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性思辨
2016-04-21肖家芸
【开栏语】
理性思辨决定一个人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他为人处事的高境界。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一直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本栏目旨在通过简约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例析,以例话与操练的方式,通俗而有趣地启迪读者,什么是理性思辨,怎样用好理性思辨以进入语文学习和高考作文的卓越境界,同时提升为人处事的品位。
开栏语:理性思辨决定一个人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他为人处事的高境界。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一直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本栏目旨在通过简约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例析,以例话与操练的方式,通俗而有趣地启迪读者,什么是理性思辨,怎样用好理性思辨以进入语文学习和高考作文的卓越境界,同时提升为人处事的品位。
肖家芸,华东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原华东师大张江实验中学校长。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育德之星等称号。出版有《理性思辨与高考作文修炼》《理性思辨例话》等著述。
【思辨导引】
表里性思辨,即由表及里(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辨。“表”即外显的表象,“里”是内隐的实质,前者只是呈现载体(抓手),后者才是表达用意(动机)。因为“表”是简易直观的,“里”则是繁复深幽的,所以,人们往往被易见的外在表象迷惑,而不得其真正的内里,曲解、误解、谬解就是标志。学生突出表现在作文(尤其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失之偏颇、浅陋、怪异。故而,在大数据时代,表里性思辨,关乎看问题、做评判的精准及深刻与否。
【思辨例析】
一、观景象识其情
“表”如是自然景象(色、形、境)等外在呈现的东西,“里”便是其中内含的情、理等人生价值追求。表里性思辨须由景及情,看出景中情,才算抓住景中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景语皆情语,一山一水总关情。鉴赏的过程,其实是由表及里思辨的过程。
思辨路径之一:紧扣关键景语,把握景象特征,由景象本身的特质,悟得传统文化所赋予的特定情感内涵。比如:
松、菊、梅、竹、兰、荷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多用于传递孤独、忧愁;
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
高山、奔流、上天、入海等,多用于歌咏豪情壮志;
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用于抒发闲情逸致;
长城、拔剑(看剑)等,多寄托着豪迈的信念和理想的坚守。
“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寓意离别)、“晓风”(寓意凄寒)、“残月”(寓意孤独)营造了“伤离别”的浓浓情意。
景物本身的色、形、态等,也暗示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善于识别,并借助想象与联想,充分挖掘。如杜牧的《山行》一诗中“停车坐爱”的细节,“红”的色彩,均折射出诗人爱秋颂秋的思想感情。
思辨路径之二:仅由景象本身的特质是看不透的,须知人论世推断,悟得景语背后寄托的情感内涵。
例: 次石湖书扇韵
〔宋〕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尽忠诚,但不得孝宗信任,御史携私攻击,落职归隐石湖。
“曲水通村”“萍绿”“人不到”等,描绘出石湖景象特征——僻远、清幽、静美,此其“表”;参照注解知人论世可推其包蕴的情感内涵——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倘若品味“藕花”(荷花)的传统文化意蕴,不难读出本诗还在借景写人——范成大“视富贵如浮云,唯恐缁尘染素衣”的高洁品格、旷达胸襟和高雅情趣。
二、观物象识其主
“表”如是物象,包括静态的自然物和动态的生物等色、质、形、态等外在呈现的东西,“里”是其背后主导的东西,如物主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实际追求。
二战期间,德军贝尔上校,率领部队进军巴黎。部队行至离巴黎市郊20公里的一大片墓地时,发现了一只猫。贝尔上校接到报告后,立即停下来,仔细观察这只猫。发现它浑身皮毛光亮、精美,是高级宠物猫,不是漂泊的野猫;它在不停地寻找,是刚刚与主人失散的神情。再举目大片坟堆,沉思片刻,当即决定,炮兵对准坟地开炮。果然不错,潜伏在坟地地下工事里的法军被炸得措手不及,失去了最后的反攻能力,法国全部被占领。
贝尔上校的智慧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思辨推理是:一只名贵的猫,上层军政官员的太太才会有——非同寻常的猫主人在附近——地下有掩藏工事——很可能是法军主力想做伏击。一只猫—— 一只潜伏部队—— 一次决胜。
三、观事象识其世
“表”如是事象,包括各类事情、事件、事故等外在呈现的东西,“里”是其背后的社会根由,由思想观念、品德素养、作风习尚等促成。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从部分地区暴雨扩展为全城特大暴雨。这罕见暴雨导致城市交通大面积瘫痪,多出低洼处成为天然“游泳池”,市民开车如行船。暴雨如注,北京一夜间如同汪洋泽国。路面塌陷,地铁积水,行人、车辆被洪水围困,多处下水道井盖被冲翻,要么下灌形成漩涡,要么形成一股“喷泉”,造成数人遇难。造成如此现象的客观原因是雨太大(60年一遇),主观原因在于下水道的排水系统建设严重缺失。
西方国家修下水道,一劳永逸,虽然此后再也不能在拉动GDP增长方面做贡献,却在悄无声息中,节约着巨额财富,提升着城市的运行效率,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下水道狭小不用说,还三天两头挖开,疏通堵塞。下水道每修一次,GDP就增长一次,而财富却在悄无声息中被损耗,当然,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大大降低。重GDP增长而轻财富的积累,重短期的奢华而忽略长久的规划。由此可见,下水道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城市文明的差距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例说道:“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四、观人象识其本
(一)观其言识其心
某歌手登台,先言:“大家好,我来了!”台下没什么反应。于是急忙改曰:“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台下掌声雷鸣,为何如此差异?
“大家好,我来了”,这是从以我为中心的角度,体现的是高高在上的心态和“我”重要的价值取向;“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是从以他人(观众)为中心的角度,体现的是虔诚服务的态度和观众为上帝的价值取向。歌手上台问候的改口,实际上是立场、观念、价值观的转变。这一变,让我们看到了一种谦逊的美德,一种感恩的心态,一种平等和尊重的意识。总之,说话的问题,往往是做人的问题,话语是人品的外化。由此,可以联想当今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类人,如某些官员、医生、商人、教师、长者、幼者(“90后”的独生子尤其如此),只注重自我的利益,忽视他人存在,凡事先替自己着想,后替别人打算等现状做理性反思。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看问题,“为己”先“为人”,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尊重。
(二)观其行识其神
自觉主动地捡起地上的纸屑或果皮,这是事件的“表象”;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这是事件的“内涵”;美好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爱心、责任感等文明素养,这是当事人美好的“本质”。
只记事,文章仅停留在表层;通过事件,看到背后的“意识和习惯”,文章就有了“内涵”;进一步揭示当事人“爱心、责任等文明素养”,文章便有了“平凡中不平凡”的深度。
五、观物质看精神
“表”是人们“看得见”的物质,“里”是人们“看不见”的精神。理性地看,物质的与精神的都需要,但精神的更重要。因为,物质的东西(看得见的)只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形式(载体),但精神的东西(看不见的)才是决定性的内容(灵魂),是价值本源所在。精神的东西,包括思想、情感、品格、习尚等等,思想决定方向(目标),情感决定意志(态度),品格决定境界(品位),习尚决定追求(过程)。所以,精神无价,精神无比;精神的美好,决定了物质的美好,反之亦然。
(一)精神更重要
当下人们生活中的“见”与“不见”是:
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看得见,思念看不见;水果看得见,营养看不见;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成功(结果)看得见,付出(过程)看不见;金子看得见,道义看不见……
当下人们阅读中的“见”与“不见”是:
比如读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科学上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镭的发明利用),人们为之敬佩而颂赞,这是“看得见”;而她在人品上为人类做出的杰出典范(淡泊名利与献身精神),人们并不关注与学习,这是“看不见”。
读其他前贤莫不如此,往往看见了他们所留下的财富与美好,而看不见他们在破茧成蝶前的挣扎与失落。但就是这看不见的才使他们显得更高大,使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得更远。
(二)心灵更可贵
一位禅师问他的徒弟:“这个房间里你最喜欢什么?”机灵的徒弟指指酒杯——酒杯是用黄金和大理石制成的。“那好,拿走它吧。”禅师说。徒弟立刻用右手紧紧抓住了那个酒杯。
“你不想放开它吧?”禅师接着问,“别的你还喜欢吗?”徒弟承认,桌上的那个胀鼓鼓的钱袋,也不惹他讨厌。“没关系,你也拿去吧。”禅师说。于是徒弟又欣喜地用左手抓过钱袋。
“现在呢?”徒弟有点紧张地问禅师。“现在你挠挠自己。”禅师说。
徒弟当然做不到,除非他放下自己紧紧抓住的东西。太多的时候,我们被外物所困,被心中的欲望所困,就如那禅师的徒弟,双手攥着酒杯和钱袋,他还能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所以不要太执着于外物,放开一只手,让心灵自由飞翔。我们敬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南山下守着他的淡淡菊香;我们欣赏柳宗元,正襟危坐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中,独钓一江寒冷;我们更钦羡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达观超然,诠释出无人望其项背的神话——他们皆不为外物所扰,都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思辨揭秘】
所供阅读与写作的材料,都具有寓意性,其呈现的只是物质现象(自然的或社会的),一定要由实(物质)到虚(精神),即由物及人、由自然到社会、透过现象抓其内隐的精神本质,绝不可以停留在现象层面,就物说物,就事说事,就人说人,否则你根本没读懂。
表象后的内涵有多个层面,落在价值文化内涵层面上的情(品)、理(思)、志(趣),才是本质的核心内涵。研判材料,或见“情”,或悟“理”,或体“志”,都可得其本;不见“情、理、志”,不可得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