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油气资源开发的历史透视与现状解析
2016-04-21王涛曹峰毓
王涛 曹峰毓
摘 要:东非油气资源开发始于一战前,二战后出现第一个勘探高峰期。随着冷战结束,东非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能源公司纷纷入驻。在中小型能源公司的积极开拓下,于2006年以后相继取得重大勘探成果。东非油气资源已呈现出分布广、储量大的特点,并吸引一批国际大型能源公司的投资,加快了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能源立法的建设。随着东非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地位的凸显,地区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也日趋激烈。东非各国则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并将推进地区一体化进程。然而,若东非各国不能妥善处理政府能力问题、腐败问题、经济结构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将有可能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中。
关键词:东非;油气资源开发;能源地缘政治;地区发展挑战
中图分类号:K91 文献标识码:A
从非洲之角到莫桑比克的广大东非地区,已发展为全球新兴的油气产区。其分布之广、储量之大,引起全球的关注,世界主要国家都积极参与到东非油气资源的开发进程中。东非也成为油气领域国际博弈的“新边疆”。当前,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加深;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加强与东非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东非油气资源开发,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对东非能源问题的研究,着重关注能源开发的政治、经济风险问题;有学者也对中国与东非能源合作进行了思考。然而,对东非油气资源开发的历时性、全景式梳理与分析,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界,均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深入地分析当前东非能源地缘政治及相关问题。
1 东非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历程
本文论及的东非地区,指广义上的沿印度洋一线的非洲东部国家,包括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陆上七国。该地区长期以来都处于油气净进口状态,被认为是世界油气资源较贫乏的地区之一。不过,在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一直持续进行,到2006年该局面得到扭转。
1.1 勘探起步期(1913年~1925年)
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散,欧洲殖民者就已经开始在东非地区进行石油勘探,但成果极为有限。此时的勘探工作是由个人或小型公司承担,人力财力不足。1913年11月,英国乌干达保护国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向威廉·布瑞特班克签发了东非历史上第一份石油勘探特许状。随后,埃塞俄比亚帝国、意属厄立特里亚也陆续开始了石油勘探工作。其中英美石油公司于1920年在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哈勒尔盖地区进行的石油地质调查,即能源史上著名的“杜德利远征”,对这一地区未来的石油勘探造成了巨大影响[1]。不过,随着北美、东欧、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东地区石油开发前景日益明朗,投资逐渐从东非转移,引发该地区勘探资金的匮乏;加之一战结束后的“战争景气”不再,勘探者们最终因后续资金缺位而中断所有工作。
这一时期勘探的主要成就是积累了一批宝贵的地质资料。如1904年在葡属莫桑比克的地质报告中,就已记载了石油渗出现象,这为日后该国的油气开发埋下伏笔[2];1925年乌干达保护国政府发布的石油勘探官方报告中的部分地图也一直沿用到今天[3]。
1.2 大萧条与二战之前的勘探(1930年~1940年)
此后,东非石油勘探进入一段沉寂期,直到1928年中东石油资源的爆炸式发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由于非洲之角地区与中东地理上较为接近,两者可能处于同一条产油带之上,因此油气界对东非的兴趣骤然增加[4]。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导致欧美国家纷纷对外关闭本国市场,并建立了相互平行的内部贸易区,试图实现区内贸易的自给自足。英国、意大利为了减少对外能源依赖,增加了对殖民地的石油勘探力度。从1930年开始,意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就重新在厄立特里亚海域进行石油勘探。1936年,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后,又在欧加登地区进行了系统的地质测绘与勘探[5]。1938年,南非英欧投资公司也重新在乌干达勘探石油,作为打造以南非联邦为中心的东、南非经济区的一个环节[6]。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东非属地遭英国攻击,该地区的石油勘探被迫中止。而东非在战争中被定位为经济作物主产区,并以剑麻、棉花生产来支持欧洲战场,石油勘探也处于停滞状态[7]。
在这一时期,油气公司日益重视东非地区的油气勘探,其中阿吉普石油公司对欧加登地区进行的地质测绘为埃塞俄比亚日后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过,二战的爆发使得对东非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勘探不得不推迟。
1.3 第一个油气勘探高峰期(1950年~1969年)
二战中西欧国家的煤炭供应体系受到了严重破坏,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能源危机。西欧国家不得不进行能源转型,加大石油的使用比例。“马歇尔计划”也涉及为西欧国家提供大量燃料供应的问题。于是,开发新的海外油气源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东非油气勘探开发告别了以往“零敲碎打”式的勘探,逐渐进入全面、系统勘探的阶段。
这一时期,东非地区的油气勘探进展显著。第一,国际油气公司进一步了解了东非的地质构造。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辛克莱石油公司在欧加登地区进行了数十次钻井活动,发现该地区的地质条件与沙特阿拉伯非常类似[8]。受此影响,德国艾维拉斯公司从1960年开始对欧加登的瓦比舍贝利地区进行了重点勘探,并使此后在埃塞俄比亚的勘探重心从红海沿岸转移至欧加登内陆。与此同时,阿吉普、壳牌等石油公司也在英属坦噶尼喀委任统治地、英属桑给巴尔保护国、英属东非保护国(今肯尼亚)以及时属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等地进行了大量勘探工作。第二,首次在东非发现了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资源。1948年,英国石油公司、壳牌公司以及海湾石油公司相继进入葡属莫桑比克开展油气勘探业务[9]。其中海湾石油公司于1961年在莫桑比克发现了潘德气田。随后,布兹和泰马的气田也相继探明。第三,油气开发的良好预期。在1960年代东非各国独立后,油气开发的良好预期也激励了各国政府的参与热情。1969年,坦桑尼亚率先成立了国有石油开发公司(TPDC),其他东非国家也陆续成立了类似机构[10]。
1.4 冷战对抗下的油气勘探(1969年~1980年)
正当东非油气资源前景可期之际,却被美苏冷战裹挟,成为对抗的前线之一,油气勘探不得不受制于该地区的国际政治走向。而东非各国内部政治、社会环境的动荡,也同样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顺利推进。总体上,这是东非地区油气勘探工作不断受挫的一个时期。
在1969年~1974年中,索马里实行亲苏政策,宣布推行“科学社会主义”路线[11]。西方国家则随即加强了与埃塞俄比亚的油气合作。美国天纳克公司于1969年开始在欧加登地区进行勘探工作并于1972年发现了卡拉布天然气田。1974年9月埃塞俄比亚形势突变,亲美的塞拉西皇帝被推翻,新上台的德格集团于1975年倒向苏联,宣布改行“社会主义”。苏联石油勘探队随后在1977年代替天纳克公司,接管了卡拉布气田的开发工作。与此同时,欧加登的油气前景刺激了索马里对该地的领土要求,并最终导致两国在1977年爆发了欧加登战争。在战争中苏联抛弃了传统盟友索马里,强化了在埃塞俄比亚的油气垄断地位,并于1980年代在该国发现了希拉拉气田[12]。而索马里则在战败后转而亲近美国,使得西方油气公司能够在1980年代重返该国[13]。
这一时期的乌干达与莫桑比克的油气勘探则受制于混乱的国内环境。1960年代后期乌干达的国有化策略尚未充分实施,奥博特政府便于1971年被伊迪·阿明推翻。阿明上台后奉行激进的排外主义,通过发动驱逐亚裔人、没收其财产的“经济战”来赢得民众支持,导致该国外来投资锐减,经济恶化。1978年~1979年乌干达与坦桑尼亚的战争更引发了此后频繁的政权更迭与内战(1980年~1986年),使得西方油气公司根本无法在乌干达境内开展任何勘探活动。而经历了1964年~1974年反葡战争的莫桑比克在独立不久后又陷入内战,局势再次陷入动荡。加之莫桑比克领导人萨莫拉·马谢尔推行的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恶化了莫桑比克的经济状况。在此背景下,潘德、布兹和泰马气田的开发计划也化为泡影。
相比之下,东非仅有坦桑尼亚与肯尼亚尚可正常开展油气勘探活动。1974年坦桑尼亚国有石油开发公司与埃尼公司在松戈岛发现了天然气资源[14]。1975年~1976年,德克萨斯太平洋石油公司、雪佛龙和埃索石油公司则在肯尼亚的拉穆与安扎地区进行了石油勘探,并证明两地可能存在油气资源[15]。
1.5 油气勘探恢复期(1980年~1999年)
198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势力的收缩,全球冷战对东非的影响日益减小,地区局势逐渐平稳。特别是1979年和1984年在苏丹、也门相继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加之1980年代初高启的油价,再次树立了投资者对东非油气资源的信心,使东非油气勘探工作逐步恢复,为下一时期东非油气资源的“大爆发”奠定了基础。不过,非洲之角地区动荡局势的持续,也阻碍了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顺利进行,使东非的油气勘探工作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1970年代政局较稳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在这一时期继续领跑东非地区的油气开发。两国均将相关制度建设作为发展重点。1980年,坦桑尼亚政府颁布了《石油(勘探与开采)法案》,鼓励油气领域的国际投资。而肯尼亚则在1981年成立了国有石油公司(NOCK),并在1986年对石油勘探与开采的相关法律进行了修订。但在1993年,壳牌公司仍与肯尼亚政府在能源利益分割上发生了争执并最终导致前者撤资,对该国油气开发造成了负面影响[16]。相比之下,坦桑尼亚油气工业的发展要更加顺利。1982年该国在姆纳西湾发现了气田,并在1992年开始着手对已探明的油气资源进行商业开发[17]。
乌干达与莫桑比克的油气勘探工作则受到两国国内局势的阻碍,迟至1990年代才重新恢复。1986年,穆塞韦尼夺取乌干达政权,逐渐稳定国内局势,该国油气领域终于重新对外开放。1990年代初,乌干达石油勘探与开采部制订了吸引外资参与乌干达油气勘探与发展的政策。随后在1997年,英国传统石油等国际油气公司先后与乌干达签署了产量分成协议。而莫桑比克的投资环境则随着1992年10月内战的结束以及1994年10月大选的顺利举行而日渐好转。1998年,邻国南非开始对潘德和泰马气田进行开发。
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两国虽出现过短暂的勘探活跃期,但两国油气工业的发展再次因地区不稳定局势而陷入停滞。1980年代,雪佛龙、壳牌等12家油气公司取得了索马里的油气勘探许可,并在其北部、东北部及中部地区进行了大量油气勘探工作,在诺格尔地区发现了油气资源[18]。1991年初,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和世界银行将索马里列为东非最具石油开发潜力的国家。然而,1991年索马里内战爆发及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使该国油气勘探工作陷入停顿[19]。而埃塞俄比亚则因为反政府武装的困扰,国内冲突不断,直至1993年5月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分离后才赢得了一段和平发展期。随后,阿纳达科、美国的亨特石油公司等进入埃、厄两国开展勘探业务。1998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却使地区形势再度紧张,油气勘探陷入停顿[20]。
2 东非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现状及特点
2.1 东非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现状
21世纪初,在不断上涨的油价的推动下,东非油气勘探不断升温,油气公司在东非各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油气招标活动。2001年初,加拿大磐雾资源公司获准进入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地区,这是埃塞俄比亚自埃厄战争以来的首次油气勘探活动[21]。同年,哈德曼公司与图洛公司获得乌干达艾伯特湖区的勘探特许权[22]。2000年~2002年,澳大利亚的伍德赛德公司、英国纳达石油公司、艾弗瑞资源公司和澳大利亚泛大陆油气公司先后入驻肯尼亚深水勘探区块。2002年~2007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奥菲尔能源公司、挪威石油公司和多米尼恩公司相继获得坦桑尼亚深海区块的勘探特许。2006年,阿纳达科和埃尼公司则开始在莫桑比克的鲁伍马盆地开始油气勘探[23]。2011年2月,饱受战乱之苦的索马里政府也与道达尔公司签署勘探协议,揭开了索马里南部地区油气勘探活动的序幕。
这股勘探热潮最终在2006年以后获得回报,国际能源公司相继在乌干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表1)。截至2015年初,东非地区陆续发现的油气资源已逐渐由点及线铺开,显示出分布的广泛性。在内陆,从南苏丹尼罗河中游谷地至乌干达西北艾伯特湖与肯尼亚西北图尔卡纳湖,南至坦噶尼喀湖与马拉维湖,已呈现出一条以东非大裂谷为轴线的油气产区。在沿海,从索马里的哈丰角,到肯尼亚的拉穆、坦桑尼亚东南的马菲亚,最后至莫桑比克的鲁伍马盆地,也探明了一条沿印度洋海岸延伸的油气产区。
东非油气资源不仅分布广泛,储量也极为丰富。2013年全球发现的十个最大的油气田中,有六个在非洲,其中四个就分布在东非。保守估计,东非地区油气总储量至少为650亿桶。其中,乌干达石油产量将达到日产20~35万桶的水平,有望成为非洲第四大石油出口国[21];而肯尼亚、坦桑尼亚与莫桑比克近海海域的天然气储量可能超过尼日尔湾,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区。
2.2 中小型油气公司的关键作用
中东、中亚等热点区域的激烈能源竞争使缺少竞争力的中小公司不得不将业务转向东非等相对冷寂的地区,而2004年~2008年间油价的大幅上涨也使在边缘地区的勘探变得有利可图。此外,技术的改良使勘探结果的准确度提高,也降低了勘探成本。例如,1995年~2000年间,3D地震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勘探开发成本的46%[22]。行业门槛的降低使众多资金并不充裕的中小公司加入到东非油气勘探的行列中(表2)。正是由于这些中小型公司的工作,才让东非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地区得到开发。
2.3 国际大型油气公司影响扩大
中小型油气公司虽然经营较为灵活,敢于在高风险地区开展业务,但资金不足成为其后续发展的软肋。2014年6月以来全球油价的大幅下跌对这些中小公司的冲击更是致命。例如,图洛公司2015年在非洲的勘探预算削减了三分之二[23]。面对东非巨大的油气储量,这些中小公司无力独自消化,只能通过出售股份等方式筹资,以维持现有勘探活动,而财力雄厚的大型油气公司趁机将势力渗入东非。
随着大型公司的进入,东非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早在2010年3月,图洛公司就将其在乌干达油区三分之二的权益转让给中海油和道达尔公司,正式拉开大型公司入驻东非的序幕。2012年,上述三家公司共向乌干达石油勘探领域投资了7.5亿美元;至2014年,乌干达油田开发总投资则增至140亿美元。在坦桑尼亚,英国天然气集团于2010年5月收购了奥菲尔能源公司三个区块60%的权益,并计划在该地区进行至少三次钻探及收集4000平方公里的3D地震资料。在肯尼亚,道达尔公司于2011年9月从阿纳达科和科夫能源公司手中收购了五个区块40%的权益。2013年,以道达尔为首的新一轮深海油气勘探在肯尼亚展开[24]。
虽然大型油气公司是东非油气开发的“后来者”,但随着众多大公司进入东非市场,其巨大的财力与影响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东非能源商业竞争。2006年,中石油、壳牌、巴西国家石油公司、阿纳达科公司、英国多米尼恩公司以及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油气巨头为获得坦桑尼亚第七区块的勘探权展开了激烈争夺。2011年,中海油战胜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赢得乌干达部分地区勘探权的竞标。2012年,壳牌、泰国国家石油公司、印度国营天然气公司分别以18、19和20亿美元的价格对科夫能源公司(该公司握有莫桑比克近海第一区块8.5%的权益)发起竞购[25]。
2.4 能源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目前,东非国家的油气法规早已过时,许多都是1980年代制订后沿用至今的(表3)。这妨碍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例如,加拿大泛非公司在坦桑尼亚投资近1.6亿美元,但由于触犯当地已过时的能源法,项目陷入僵局;在乌干达,由于政府优先石油本地化供应的政策与图洛公司优先石油出口的计划相冲突,能源法对此又无可供处理的条款,导致石油生产一拖再拖[26]。
东非各国政府近几年陆续开始对原有的能源法规进行修订。乌干达政府已于2013年颁布了新版的《石油(勘探与生产)法案》和《石油(炼化、天然气处理和转换、运输和储存)法案》。肯尼亚政府也在2012年着手修订《石油(勘探与生产)法案》,引入了竞争性招标机制。莫桑比克政府则于2013年宣布,依托莫桑比克国营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将国家最大持股量由25%提高至40%。2014年8月,莫政府又通过了一个石油和天然气法修订案,为合资企业开发境内天然气提供法律依据。坦桑尼亚政府也计划出台新的政策以修补该国能源税收体系中存在的漏洞[27]。随着东非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形成倒逼政府进行法律与制度改革的强大压力。
3 东非油气资源开发中的博弈与挑战
东非油气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当地民众、反政府势力、政府、跨国公司以及地区外大国等行为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性质各异的关系之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将不仅局限于经济方面。具体而言,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国际博弈、区域内互动(一体化)与“资源诅咒”等关键问题。
3.1 区域外大国在东非的博弈
随着国际大型油气公司进入东非,其所在国的力量也随之进入。特别是东非油气资源从勘探阶段向开发阶段的过渡,更激化了各国在东非的博弈。
为了保障能源供给多元化,亚太新兴市场国家纷纷进入东非,开辟新的海外供应源。而东非在地缘位置上与亚太地区临近,也使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中国、印度等积极参与到东非油气开发中。而它们主要是依托本国的国有能源公司,这就更凸显出国家利益的竞争。在东非,中国依托中非合作论坛,特别是“中非发展基金”等机制,率先推出“一揽子合作”的模式,在油气开发的同时,帮助东非国家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致力于打造东非本土的能源上下游完整产业链。中国将石油换基建的“安哥拉模式”推介到乌干达。中海油已开始在霍伊马建设一座初始产能2万桶/天的炼油厂;中国政府还决定出资37亿美元建设连接卢旺达、乌干达与肯尼亚的铁路,还帮助乌干达修建两座水电站(中方出资85%)[28]。在肯尼亚,中国除了积极参加油气管道建设外,还帮助肯尼亚修建蒙内铁路,发展电力、农业、教育、林业、环保、文化等事业。中国目前已成为东非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投资国,承担其投资总额的17%,同时承建了东非19%的基础设施项目[29]。
印度也通过印非峰会、“聚焦非洲”等机制、项目,并利用东非印度裔居民众多、影响巨大的优势,积极开展与东非国家的能源合作。2013年,印度巴拉特石油公司取得莫桑比克第一区块10%的权益,印度政府还提出帮助东非国家发展油气下游产业的倡议。不过印度财力有限,在东非能源博弈中抢占的份额不大。此外,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的国有能源公司也都进入东非,获得部分油气资源份额。
发达国家也参与到东非油气开发的博弈中。日本尤其重视东非能源开发,甚至将莫桑比克定位为与卡塔尔、澳大利亚并列的液化天然气“三极”之一,东非也被视为日本确保在非洲战略资源的“新桥头堡”。三井公司早在2008年就从阿纳达科石油公司手中购买了莫桑比克第一区块的20%权益,其中75%的交易资金来自具有官方背景的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为了配合企业行动,并扩大日本在东非的政治影响,以抵消中国的势力,2014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访莫桑比克与埃塞俄比亚,在获取更多能源合同的同时,还承诺五年内向莫桑比亚提供700亿日元的援助,用于开发连接马拉维、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纳卡拉交通走廊,同时为莫桑比克培养300名资源开发人才。安倍还在东非倡导“积极的和平主义”,通过加强人力资源援助与安全合作等方式,有意与中国区别开来,拓展日本在东非的利益线。不过,日非关系远不如中非关系那样密切,日本在东非能源博弈的优势不够明显。2011年中国对非投资约为日本的7倍,对非出口约为日本的5倍[30]。
相比之下,因东非远离欧美市场,欧洲国家对东非油气资源的关注度稍低。壳牌公司甚至因不堪激烈竞争而于2013年5月退出东非能源市场。欧洲各国政府在东非油气行业的参与度较低,其油气公司的投资也多集中在与油气开发直接相关的中下游产业。例如在莫桑比克,阿纳达科和埃尼公司决定联合投资500亿美元建设液化天然气工厂,将该国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提升至每年5000万吨。挪威石油公司与英国天然气公司则计划在坦桑尼亚联手修建类似设施[31]。目前,欧洲国家在东非能源领域的利益较为单一,竞争势头远不如亚太国家。
就美国而言,由于自身页岩气革命带来的油气红利,对东非能源本身的需求不大;它对东非能源的介入,主要表现在外围的安全领域,更多关注的是该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2011年,美国以打击圣灵抵抗军的名义,向乌干达派驻军事人员,并提供相关培训;2012年以来,美国还加强了在吉布提与肯尼亚的军事力量,以对抗索马里青年党。从能源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美国加强对东非的军事渗透,意图以此对抗亚太各国的能源战略,特别是针对在东非影响日增的中国。有分析指出,在非洲经济影响较弱的美国选择以加强军事影响作为平衡中国的一种手段。
3.2 东非油气开发与区域一体化问题
目前,东非各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极少,连接莫桑比克与南非以及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油气管道是仅有的两个跨国合作项目。作为东非主要地区组织的东非共同体(EAC)与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虽然推动了诸如共同关税、人员自由流动等一系列合作举措,但“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东非各国经济的互补性较差,相互依赖较少,很多合作协议往往无法切实推进。而东非各国间存在的深层矛盾,则极大地阻碍了地区内合作。目前,乌干达与刚果(金)尚未就艾伯特湖划界问题达成协议;肯尼亚、南苏丹与埃塞俄比亚也对图尔卡纳湖西北的埃莱米三角地区有主权争端;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与马拉维三国对在马拉维湖上的划界也分歧重重;索马里与肯尼亚在边界海域归属上的争端也一直持续。而这几个争议地区均是已发现大量油气源,或有潜在油气源的地区。这势必影响各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或许还将激化各国在有争议地区的对抗。
不过,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在某些方面推动了东非地区一体化进程。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肯尼亚借南北苏丹纷争之机,适时提出“拉穆-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交通走廊项目”(LAPSSET),希冀将自身打造为东非油气转运枢纽。目前,埃塞俄比亚已与肯尼亚签署了输油管线协议,进而修建一条从南苏丹至肯尼亚的1260千米的原油管道和一条980千米的成品油管道[32]。乌干达与肯尼亚也在协调修建一条从霍伊马到拉穆的输油管线。借由能源合作,南苏丹、乌干达、卢旺达与肯尼亚共同建设地区铁路网络的项目也在推进之中[33]。此外,东非各国还发出了共享能源基础设施,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能源开发效率的倡议。可以预见,能源产业将促进东非相关国家的利益融合,使各方的合作势在必行,这无疑会有利于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
3.3 “资源诅咒”的隐患
对非洲国家而言,“资源诅咒”问题不容忽视:1970年~1993年间,石油资源匮乏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石油资源丰富国家的4倍[34]。对非洲民众而言,油气开发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油气开发对东非各国政府的能力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东非国家腐败问题普遍比较严重。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与乌干达在2013年“透明国际”公布的包含全球175个国家的清廉指数排名中分列第111、119、136和144名[35]。即将产生的巨额油气收入,若无有效制度监管必将加剧腐败问题,进一步损害政府的自我净化能力。而随着油气财富涌入政府部门,东非各国政治精英又会利用其扩大自身影响,打击政治对手,博取政治资本。2010年在坦桑尼亚、2011年在乌干达、2013年在肯尼亚的总统选举,油气红利的使用方式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在这几次选举中,除肯尼亚的乌呼鲁·肯雅塔是前总统姆瓦伊·齐贝吉力挺上台的外,其余均为现总统连任。这种政治权力格局固化、世袭化的倾向在东非本已存在,而政府对油气红利的垄断将强化这一趋势。如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就赤裸裸地动用政府出售石油区块获取的资金为竞选造势。而且,油气收入的增加将使政府降低对传统税收的依赖。换言之,政府不再依靠国民生产而将出售能源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与民众间的纽带会被进一步割裂,也间接造成政治权力格局的僵化,并引发政治与军事专断。如1984年~1994年间,欧佩克国家的军事支出占其总预算的比例是欧美国家的三倍,是非欧佩克发展中国家的十倍[36]。此外,东非各国政府是否有能力监管油气产业的资金链流动尚存疑问。据统计,非洲违法流出资金总额的65%是商业逃税和贸易错误定价造成的。东非各国政府管理思路落后、监管手段不足,无法有效制止能源公司的逃税行为,不可避免地会给本国造成重大损失。
更需引起重视的问题是,随着油气产业的发展,东非各国经济结构将承受巨大的“挤出效应”,即随着油气出口带来的巨额“石油美元”所引发的货币升值,会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挤压本土工业产业的发展空间,进而引发其他部门的全面停滞乃至衰退。例如,1960年尼日利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64%,而在1970年代中期尼日利亚发现石油后,该国逐渐由粮食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到了1980年代,尼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仅剩约23%,阻碍了尼经济的多元化发展[37]。“石油诅咒”所带来的国内行业萧条,更使尼日利亚青年的失业率达到54%,赤贫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2014年下半年开始暴跌的油气价格及随之引发的“逆石油危机”,则对几乎完全依赖石油出口的尼日利亚财政造成巨大打击[38]。这个教训值得东非国家引以深思。
“资源诅咒”同样表现在各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油气利益分配的争执上,引发内部分化,甚至冲突。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发现大量天然气后,桑给巴尔政府与坦桑尼亚联邦政府就如何分配能源收入的争吵不断升级,并成为新一轮“桑岛独立”的催化剂。目前,双方谈判引发的僵局已使勘探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并迫使壳牌公司从该地撤资[39]。乌干达艾伯特湖区的石油资源也引发布尼奥罗王国与乌干达中央政府的对抗。前者要求获得石油收入的30%以上,而乌政府将这一比例压缩至15%[40]。由此激起的地方分离主义倾向还引发了布里萨油区的武装冲突。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区的石油资源,也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41]。
在对抗中,内外恐怖主义势力也趁机活动,在东非油气产区制造袭击,扩大自身影响。2007年4月,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全国解放阵线对中原油田勘探局的一处工地发动袭击,造成九名中国工人死亡。2012年2月,“基地”组织领导人扎瓦希里要求“青年党”把索马里的油气开发区作为攻击目标,更加剧了非洲之角地区的紧张态势[41]。此外,圣灵抵抗军等反政府武装的活动也对乌干达石油产区构成一定威胁。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梳理可以看出,东非油气资源开发是百年来持续进行的、间有挫折与反复的过程,而非2006年以来的“突然性大爆发”。这期间东非各国的内部政治、经济变革成为影响油气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变革涉及新兴东非国家政府的能力建设问题、内部族群的整合与国民意识的塑造问题、经济结构的适应性与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等。东非国家的草创特征及其脆弱的建国根基,加之国际因素的干扰,导致上述变革的发生形式是以“突变”为主。这种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油气资源开发的机会成本,特别是难以掌控的非经济性因素[42]。直到现在,这一特征并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故而,无论再怎么强调东非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位置,都不应高估东非油气资源的商业价值。
从东非油气资源的百年勘探开发史中还可以发现,这一过程充满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互动与博弈: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英国在非洲之角进行比拼;冷战期间美、苏在东非发生激烈对抗。从历史长时段的视角来看,当前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在东非地区的能源竞争只不过是这一长期博弈过程的当代表现。作为环印度洋地区的一个权力真空地带,东非扼红海与阿拉伯海的连接要冲,也是中、印等亚洲大国在印度洋对岸的理想战略立足点,更是美国全球反恐战略的关键一环。在未来,各国出于势力均衡的考量,东非地区短时间内将不可能出现区域内主导性国家,某一地区外大国的支配性势力也很难建立。在东非的能源博弈将会更加激烈,任何一国都不会独占鳌头,东非油气资源的战略价值将因此大大凸显。
中国在参与东非油气开发的过程中,应将其放在国家崛起和“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中进行全局性考量。首先,中国应积极稳妥地参与到东非油气勘探开发的上游领域,把握先机,尽可能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争取到更多的“份额油气”[43]。其次,中国要帮助东非国家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本土石化工业体系,在合作开发的同时推进东非油气中下游产业的发展,并拓展该地区的管道、港口建设项目,加大能源通道建设的力度,保障东非油气出口的畅通。再次,中国应继续推进与东非国家的“一揽子合作”,在开发东非能源的同时注意创设一些公益性项目,以服务当地社会、促进民生发展,扮演好“建设性参与者”的角色。最后,中国应依托“中非合作论坛”及其附属对话机制如“中非青年论坛”、“中非企业家论坛”、“中非智库论坛”等,不断增进与东非国家的政治互信与友好关系,在政府与民间两个层面加强沟通、交流工作,着力发展对东非的公共外交,以营造中国-东非能源合作的良好政治、社会氛围。总之,中国要注意平衡在东非油气资源开发中的战略、经济与社会利益,通盘规划,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促进中非关系稳步提升的基础上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 Tetsuya Fujii. Eritrean- hidde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development potentials[EB/OL]. http://www.eritrea-chat.com/eritrean-hidden-oil-and-gas-explorationdevelopment-potentials/,2010-01-31.
[2] Cesar Sainz de Vicuna. Oil and natural gas in Mozambique[EB/OL]. http://mozambique-oil.blogspot.com/2011/05/oil-and-natural-gas-in-mozambique.html, 2011-05-15.
[3] Angelo Izama. A centenary of oil exploration in Uganda (1913-2013)[M]. Angelo Opi-Aiya Izama, 2013:2-5.
[4] Peter Purcel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East Africa: a brief history[EB/OL]. http://www.geoexpro.
com/articles/2014/09/oil-and-gas-exploration-in-east-africa-a-brief-history, 2014-09-06.
[5] Kaleyesus Bekele. Search for oil intensifies in ogaden region of Eastern Ethiopia[EB/OL]. http://www.cakaaranews.com/index.php/maqaalada/fikradaha/492-search-for-oil-intensifies-in-ogaden.html, 2014-12-02.
[6] [肯]A. A. 马兹鲁伊. 非洲通史(第八卷):1935年以后的非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78-184.
[7] Ernest N.T. Rubondo. Ugandas petroleum upstream sect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oil and gas policy[R]. Kampala: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epartment of Uganda. 2012: 3.
[8] Abdulkadir Abiikar. Somalia: potential frontier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2013[EB/OL].http://www.oilgasafrica.com/downloads/somalia-potential-frontier-oil-and-gas-exploration-2013,2013-11
-29.
[9] Cesar Sainz de Vicuna. Oil and natural gas in Mozambique[EB/OL]. http://mozambique-oil.blogspot.com/2011/05/oil-and-natural-gas-in-mozambique.html,2011-05-15.
[10] TPDC. Exploration history[EB/OL]. http://www.tpdc-tz.com/exploration_history.htm, 2000-09-18.
[11] [英]I. M. 刘易斯. 索马里史[M]. 赵俊,译.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190.
[12] Kaleyesus Bekele. Search for oil intensifies in ogaden region of Eastern Ethiopia[EB/OL]. http://www.cakaaranews.com/index.php/maqaalada/fikradaha/492-search-for-oil-intensifies-in-ogaden.html,2014-12-02.
[13] Abdulkadir Abiikar. Somalia: potential frontier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2013[EB/OL]. http://www.oilgasafrica.com/downloads/somalia-potential-frontier-oil-and-gas-exploration-2013, 2013-11-29.
[14] Lucy Williams. Songo gas field: increasing reserves & expanding gas distribution[R]. Dar Es Salaam:Orca Exploration. 2009: 4.
[15] Oil Kenya.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istory in Kenya[EB/OL]. http://oilinkenya.co.ke/about-kenyan-
oil/exploration/history-of-oil-in-kenya/oil-and-gas-exploration-history-in-kenya/,2014-07-17.
[16] David M. Anderson. The politics of oil in Eastern Africa[J]. Journal of Eastern African Studies, 2011,5(2):384.
[17] TPDC. Exploration history[EB/OL]. http://www.tpdc-tz.com/exploration_history.htm, 2000-09-18.
[18] David M. Anderson. The politics of oil in Eastern Africa[J]. Journal of Eastern African Studies. 2011,5(2):373, 378.
[19] Hassan Ali Husse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Somalia: hope and challenge[EB/OL]. http://www.somalicurrent.com/2013/10/13/oil-and-gas-exploration-in-somalia-hope-and-challenge/,2013-10-07.
[20] Dorina A. Bekoe ed. East Africa and the horn: confronting challenges to good governance[M]. 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6:93.
[21] 王同良. 世界石油年鉴[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0.
[22] 周术情. 东非油气资源新发现及其前景[J]. 非洲研究,2013(1):231.
[23] Luca Franza. Gas in East Africa[R]. Hague: Clingendael International Energy Programme. 2013:14.
[24] Staff Writers. East Africa oil boom centers on Uganda[EB/OL]. 2009-12-3. http://www.energydaily.com/reports/East_Africa_oil_boom_centers_on_Uganda_999.html.
[25] M.L. Godec.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改进对环境的影响[J]. 国外油气地址信息,2006(1):52.
[26] Kim Cloete. Africas oil, gas industry feels the heat from lower oil prices[EB/OL]. http://www.engineeringnews.co.za/article/africas-oil-gas-industry-feels-the-heat-from-lower-oil-prices, 2015-02-26.
[27] Anadarko, Totals effort in Kenya goes wild[EB/OL]. http://www.sweetcrudereports.com/2013/04/18/anadarko-totals-effort-in-kenya-goes-wild/,2013-04-29.
[28] 彭薇. 东非:油气争夺的新战场[J]. 能源,2013(7):77-78.
[29] 李慧. 东非政策拖累油气产业[N]. 中国能源报,2014-11-24(7).
[30] 中国驻肯尼亚经商参处. 东非国家修改税收法律以增加油气资源收益[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407/20140700663353.shtml, 2014-07-16.
[31] Clint Richards. Uganda looks to China[EB/OL]. http://thediplomat.com/2014/03/uganda-looks-to-china/,2014-04-15.
[32] Arnaud Chevillat. African construction trends report 2013[R]. New York: Deloitte. 2013:11.
[33] Geoffrey York. Japan battles China for influence in Africa[EB/OL].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news/world/japan-battles-china-for-influence-in-africa/article16288594/, 2014-1-10.
[34] David Malingha Doya. Tanzania may ask BG, statoil to unify LNG project development[EB/OL].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2-08-01/tanzania-may-ask-bg-statoil-to-unify-lng-project-development.html,2012-08-10.
[35] Kenya Vision 2030. Lamu port and new transport corridor development to Southern Sudan and Ethiopia[EB/OL]. http://www.vision2030.go.ke/index.php/pillars/project/macro_enablers/181#, 2014-03-04.
[36] 吴乐珺,蒋安全,倪涛. 建设东非交通走廊,搭建中非友好桥梁[N]. 人民日报,2014-5-12(1).
[37] 夏洛特·罗瑞克. 肯尼亚能避免非洲“资源诅咒”吗?[N]. 中国能源报,2012-4-23(9).
[38] Se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EB/OL]. http://cpi.transparency.org/cpi2013/results/,2013-12-03.
[39] [美]约翰·伽思维尼恩. 能源战争:非洲石油资源与生存状态大揭秘[M]. 伍铁,唐晓丽,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87-88.
[40] 赵贤. 尼日利亚农业现状及中尼农业合作研究[J]. 亚非纵横,2011(2):53.
[41] 殷淼,李凉. “非洲雄鹰”如何才能飞得更高[N]. 人民日报,2014-12-17(22).
[42] 彭薇. 东非:油气争夺的新战场[J]. 能源,2013(7):77-78.
[43] David M. Anderson. The politics of oil in Eastern Africa[J]. Journal of Eastern African Studies. 2011,5(2):398.
[44] Irin. Kenya: oil, hope and fear[EB/OL]. http://www.irinnews.org/Report/95547/KENYA-Oil-hope-and-fear, 2012-05-29.
[45] 蒋安全,苑基荣. 索马里要石油更要和平[N]. 人民日报,2012-5-25(21).
[46] 杨丽丽,李培,潘继平,等. 对东非地区油气资源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1):52.
[47] 罗佐县,雷航. 我国与东非诸国油气合作前景、风险及路径分析[J]. 石油科技论坛,2014(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