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读后感
2016-04-21李天梅
李天梅
读后感也叫读书心得,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是读书笔记的一种。下面我将针对同学们写作时出现较多的问题,谈谈如何写作读后感。
很多同学不重视读后感的标题拟定。有的同学干脆不写题目,大多数同学不愿意动脑筋,一律用《读……有感》这样的万能标题。读后感的标题和作文的标题一样,好的标题可以先声夺人,让人在阅读之前先产生良好的印象。这里介绍三种拟主标题的方法。①明确主题式。即用能够表明自己感受的一两个词语做主标。例如汪浩然同学《老人与海》的读后感《学会坚强》。②提示内容式。当你的感受比较多或比较复杂,不便列作标题时,不妨用概括性的词语来提示文章的内容。例如李福山同学的《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成功的秘诀》,张裕俊同学的《红楼梦》读后感《鼎盛背后》。③直接引用式。即直接引用书中给你印象深刻或者能概括你所感内容的句子做主标题。例如胡茵梦同学的《林徽因传》读后感《你是人间四月天》,陶蕊同学的席慕蓉《七里香》读后感《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好的标题不仅能显露作者的才情,还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万不可忽视。
同学们写作读后感时,最常见的误区是重视“读”而忽视“感”,即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书的内容,只在结尾草草写几句感受,甚至通篇都找不到“感”。“感”从何来?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从书中领悟出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或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或因读书而激发自己的决心和理想,或因读书而引起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不一而足。衡量读后感优劣的主要标准是“感”得有无新意,是否深刻,能否引起共鸣。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生发感想。下面从写作内容和文章结构的角度介绍两种常见的写法。
如果写从书中领悟出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宜采用“并列式”结构。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你把自己的感受提炼三到四点,夹叙夹议。如《成功的秘诀》一文,作者认为周瑜最终能借蒋干之手除掉东吴水军之患,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成功的秘诀有三点:面对敌人,他事先做好了准备;面对说客,他机智应对;无视劝说,他不变初心。这三点作为分论点,铺展开来,使文章言之有物,条理清晰。再比如《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一文,作者从席慕蓉的诗作中精选出四首,结合诗句分析,写出自己的不同感受:读《青春》,在诗人含泪的惋惜中,感受到执着的身影;读《送别》,感受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但不是所有的风景我们都可以拥有,尽管是心中最美的那幅,也只能是远远驻足,静静欣赏;读《旧梦》,体会席慕蓉身为美术家,将画融入了诗中;读《长城谣》,悟出这本诗集亦是“思”集,优雅地唤醒离开故园的中国人的回忆。
如果写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这样的读后感宜采用层进式结构,写法上更接近材料作文,基本的写法分“引—议—联—结”四个部分。
引——概括内容。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例如“《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老人千辛万苦捕到大马林鱼,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一次一次惊险的搏斗,最后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尽,老人精疲力竭伤痕累累,只拖了一副鱼骨架回港。”不到百字,高度概括《老人与海》的故事,为后面的议论做基础。
议——分析材料。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做一番分析。“从世俗胜利的角度来看,老渔夫不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给吃掉了。可是在理想主义这眼里,他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在对老人的形象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要勇敢顽强面对挫折和挑战。
联——联系实际。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例如张裕俊的《鼎盛背后》,由贾、史、王、薜四大家族的衰败联系到西汉霍光家族的破灭,再进一步联系现实中的腐败问题,层层深入,揭示鼎盛背后隐藏的危机。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如《鼎盛背后》的结尾:“所以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时刻保持清醒、节俭、收敛、尊重、忍让;否则,这一刻是顶峰,下一刻则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文无定法,读后感的写法也要灵活掌握。比如,《学会坚强》则先亮出观点:“读完了《老人与海》,我心里感慨万千。在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身上,我发现了一种敢于追求梦想,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第二段才“引”出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