平均(28.91±2.61)分。对照组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48~78岁,平均(53.21±5.52)岁;病程为1.0个月~1.5 a,平均(3.51±0.75)个月;HAMD抑郁评分为21~36分,平均(28.92±2.62)分。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入院HAMD抑郁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施治,对照组仅用西酞普兰治疗,2组的西酞普兰用法及用量相同。(1)西酞普兰片(商品名:一泰纳;生产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32901H052;规格:20 mg/片):口服,起始剂量为20 mg,1次/d,之后可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对药物的耐受度适当提高剂量,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60 mg。年龄>65岁老年及肝功能损伤患者,起始剂量为10 mg,1次/d,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40 mg。(2)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实施病情综合评估;开展集体健康讲座;建立正确认知模式;进行情景模拟治疗;实施团体认知及训练干预。
1.3疗效评价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分别采用Zung编定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抑郁、焦虑情绪加以评定[3],以GQOLI-74版生活质量评定量表[4]对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加以评定,比较2组间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抑郁焦虑改善情况2组均能降低治疗后SDS评分和SAS评分,但治疗组治疗后降低SDS评分和SAS评分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比较,见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2组治疗方案均能提高生活质量评分,但治疗组提高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评分变化比较 ±s,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西酞普兰是目前各种类型抑郁症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它可对5-HT物质的再摄取机制实施有效干预,降低机体对去肾上腺素、多巴胺的摄取,从而发挥抗抑郁功用[5]。临床研究报道,西酞普兰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具有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部分研究者认为[6]西酞普兰对于非内源性的抑郁症干预效果不甚明显,需要配合其他方案加以治疗。我院此次选择认知行为干预疗法对西酞普兰加以配合,为58例卒中后抑郁者施治,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患者的抑郁、焦虑评分降低幅度以及心理、躯体、社会功能提升幅度均明显高于单纯使用西酞普兰的患者,差异显著,说明认知功能干预疗法在此次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2组均能降低治疗后SDS评分和SAS评分,提高生活质量评分,证实了以上理论。认知行为干预疗法是一类心理治疗方案,它通过在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使患者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得到来自于医护人员的帮助,从而达到对于不良情绪的控制,对卒中后抑郁症具有良好疗效[7]。我院对所用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的经验加以总结:(1)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从病情、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为患者实施一对一的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拟定个性化的治疗以及认知行为干预方案。(2)每周为患者开展3次健康教育讲座,针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具体机制、进展过程、护理方法、治疗措施、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患者加以引导,提高患者对卒中后抑郁的了解。(3)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积极解答患者的疑惑,帮助患者通过讲述、宣泄、自我克制等方法对极端信念、歪曲认知等问题加以改变,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4)在日常护理中,开展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活动,构建抑郁症特定情景,鼓励患者自行学习并了解负面情绪的危害,激励患者主动改正不良问题。(5)每月开展1~2次的团体认知训练,帮助患者树立兴趣爱好,转移患者对不良情绪的关注。本研究显示治疗组降低治疗后SDS评分和SAS评分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提高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了以上理论。
综上所述,西酞普兰具有降低机体对去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摄取等作用,配合认知行为干预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者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效果,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对作用机制继续探讨。
4参考文献
[1]郝尉蓉.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焦虑与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09-110.
[2]麻友兵,高英玲.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8):1 136-1 137.
[3]陈美琳,陈娟.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91-93.
[4]闫敏,张锦丽,李玲.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焦虑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3):72-74.
[5]杨媛,阎涛.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4):295-297.
[6]朱珍萍,罗云英.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2,24(12):105-106.
[7]毛希祥.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38-39.
(收稿2015-02-15)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