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媒介融合新趋势
2016-04-21赵一默
赵一默
【摘 要】作为美国最权威的报纸,《纽约时报》在互联网时代遭遇了发行下滑、广告下降、收益欠佳的窘境。该报的互联网新媒体运作历时近20年,在报业数字化领域成为标杆,也有典范之作。它的方法包括:注重技术,并整合于新闻传播;分析用户,发掘受众;探索互联网互动、互联、互交的特性,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
【关键词】《纽约时报》 媒介融合 趋势 数字化
无论美国还是欧洲,近5年内纸媒退网媒进已是不争的事实。《纽约时报》也不例外,2015年纽约时报广告年总收入为6.38亿美元,全年数字广告收入为1.971亿美元,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在互联网争夺受众注意力的大背景下,传统纸媒纷纷谋求媒介融合的新路。
一、《纽约时报》的新媒体发展历程
1996年1月,纽约时报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报纸网站www.nytimes.com,提供《纽约时报》的在线阅读。2004年和2005年《纽约时报》网络版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美最佳报纸网络版,在网络上的营业收入从2004年占总体收入的4%(一说3.3%)上升到2006年(一说2007年)的8%。2005年10月份的访问数量为1140万,全美访问量最大。2006年,《纽约时报》持续的财政困顿年。2007年,与微软合作,开发时报阅读器(Times Reader)。对一般性新闻实行免费,而对专栏作品和其他额外内容进行收费。2007年8月8日,《纽约时报》(网)放弃了收费的做法,改为全面免费。2009年7月,《纽约时报》再度传出要对网络版收费的计划。2011年3月,《纽约时报》完成了一次重要转变,它为自己的网络版建立起付费墙(Paywall)制度,成为第一份这样做的美国大众新闻报纸。2012年,《纽约时报》的数字发行量超过了纸质发行量。
2015年四季报与2015年年报双双赢利。
二、《纽约时报》的媒介融合做法
1.注重技术,并整合于新闻传播。1996年,时报建立报纸网站时,就成立《纽约时报》互动新闻技术部(Interactive News Technologies Department)。2005年8月,《纽约时报》已将数字部门与报纸部门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种空间上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把新闻内容从纸张搬到互联网上的事情比你想象的要更为复杂。”既有新闻素养,又有编程经验的融合人才是理想人选。到2014年初,《纽约时报》的IT 部门人数已经迅速扩张到500人。
在开发运用新媒体方面,2007年,与微软合作,开发时报阅读器(Times Reader)。对一般性新闻实行免费,而对专栏作品和其他额外内容进行收费。iPad成为《纽约时报》网络版内容的重要阅读终端。2006年3月,《纽约时报》推出了DealBook,这是一项新的在线财经新闻服务,即时报道华尔街新闻和金融新闻。NYTNow在改变新闻在移动设备上的呈现方式,“cooking”在重构数字平台上的服务性新闻;“Timersinsider”让人们看到《纽约时报》记者是怎样工作的,“Upshot”交智能分析、写作、数据可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付费墙。从收费到免费到付费墙,2011年3月,《纽约时报》网络版建立起付费墙(Paywall)制度。2012年,业内人士分析付费墙为《纽约时报》贡献了12%的订阅收入。目前,数字订户数增长很快,成为《纽约时报》的重要“造血”源,但能否抵消线下发行下降带来的损失,有待不邂探索。
2.分析用户,发掘受众。到2015年,《纽约时报》的网上付费订阅数为110万左右。据《纽约时报》2015年1月提价方案,大纽约地区的订户一年订费约660美元,其他为838美元。这个支出对美国中产者都是合理的。
从2009年的数据显示,印刷版《纽约时报》的读者平均年龄是62岁,10年未变,但网络版《纽约时报》却吸引比较年轻的读者,平均年龄37岁。只有吸引年轻人,才是保证网络版的长久之主,所以对用户、读者、受众资源进行深入分析。
另外,在吸引用户阅读上,《纽约时报》注意网页阅读如何更符合视觉原理与阅读习惯。2009年左右,《纽约时报》研究开发中心将网络视频看成是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领域,报纸将重点培训纸媒记者熟练使用摄像机。通常情况下,《纽约时报》网站每周都会提供25个新的视频作品,《纽约时报》不是去迎合,而且激发创造用户的好奇心去点击。比如2008年的总统大选,时报运用一个数据平台,以使得在选举日网站能实时地在一张地图上显示出选举结果、数据和相关图片。最终呈现的地图使读者能最直观地看到结果,也可以让读者进一步点击以去了解更具体的信息。《创新报告2014》建议创建受众拓展职位。
3.互(动,联,交)——“互联网思维”。应该说,《纽约时报》使尽了传统纸媒向网络媒体转型的种种努力,有失败,也渐渐摸到门道。人们使用互联网目前只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网络的“相互”、“交互”性被《纽约时报》网开发得较多。在整个2012年,《纽约时报》做了超过60个互动的信息图,每一张都少不了由数据在底层作支撑,并用读者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解读出来。
《纽约时报》注重网络接触与展示信息的独特性。在互动图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中可以看到一张新罕布什尔州的电子地图。随着鼠标的移动,新罕布什尔州每个县的初选投票情况浮现在页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县对6位候选人的票数及支持率。这则图表以可视化的数据补充了文本的信息。
总体,传统媒体的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等视听都只是作为传播的元素出现,呈现完之后,就处于单向度的状态,反馈互动机制缺乏。但在互联网媒体中,仅有视听元素远远不够,它还要整合入空间,触摸,移动,进行全方位的感觉与接触。互联网上不仅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可以全方位整合这些信息,以信息独特的呈现方式,让受众有非同一般的感受与体验,完全超越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中,接受信息的媒体介质、接受信息的时空感受等等,这是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雪崩》,它用现场视频、3D图片、气象图表、文字报道和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在不同的终端:台式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对华盛顿州的雪崩作了全方位、全体验的报道,6天之内就获得了290万访问量,创新了传统的雪崩报道方式。
结论:作为百年老报的《纽约时报》,是以本身的实践向传统新闻业竖起了最高标杆——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一流报纸的内容才可能带来成功的网络订阅。两得不可偏废。虽然时报网站收益、点击、发展态势不如新生的《赫芬顿邮报》、buzzfeed等网站,但正如历史上,《纽约时报》是以信息的权威性著称,而不是商业成功为标杆,同样,现在,《纽约时报》运用新技术,让用户直接订阅内容,走“回”了纸媒在18世纪时的路。应该说,对中国媒体来说,《纽约时报》的新媒体之路有值得借鉴处,但不可复制。因为《纽约时报》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单位:辽宁报业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钛媒体:《<纽约时报>的转型救赎之:秀财技》,http://tech.sina.com.cn/it/2016-02-27/doc-ifxpvysv4948571.shtml,2016年3月1日;[2]郑敏:《<纽约时报>的新媒体之路》,《中国记者》2007年;[3]徐涛,苏希杰:《新媒体时代的<纽约时报>实验》,《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2月28日;[4]闫月英,王娟,丁梅:《融合报道的生产与传播——以<纽约时报>网络版为个案》,《新闻知识》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