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的“叛徒”
2016-04-21谷立立
谷立立
在高等教育日趋平民化的今天,就业压力像滚雪球一样与日俱增。如何接受高等教育、去哪里读书,成了让无数父母忧心的事。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鼓动下,“虎妈”“狼爸”应运而生,他们想法一致,一门心思将目标定为最精英的大学。其中,美国的常青藤大学联盟更是各国父母的热门选择——众所周知,常青藤有最精英的教育模式,历经200余年不改初衷,称得上是“精英中的精英”。
对这样的想法,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因为这几乎已成定论了。可美国人威廉·德雷谢维奇偏偏要发表不同意见,写下《优秀的绵羊》一书。他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打破“常识”,告诉我们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在他看来,所谓名校、精英教育,统统都是伪命题。他甚至将常青藤现象比作一种“精英病”,身患此病的不仅仅是如狼似虎的爸妈,更包括借精英之名、行“非精英”之道的那些所谓名校。
不要以为德雷谢维奇是站在葡萄架下一边大流口水,一边悻悻说葡萄酸的那只狐狸。他其实是货真价实的局内人:青年时代受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后在耶鲁大学谋得终身教职,24年间从未脱离常青藤的怀抱。其后,又担任《纽约时报》撰稿人,以犀利言辞大谈文学、议论时政、指点江山。
德雷谢维奇称《优秀的绵羊》是他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的一封信,这其中想必也包括当年的他。1981年,美国精英教育体系刚刚成型,他与同龄人一起走入哥伦比亚大学。前方的世界对他而言,与其说精彩纷呈,不如说是完成某种义务。至少他自己并不清楚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非要进常青藤,而是像“僵尸”一样被动接受安排,迎合父母、满足社会,做所有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至于未来,因为毫无悬念,也不必费心去考虑了。
这样的人生很圆满,也很平面。成年后,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他一次次看到当初的自己:对社会一知半解,对前途毫无规划,却又自以为是、心高气傲。身在常青藤名校,他也越来越感受到校园中浓厚的商业气息,“精英教育正在被商业教育所取代”。2008年,他下定决心告别耶鲁大学。离开之前,他以亲身体会写下《精英教育的劣势》一文,为创作《优秀的绵羊》埋下了伏笔。
《优秀的绵羊》延续着前作的勇猛,也续写了德雷谢维奇的质疑。他说,常青藤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高端,尽管校友名册上排满高官政要、商界精英,甚至于总统。然而,学生在小圈子内忙于社交、教授忙着著书立说等浮躁的情形,在公立大学可能少有提及,但在以精英教育闻名天下的常青藤反倒是常态。兄弟会的盛行,暗示成员与社会脱节;教授不安于教学,对学生极度放任,看似给了他们自由,实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本应担负教育重任的大学校园,却成了最大的商业场所……
德雷谢维奇认定,论教学,公立大学并不输于常青藤。如果说前者盛产“山羊”,那么后者就是“绵羊”的集中地了。显然,放诸山野的山羊更有活力、有冲劲,懂得适时进退、规划未来。他告诉读者,羊的优秀,最终只取决于自身,与羊圈是否豪华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