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和他的湖
2016-04-21张雨夏
张雨夏
梭罗这个人,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
他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求学,拥有大好的前途,然而,他没有选择高薪就业却选择了回归自然。
他在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其间写出众所周知的《瓦尔登湖》这部巨著。
他最与众不同的就是独特的性格和思想。梭罗喜欢走路,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要先挣够车费才能出行。他一辈子未曾走出过家乡,在康科德及附近的山水中,他看见的却是整个世界。或许,像他这样的人,能从一条小溪中看出起伏的人生,能从一棵树中看出变换的四季。
回归本心,回归自然,过简单的生活,可能比在喧嚣的人群中更令人愉悦吧。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我们为什么要如此不顾一切地急于成功,而且是在这样不顾一切的事业上?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同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另一个鼓手的鼓声。无论你的生活有多么糟糕,都要面对它好好地过,不要躲避咒骂它。”
夕阳照射在救济院的窗上,和照射在夫人的宅窗上是同样明亮。当我们站在高处,眺望无垠的地平线,心头涌起了最动人的情感,它不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它仅仅是人的本能、人的本心。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思考的,是比当时工业时代更先进一百倍的东西,它是自然,是返璞归真。一个不在乎外在物质的人,他的内心必然强大而充实。
读完《瓦尔登湖》之后,我想对所谓的旅行者们说:“身边的世界你都还没透彻,何必开始所谓的‘流浪’?”只有少部分人在真正地探索,大多数人只是寻求一个向朋友吹嘘的资本,“想我游历四处之时,那里的……”成为这些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只是为在沿途买纪念品、拍照、吃特色菜,然后在手机上发朋友圈,数着点赞及评论人数……他们所做的,不是旅行,而是旅游。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最后,用《瓦尔登湖》的结尾作结: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梭罗其人:
1.梭罗质问每一种风俗习惯,他想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安放在一个理想的基础上。
2.梭罗没有从事任何职业。
3.梭罗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
4.梭罗不吃肉,不喝酒,从来没吸过烟。
5.梭罗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
6.梭罗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