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体会
2016-04-22聂胜利吴军辉张庆芳
聂胜利 吴军辉 张庆芳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州 510060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治疗体会
聂胜利吴军辉张庆芳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51006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4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患者应用长效奥曲肽联合健脑补肾丸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效奥曲肽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肿瘤长度及满意度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肿瘤长度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采用长效奥曲肽联合健脑补肾丸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减少肿瘤大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诊断;长效奥曲肽;健脑补肾丸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为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性癌症,发生于消化道胺前体摄取及脱羧酶细胞,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功能性、非功能性[1-2]。胃肠道为神经内分泌癌多发部位,因分泌肽段和激素导致相应临床症状。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研究显示[3-4],30%以下患者可接受手术治疗,其余患者需采用非手术治疗。本研究讨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01-2014-05在我院治疗的64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患者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5~79岁,平均(44.21±2.65)岁。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24~81岁,平均(45.62±2.46)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内镜和腹部B超检查,并临床诊断符合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诊断标准。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自愿参与。
1.2方法2组患者均注射长效奥曲肽治疗,4次/周,首次剂量20 mg,第4周注射30 mg,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脑补肾丸治疗,2次/d,15粒/次。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红肿、疼痛,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判断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肿瘤长度及满意度差异。效果标准[5]: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肾等不良反应少;良:临床症状稍有改善,出现轻度肝肾不良反应;差: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且伴有严重肝肾反应。
1.4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效果对比实验组优良率为87.51%高于对照组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2组肿瘤直径比较实验组患者肿瘤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肿瘤直径比较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实验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差异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同对照组患者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临床表现同原发部位肽类和激素相关,如卓艾综合征等,但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早期很难诊断,平均诊断时间为发病3~5 a,肿瘤转移几率增加[6]。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中肿块、肿瘤转移、内分泌症状等,因胃肠道神经内分泌体积较小,肿块引起肿瘤器官的结构、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多为腹部胀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表现,仅通过腹部B超扫描很难观察肿块。随着超声内镜、PET、螺旋CT的广泛应用,明显提高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率。临床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重要方法为手术治疗,但大部分患者不适宜接受手术治疗,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奥曲肽为生长抑制素类似物,但注射长效奥曲肽可能引发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健脑补肾药主要包括:龙骨、牡蛎、鹿茸、人参等25味中药,其具有健脑补肾、安神、健脾、镇静、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奥曲肽引起的不良反应[7]。长效奥曲肽为悬浮液,颗粒大,常会引发胃肠道等不良反应,若不正确对待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肿瘤长度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9]。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和腹部B超为临床诊断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重要方案,奥曲肽联合健脑补肾药可有效治疗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孙会荣,李加美,王强修.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9):3 295-3 297.
[2]温静,卢忠生,杨竞,等.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瘤经内镜下治疗切缘残留的相关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2):105-108.
[3]赵伟,亓玲玲.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8):14-17.
[4]王文军,张帆,何雷,等.促泌素在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2):186-191.
[5]叶郁红,张声,王行富,等.90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学重新诊断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1(4):440-444.
[6]黄治国,谢宗宙.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32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 173-5 175.
[7]罗国德,曹永宽,张林,等.PPH治疗直肠中低位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5):472-473.
[8]柏建安,胡有力,汤琪云.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现状及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18):2 913-2 919.
[9]邓玉洁,陈晓辉,林学德,等.胃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10):1 093-1 097.
(收稿2015-06-17)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