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及实践

2016-04-21赵迟

科教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朱熹小学教育

赵迟

摘 要 朱熹是南宋最富盛名的大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并精心编撰了多种教材,其中,蒙学教材的编写便是其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之一。自隆兴二年至淳熙十四年,朱熹先后编写了三本蒙学教材,即《训蒙绝句》(1164年,五卷)、《童蒙须知》(1186年,一卷)、《小学》(1187年,一卷),并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加以使用。朱熹的“小学”教育及蒙学教材编写,对儒家学说大众化和文化重心下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朱熹 蒙学教材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72

自古以来,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我国就一直被反复强调,被誉为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开篇即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制系统和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可见,从教育的社会价值出发,教育是非常受重视的,作为儿童接受教育之端的启蒙教育,其基础作用更是被反复强调。《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之功也”之说;在商周时期,有了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小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私学的产生,民间儿童启蒙教育机构相继出现,及汉代渐趋成熟,此后,蒙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至宋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宋代学制基本上沿袭前代,自三次兴学后,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才基本建立起来。在中央,接受“小学”教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地方“小学”在兴学后也应声而起。蒙学教材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周代开始,至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

1 蒙学教材

蒙学教材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三代。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到了秦代,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是对《史籀篇》的发展。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这些杂字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代的蒙学教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前编写,当时仍在使用的,如《急就篇》 、《开蒙要训》、《千字文》等;另一类是当时新编写的:有抄写名言谚语,向学童进行识字教育和封建教育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到了宋代,蒙学教材不仅编写质量提升,而且内容类型增多,甚而出现了专门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

2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和他的蒙学教材

2.1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

人性论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他从“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与联系来说明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所谓“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而言”,它是禀受“天理”而成的,所以浑厚至善,完美无缺;而所谓“气质之性”,“则理与气杂而言之”。由于“气”有清明、浑浊的区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如果所禀之“气”是“极清且纯者”,那么“气与理一”,“理”在“清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清水里,光泽透彻明亮;而如果所禀之“气”是浑浊的,则“理”在“浊气”中,就好比宝珠在浊水里,看不到宝珠的光泽。“天命之性”是“理”之全体,健顺五常,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气质之性”是“天命之性”通过人的具体生理、心理结构及其特点而表现出来的具体人性。因此,朱熹认为,“天命之性”人人皆同,“气质之性”则因人而异。

朱熹从他的人性论出发,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以复性”。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又“性”即“理”,“理”包括仁、义、礼、智、信,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恢复以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即“明人伦”。

朱熹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浓重的儒家气息和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不管是“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都体现了以“理学”为支配点的倾向。朱熹将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前者以8~15岁为时间段,后者以15岁及以后为时间段。为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终极目标,结合“小学”教育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朱熹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他在《小学书题》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又在《大学章句序》中说道,“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些内容都是为着培养儿童的伦理道德服务的,因而契合了朱熹的“理学”观。在实践中,朱熹参与编写蒙学教材,将其“小学”教育思想以固定的形式加以传播。

2.2 朱熹的蒙学教材

朱熹的蒙学教材充分反映了他的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具有浓厚的讲求伦理道德的气息。《训蒙绝句》又称《训蒙诗》,有诗98首,用七言写成,编于隆兴二年(1164年),其名目采用的大都是《四书》中的词组成语句,如《就有道而正焉》、《十五志学》、《乐亦在其中》等,极具韵律,读来琅琅上口。《童蒙须知》编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全书一卷,衣服冠履第一,语言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文第四,杂细事宜第五。该书篇幅简短,但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举广泛,又非常切近儿童,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有教育意义,比如帽子、衣服、鞋袜要收拾整洁,对如何洗脸漱口、如何写字也有说明,要早起晚睡,对长上要恭敬有礼等。《小学》一书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重新编撰完毕,共有六卷,朱熹作序说,“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可以说,《小学》是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总结。全书分内篇和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内篇是全书的主干,《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五伦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养身心的重要和相应的规矩;《稽古》记载古代先圣前贤的崇高德行。外篇两篇,记载值得我们效法的言行。

2.3 朱熹重视“小学”教育及蒙学教材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的朱熹,随父母辗转多地而接受了传统教育,为他后来的学问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朱父说,“尔去事斋居,操持好在初。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募羁宁似犬,龙化本由鱼。鼎荐缘中实,钟鸣应体虚。洞洞春天发,悠悠白日除。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可见,朱父对朱熹的影响之深。朱熹从事教育活动多年,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关于儿童教育,朱熹也非常留意,并在多地设立私塾以教子孙。为了进行系统总结,朱熹编《小学》等蒙学教材以阐发其“小学”教育思想,对规范儿童的伦理道德行为起到了制约作用。

宋代商品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无论是就规模还是水平而言,都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①经济的发展促使思想文化的繁荣,对于市民阶层而言,他们普遍要求获得文化知识。文化重心的下移,催生了民间私塾和蒙学教材的发展。但同时也有弊端显现,朱熹有感于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的弊端,大声疾呼重建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3 评价

全祖望对朱熹及其思想这样评价:“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它表明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仅就编写蒙学教材而言,他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蒙学教材是推动儒家学说大众化的重要推力,朱熹本人亲自编写蒙学教材,不仅提高了蒙学教材质量,而且在蒙学教材中也灌注他一贯主张的教化思想,由此,伦理化的儒家学说更是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地存活下来。

注释

① 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12.

参考文献

[1] 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0.

[2] 袁征.宋代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2.

[3] 颜佳琪.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J].辽宁教育研究,2001.9:25-26.

[4] 任新宇.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猜你喜欢

朱熹小学教育
春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