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D联盟网络构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2016-04-21赵红梅徐建中江崇莲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4期

赵红梅,徐建中,江崇莲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4.026



R&D联盟网络构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赵红梅1,2,徐建中1,江崇莲2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6.04.026

摘要:文章以黑龙江省397家具有R&D联盟经历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数据采集,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R&D联盟网络构型对R&D联盟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R&D联盟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R&D联盟能力在R&D联盟网络构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影响中能够起正向中介作用。引入R&D投入和联盟经历控制变量后,研究结果显示,对联盟经历较短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R&D联盟网络构型和R&D联盟能力之间影响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R&D联盟网络;网络构型;R&D联盟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

一、引言

R&D联盟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一种新的和有效的合作组织形式,能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复杂技术提供合作平台[1],从而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在动态和知识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中,R&D联盟尤为盛行,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整体R&D联盟网络视角,融合企业能力观和竞争优势理论,分析R&D联盟网络构型对R&D联盟能力和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试图揭示R&D联盟网络构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R&D联盟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二、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的形成

(一)R&D联盟网络构型对R&D联盟能力的影响

R&D联盟网络构型是指R&D联盟网络结构维度的规模、密度以及凝聚子群等属性[2]。构型不同的R&D联盟网络中伙伴数量、伙伴之间的互动程度以及集聚程度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R&D联盟能力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联盟伙伴和管理联盟过程中[3],获取、吸收和扩散有关管理R&D联盟的知识的能力。管理R&D联盟的知识和经验往往蕴藏在汇集众多R&D联盟联结关系的网络中。因此,不同构型的R&D联盟网络对联盟能力能够产生不同影响,以下将从网络规模、密度和凝聚子群几个维度揭示R&D联盟网络构型对焦点高新技术企业联盟能力的微观影响机制。

1.R&D联盟网络规模对R&D联盟能力的影响

网络规模是指网络中所包含的节点数的总量[4]。网络规模较大的R&D联盟网络中包含大量的直接或间接伙伴联结关系,而有关潜在联盟伙伴的结盟机会、伙伴企业的联盟经验以及联盟冲突等信息资源恰恰附着在这些丰富的联结关系中。因此,嵌入较大R&D联盟网络规模中的焦点高新技术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缔结和管理联盟的大量有价值信息。

大量有价值的联盟信息,一方面能够降低焦点高新技术企业搜寻伙伴、拟定复杂联盟合同以及监控联盟关系等过程的成本[5];另一方面,能够直接促进R&D联盟网络伙伴之间信息交换的频率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焦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联盟思维,快速对网络中各种联盟信息进行成本—利益的权衡,及时制定和调整R&D联盟战略方案,高效地做出联盟决策,从而提高R&D联盟伙伴选择的效率。在维护大量联盟伙伴关系的过程中,焦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频繁参加联合商业会议或联合评估会议[6],R&D联盟经理和其他专职R&D联盟管理人员能够增进感情从而相互理解,容易吸取获取伙伴企业管理R&D联盟的成功经验,积累更多管理R&D联盟的诀窍,更为准确地定位自身的R&D联盟心态[7],从而提高应急和解决伙伴冲突的能力。由此,可以得出假设1。

H1a:R&D联盟网络规模与R&D联盟能力之间正相关;

H1b:R&D联盟能力在R&D联盟网络规模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机制中起正向中介作用。

2.R&D联盟网络密度对R&D联盟能力的影响

R&D联盟网络密度是用于衡量联盟网络中高新技术企业间结盟程度的标尺[8]。在高密度的R&D联盟网络中,高新技术间缔结的R&D联盟数量较多,大量的R&D联盟关系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间传递信息的渠道。

高密度R&D联盟网络中信息和资源的流动速度快,信息不对称程度低[9],进而容易培育信任的网络氛围。同时,高密度网络中焦点高新技术企业的联盟行为尤其如此,其任何机会主义倾向不仅会破坏现有的联盟关系,更会使其失去未来的联盟机会。因此,高密度R&D联盟网络能够促进网络成员间形成信任[10],进而赋予其网络成员更高的声望和网络地位。高密度R&D联盟网络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潜在的R&D联盟伙伴更具有吸引力,正如Pangarkar (2011)认为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11],对联盟伙伴选择而言,企业拥有的联盟关系比其技术能力更重要。焦点高新技术凭借其拥有的伙伴吸引力和大量的直接R&D联盟伙伴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联盟信息,能够节省搜寻伙伴的时间和成本。Hans(2011)曾指出收集有关潜在联盟伙伴的可靠信息是选择联盟伙伴的关键环节[12]。Michał Bojanowski(2012)的研究也证实了有关潜在联盟伙伴的可靠信息能够提高伙伴选择效率[2]。焦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密度网络的信息优势和声望优势,能够提高选择R&D联盟伙伴的效率。

高密度R&D联盟网络能够为焦点高新技术企业的R&D联盟经理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R&D联盟及边界人员通过参加共享战略讨论会、过程开发会议以及关系指导小组会议等共同探讨管理R&D联盟的做法[13]。高密度R&D联盟网络具有的信任特质也减少了伙伴之间对联盟经验和管理联盟相关做法的保护,增强了分享联盟知识的意愿,进而形成互惠性交换机制。通过互惠性交换机制,管理R&D联盟的诀窍和联盟经验等高价值的联盟知识能够得以快速分享[14]。因此,处于高密度R&D联盟网络中的焦点高新技术企业更容易提高管理R&D联盟的能力,快速识别联盟中的危险信号,及时化解R&D联盟冲突,进而积累更多R&D联盟经验。因此,可以得出假设2。

H2a:R&D联盟网络密度与R&D联盟能力之间正相关;

H2b:R&D联盟能力在R&D联盟网络密度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机制中起正向中介作用。

3.R&D联盟网络凝聚子群对R&D联盟能力的影响

具有直接R&D联盟关系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紧密的联结关系能够在R&D联盟网络中形成次级团体,这些次级团体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被统称为凝聚子群[15]。

子群重叠程度是凝聚子群分析的核心,有助于理解整体的社会网络是如何行事的[16]。R&D联盟网络子群重叠程度是指R&D联盟网络中不同子群中共同伙伴的重叠程度[17],子群重叠程度的研究对于揭示整体R&D联盟网络结构与焦点高新技术企业联盟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子群重叠程度高的R&D联盟网络中,在共同伙伴的优先举荐作用下,焦点高新技术企业容易缩小搜寻伙伴范围,提高伙伴搜寻质量,容易掌握潜在R&D联盟伙伴的研发专长和联盟声誉等,减少联盟订立过程中为防止机会主义风险而进行考察环节,从而能够节省伙伴选择成本和提高伙伴选择效率。通过共同伙伴的桥接,子群重叠程度的提高也能促进R&D联盟网络中信息流动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共同伙伴的桥接能够缩短网络中高新技术企业间信息传递的距离,减少中间环节对信息的扰动,使信息交换更有价值。因此,焦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众多共同联盟伙伴,容易获取网络中指南、数据库和联系人列表等编纂性联盟工具知识[18],以及轮换、培训和评估联盟经理及联盟边界人员的联盟过程知识。基于共同伙伴的举荐和桥接作用,一方面,高子群重叠度的R&D联盟网络中,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容易快速熟悉、理解和建立信任关系,定期举行联盟论坛以探讨管理联盟的操作惯例和最佳做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间的认知距离也得以缩短,焦点高新技术企业容易内化外部获取的联盟知识,积累联盟经验,深化共同理解,快速寻找替代问题的解决方案。由此,可以得出假设3。

H3a:R&D联盟网络凝聚子群与R&D联盟能力之间正相关;

H3b:R&D联盟能力在R&D联盟网络凝聚子群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机制中起正向中介作用。

(二)R&D联盟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R&D联盟的形成和蓬勃发展逐渐改变了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基础,R&D联盟网络中的资源突破了传统资源观的“所有权假设”的边界限制。在R&D联盟网络环境下,联盟伙伴关系处在动态更迭中,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和管理R&D联盟的能力,能够拓展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视野,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丰富的创新源。

具有较高R&D联盟能力的焦点高新技术企业,掌握着鉴定、甄别和筛选联盟伙伴的诀窍,能够降低试错成本和把握联盟时机。焦点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能力的高低不仅与其选择伙伴的能力有关,也与其管理伙伴的能力相关。当焦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R&D联盟能力较强时,企业通常会设立开展相关的联盟活动职能部门。这些专门的联盟部门,如专门的R&D联盟的副总裁、联盟经理以及联盟团队等[19],根据伙伴之间的研发合作进展情况动态地调整R&D联盟目标,以提高焦点高新技术企业的R&D联盟活动的收益。另外,专门的联盟部门通常具备完备的培训和评价机制[20],这些联盟机制能够使焦点高新技术企业积累丰富的联盟经验。Rothaermel认为联盟经验越丰富的企业越能够管理较多的联盟[21],越容易将管理R&D联盟的最佳做法向企业内部扩散,并且能取得较好的新产品研发效果。Sluyts et al.(2011)的研究也认为企业的联盟能力与其绩效呈正相关[22]。出色的管理R&D联盟的能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由此,可以得出假设4:

H4:高新技术企业的R&D联盟能力与其竞争优势之间正相关。

综合以上研究假设,构建了R&D联盟网络构型、R&D联盟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获取和样本描述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对象主体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园区具有R&D联盟经历的高新技术企业。问卷发放采用集中发放和邮寄发放。集中发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利用高校MBA学员课间休息集中发放,在黑龙江省科技厅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的支持下,项目组成员到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创新联盟以及铝镁合金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R&D联盟的会议现场发放。通过集中发放方式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问卷有效率为52%。邮寄发放主要通过搜索2007-2014年黑龙江省成立的R&D联盟的高新技术企业,然后将问卷邮寄给企业中负责联盟业务的经理或联盟业务主管。邮寄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问卷有效率为42.5%。

进一步对样本的R&D投入比例、联盟年限等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近三年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低于6%的企业有156家,比例高于6%的企业有241家,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9.3%和60.7%。联盟经历3年以下的企业数为208,联盟经历3年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为189,分别占样本总量的47.6%和52.4%。

(二)变量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量表是以国内外相关成熟量表为基础,结合项目组调研访谈结果和相关专家给出的咨询意见制定而成。采用Likert 5点量表法,分别对R&D联盟网络构型、R&D联盟能力和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变量进行了测度,具体测度见表1。

表1 变量测度、信度和因子分析结果

续表1 

采用PASW Statistics18.0对变量进行信度检验。本研究是根据被试对变量测量指标的态度倾向打分进行数据采集,适合依据Cornbach’a系数判断变量的可靠性。R&D联盟网络构型等变量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列。由表1可知,所有变量的Cornbach’a系数均大于0.7的合格水平,说明R&D联盟网络构型、R&D联盟能力和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各变量的量表均为可靠度较高的量表。

效度检验分为内容效度检验和建构效度检验。本研究的量表的内容效度较高,无需进一步检验,其原因在于本研究所有量表均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成熟量表和有关专家的咨询意见,并经过预测试后修订而成。但鉴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AMOS8.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变量进行建构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所列,可见各变量的适配度取值均高于理想水平,说明R&D联盟网络构型、R&D联盟能力和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量表均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三)研究结果

构建R&D网络构型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作用模型和R&D联盟能力的中介作用模型。

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将R&D联盟网络构型分为网络规模(NS)、网络密度(ND)和凝聚子群(CS);将R&D联盟能力(AC)分为选择联盟伙伴能力(SAPC)、管理联盟能力(MAC)以及积累联盟经验能力(AAEC);将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HTCA)分为新产品开发优势(NPDSA)和新产品销售优势(NPSA)。将R&D投入比例和联盟经历作为控制变量引入中间变量模型。按R&D投入比例将样本企业分为6.0%以下和6.0%以上两类;按联盟经历将样本企业分为3年以下和3年以上两类。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R&D网络构型通过R&D联盟能力中介作用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关假设,运用Amos18.0计算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具体结果见表3所列。

表3 不同模型的路径系数和关系验证

根据拟合结果表3,可知模型1是拟合度良好的直接影响模型,可以据此进行假设检验。根据拟合结果,得出R&D联盟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76(P=0.000),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R&D联盟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呈正向显著影响,假设H4获得支持。同理,可依据拟合度良好的中介变量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得出R&D联盟网络规模对R&D联盟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44(P= 0.000),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R&D联盟网络规模对R&D联盟能力呈正向显著影响,假设H1a获得支持;R&D联盟网络密度对R&D联盟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41(P=0.000),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R&D联盟网络密度对R&D联盟能力呈正向显著影响,假设H2a获得支持;R&D联盟网络凝聚子群对R&D联盟能力的影响系数为0.18(P=0.000),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R&D联盟网络凝聚子群对R&D联盟能力呈正向显著影响,假设H3a获得支持;R&D联盟能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系数为0.26(P=0.000),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通过R&D联盟能力的中介作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和凝聚子群均能对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假设H1b、H2b和H3b均成立。在控制变量模型3和4中,除了在联盟经历小于3年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各项假设未获得支持,其余各项假设均成立,说明R&D投入作为控制变量对R&D联盟网络构型、R&D联盟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调节作用不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随着高技术产业中的R&D联盟网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的R&D联盟能力对其获取竞争优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何种构型的R&D联盟网络能促进其R&D联盟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成为困扰高新技术企业的难题。本文以R&D联盟能力为中介变量,对R&D联盟网络构型中网络规模、密度以及凝聚子群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R&D联盟网络规模、密度和凝聚子群均对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能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R&D联盟网络的规模越大、网络密度越高和凝聚子群程度越强,越有助于提升焦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地位和声望效应。大规模、高密度和高凝聚度构型的R&D联盟网络有利于焦点高新技术企业节省搜寻潜在R&D联盟伙伴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伙伴选择效率;同时也能为焦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以便于R&D联盟经理和R&D边界人员学习其他企业管理R&D联盟的成功做法,提高管理R&D联盟伙伴的能力,积累更多有价值的联盟经验,进而提升R&D联盟能力。

(2)R&D联盟网络构型中的网络规模、密度和凝聚子群均能通过促进焦点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其竞争优势提升的促进。大规模、高密度和高凝聚度构型的R&D联盟网络能拓展焦点技术企高新业伙伴搜寻范围,提供高密度网络联结通道,促进焦点高新技术企业选择联盟伙伴和管理R&D联盟伙伴等联盟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联盟时机,节省联盟成本;也能使其根据从网络中获取的大量有价值联盟经验及时终止R&D联盟伙伴关系,降低沉没成本;进而促进焦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

(3)引入控制变量后,研究结果显示,R&D投入的比例对R&D联盟网络构型、R&D联盟能力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假设关系无显著性影响。当高新技术企业联盟经历小于3年时,R&D联盟网络构型无法通过R&D联盟能力的中介作用对其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影响;当联盟经历大于等于3年时,中介影响则呈显著。对于联盟年限较短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R&D联盟部门,也缺少专职的R&D联盟经理及工作人员,很难积累更多有价值的联盟经验,选择和管理联盟伙伴能力不足,因此即使在嵌入大规模、高密度和高凝聚度构型的R&D联盟网络中,短联盟期内也难以促进R&D联盟能力的快速提升,进而无法提升竞争优势。

由于本研究样本数据大部分来源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与之联盟关系的少数其他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很可能具有区域特性,后续研究可以突破区域限制进行普适性实证研究;采用Likert 5级量表法收集的数据是横截面数据,后续研究将收集纵向数据进行单案例纵向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武建龙,王宏起,李力.模块化动态背景下我国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机会、困境与突破——基于我国手机产业技术创新演变史的考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6):45-57.

[2]Michał Bojanowski,Rense Corten,Bastian Westbrock.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global network of inter-firm R&D partnerships 1989-2002[J].Journal of Technol Transf,2012,37:967-987.

[3]Khalid S,Larimo J.Affects of alliance entrepreneurship on common vision,alliance capability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21:891-905.

[4]Cristóbal Casanueva,Ángeles Gallego,María Sancho.Net⁃work resources and social capital in airline alliance portfoli⁃os[J].Tourism Management,2013,36(5):441-453.

[5]Spralls S,Hunt S,Wilcox J.Extranet use and building rela⁃tionship capital in interfirm distribution networks:the role of extranet capabi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2011,87(8):59-74.

[6]Mani S,Luo X.Product alliances,alliance networks,and shareholder value:Evidence from th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Intern.J.of Research in Marketing[EB/OL].(2014-06-06)[2015-12-10].http://dx.doi.org/10.1016/j.ijresmar.

[7]Schilke O,Goerzen A.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6):1192-1219.

[8]Tortoriello M,Krackhardt D.Activating cross-boundary knowledge:The role of Simmelian ties in the generation of innov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153(1):167-181.

[9]Gerrit Rooksa,Chris Snijdersa,Geert Duystersb.Ties that tear apart:The social embeddedness of strategic alliance terminatio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13,50(9):359-366.

[10]王珊珊,许艳真,李力.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过程、网络属性及演化规律[J].科学学研究,2014,32(8):1181-1188.

[11]Pangarkar N.Determinants of alliance duration in uncer⁃tain environments:The case of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J].Long Range Planning,2003,36(8):269-284.

[12]Hans T W Frankort,John Hagedoorn,Wilko Letterie.R&D partnership portfolios and the inflow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J].R&D partnership portfolios and the inflow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2011(7):1-31.

[13]Cees van Beers,Fardad Zand.R&D Cooperation,Partner Diversity,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4,31(2):292-312.

[14]Wassmer U.Alliance portfolio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1):141-171.

[15]Victor Gilsing,Wim Vanhaverbeke,Michiel Pieters.Mind the gap Balancing alliance network and technology portfoli⁃os during periods of technological uncertaint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4,81(6):351-362.

[16]Melissa A Schilling,Corey C Phelps.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 (7):1113-1126.

[17]王宏起,赵敏,王雪原,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成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7-62.

[18]Schreiner M,Kale P,Corsten D.What really is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how does it impact alliance outcomes and succ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8):1395-1419.

[19]Schilke O,Goerzen A.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5):1192-1219.

[20]Rocha Gonçalves F,Conceição Gonçalves V.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11,31(8):1961-1978.

[21]Rothaermel F,Hess A.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in⁃novation driven by individual,firm,and network-level ef⁃fect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9):898-921.

[22]Sluyts K,Matthyssens P,Martens R,et al.Building capabil⁃ities to manage strategic allianc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1,40(3):875-886.

[责任编辑:欧世平]

Impact of R&D Alliance Network Configuration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ZHAO Hong-mei1,2,XU Jian-zhong1,JIANG Chong-li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2,China)

Abstract:The paper,by collecting the data from 397 high-tech enterprises with the R&D alliance experienc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relevant hypothes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D alliance network configu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D alliance capability,the R&D alliance capabilit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and the R&D alliance capability plays a positive mediating role in the impact of the R&D alliance network configuration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After introducing control variables of the R&D inputs and the alliance experience,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R&D alliance network configu⁃ration has no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D alliance capability for high-tech enterprises with short alliance experience.

Keywords:R&D alliance network;network configuration;R&D alliance capabil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作者简介:赵红梅(1979-),女,内蒙古兴安盟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高新技术发展与战略管理;徐建中(195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江崇莲(1972-),女,黑龙江鸡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630309);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13M541349);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

收稿日期:2015-12-22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6)04-016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