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主要特征与问题分析

2016-04-21杨祯妮程广燕赵晓慧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年3期

周 琳,杨祯妮,程广燕,赵晓慧,高 琪,熊 靓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主要特征与问题分析

周琳,杨祯妮,程广燕,赵晓慧,高琪,熊靓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基于2013年全国2 000户家庭食物消费调研数据,从城乡、不同收入组和不同地区三个层次,深入分析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快速转型时期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现状与特征,从营养层面剖析当前居民食物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善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食物消费;消费特征;营养摄入

多维度分析当前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对准确预判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及营养摄入发展趋势、科学引导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2013年开展的全国2 000户城乡家庭的食物消费调研数据,从城乡、不同收入组和不同地区三个层次,对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现状与特征展开分析,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总结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摄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生产结构调整、营养干预及消费引导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1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特征

本研究中的食物消费量是指居民实际入口的纯食物消费量,即实际摄入的食物量,与膳食指南中的食物推荐量属相同计算口径。

1.1植物性食物消费占主体,城市消费量明显高于农村

2013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每年消费食物总量分别为438.4、358.5kg,其中,城乡植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332.5、299.0kg,分别占城乡食物消费总量的75.9%、83.4%,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105.8、59.5kg,动物性食物消费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不足1/4。

1.2肉类消费占动物性食物消费比例高,猪肉是肉类消费的主体

城市居民肉类、水产品、蛋类和奶类的消费量分别为53.8、15.8、14.2、22.1kg,分别占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50.8%、14.9%、13.4%、20.9%。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的消费量分别为31.4、5.8、2.7、13.8kg,占肉类消费量的58.5%、10.8%、5.0%、25.7%。

农村居民肉类、水产品、蛋类和奶类的消费量分别为34.7、8.8、9.8、6.3kg,分别占动物性食物消费量的58.3%、14.7%、16.4%、10.6%。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的消费量分别为22.2、2.0、1.3、9.2kg,占肉类消费量的64.2%、5.6%、3.8%、26.5%。

1.3粮食、蔬菜消费占植物性食物消费比例高,大米是口粮消费的主体,杂粮消费比例偏低

城市居民口粮、豆类、水果、蔬菜的消费量分别为124.6、4.6、68.6、128.9kg,分别占植物性食物消费量的38.2%、1.4%、21.0%、39.5%。大米、小麦、杂粮的消费量分别为64.4、47.4、12.8kg,其中大米占口粮消费量的51.7%、杂粮仅占口粮消费量的10.3%。

农村居民口粮、豆类、水果、蔬菜的消费量分别为134.6、6.5、53.3、103.0kg,分别占植物性食物消费量的45.3%、2.2%、17.9%、34.6%。大米、小麦、杂粮的消费量分别为82.0、40.1、12.6kg,其中大米占口粮消费量的60.9%、杂粮仅占口粮消费量的9.4%。

1.4城市居民能量摄入高于农村,宏量营养素摄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且供能比高

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每日能量摄入分别为2 526.9、2 323.5kcal,城市比农村多摄入能量约203.5kcal,约为一碗含量为g的米饭所含能量。城市居民每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分别为75.4、51.6、339.9g,其供能比分别是11.9%、18.4%、53.8%。农村居民每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分别为63.7、79.3、346.5g,其供能比分别是11.0%、30.7%、59.7%。

1.5植物性蛋白摄入高于动物性蛋白摄入,城市动物性蛋白比例高于农村动物性蛋白摄入

我国城乡居民每日植物性蛋白摄入量分别为40.8、41.7g,分别占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的54.1%、65.4%;城乡居民每日动物性蛋白摄入量分别为36.3、22.0g,城市每日动物性蛋白约为农村的2倍。

2我国不同收入组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特征

参照国家统计局对城乡居民收入划分的比例标准,将样本中的城镇家庭按样本比例分成低、中、高三个收入组,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13 724元为低收入组家庭、高于32 758元为高收入家庭、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收入家庭。同理,农村家庭中人均年收入低于4 878元为低收入组家庭、高于13 171元为高收入组家庭、介于两者之间为中等收入家庭。

2.1食物消费总量、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动物性食物占比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增加

居民每年食物消费总量分别是400.7、425.0、468.6kg,其中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为84.0、108.1、124.0kg,分别占食物消费总量的21.0%、25.4%、26.5%。农村低、中、高三个收入组居民食物消费总量分别是310.5、327.3、376.2kg,其中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占食物消费总量的14.0%、15.9%、21.0%。

2.2城市中高收入组的肉类消费水平和结构相对一致,高收入组水产品和奶类消费明显高于中低收入组

城市高收入组每年肉类消费量为54.7kg,其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的消费量分别为33.6、5.9、2.6、12.6kg,分别占肉类消费的61.5%、10.7%、4.8%、23.0%。中收入组每年肉类消费量是55.1kg,消费结构与高收入组十分接近。高收入组的水产品和奶类消费量分别为19.5、34.6kg,分别高于中收入组17.6%、56.9%,高于低收入组83.8%、226.5%。

2.3农村中、低收入组动物性肉类消费水平相对接近,高收入组肉类、水产品消费明显高于中低收入组,奶类消费水平普遍偏低

农村低收入组每年肉类消费量为26.2kg,其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的消费量分别为18.8、0.9、0.8、5.7kg,分别占肉类消费的71.8%、3.2%、3.2%、21.8%。中收入组每年肉类消费量为28.7kg,消费结构与低收入组十分接近。高收入组的肉类和水产消费量分别为44.2、14.8kg,分别高于中收入组54.1%、111.2%,高于低收入组68.8%、219.5%;奶类消费量仅为8.8kg。

2.4粮食、小麦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减少,大米消费稳定,蔬菜消费随收入增加略有提高

城市高收入组每年粮食、小麦、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15.3、43.6、150.9kg,比低收入者少消费粮食15.8kg、少消费小麦11.2kg、多消费蔬菜26.4kg。农村高收入组每年粮食、小麦、蔬菜消费量分别为132.3、37.0、120.3kg,比低收入者少消费粮食7.2kg、少消费小麦4.3kg、多消费蔬菜29.6kg。城乡稻米消费量分别稳定在64.4、82.0kg左右。

2.5蛋白质、脂肪摄入及其供能比随收入增加而提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相对稳定且供能比与收入呈反向变化

城市高收入组居民每日蛋白质、脂肪摄入分别为82.9、99.8g,比低收入者多摄入蛋白质11.2g、脂肪9.8g。高收入组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比分别为13.0%和35.2%,分别比低收入者高1.2%和1.9%。农村高收入组居民每日蛋白质、脂肪摄入分别为72.7、87.6g,比低收入者多摄入蛋白质和脂肪16.8、12.1g。高收入组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比分别为11.9%和32.1%,分别比低收入者高1.9%和1.9%。城乡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各约339.9、346.5g,高收入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少于低收入组、中收入组3.9%、2.6%。

2.6植物蛋白摄入占比与收入异向变动,动物性蛋白反之

城市高、中、低收入组居民每日植物性蛋白摄入量分别占总蛋白摄入量的52.5%、53.1%、56.3%。农村高、中、低收入组居民每日植物性蛋白摄入量分别占总蛋白摄入量的58.8%、69.0%、72.0%。城乡对比来看,农村地区不同收入组居民植物性蛋白的摄入占比均高于对应收入组的城市居民,动物性蛋白呈现相反趋势。此外,城市居民水产品和奶类提供的蛋白占动物性蛋白摄入量的比例随收入增加而提高,羊肉、禽肉、蛋类反之,猪肉和羊肉的占比不具有明显差异。农村居民牛肉、水产品提供的蛋白质占动物性蛋白摄入比例随收入增加而提高,猪肉反之。

3我国不同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特征

根据膳食结构特点,将全国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东北地区、北方牧区、西北干旱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中原地区、沿海发达地区、西南地区及首都地区八个地区,来讨论不同区域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特征。

(1)首都地区居民食物消费总量居高,首都地区、沿海地区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西北牧区植物性食物消费最高。首都地区人均每年食物消费总量为481.1kg,明显高于另外7个区域,其中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和植物性食物消费量分别是127.8、353.3kg。从食物消费总量上看,北京地区人均年消费量比位居第二的北方牧区和消费量最少的西北地区分别多消费44、143kg。动物性食物消费量超过100kg的有首都地区和沿海地区,人均年消费量分别是127.8、107.9kg,分别占食物总消费量的26.6%和25.9%。植物性食物消费最高的地区为北方牧区,人均每年消费365.4kg,消费占比最高的是西北地区,该区植物性消费占食物消费总量的86.9%。

(2)动物性食物地区差异明显,肉类西南地区、水产品沿海地区、蛋类和奶类首都地区消费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肉类、水产品、蛋类、奶类人均年消费最高的地区分别是西南地区58.2kg、沿海地区21.6kg、首都地区16.4kg、首都地区40.1kg,消费最低的地区分别是西北地区20.5kg、西北地区2.9kg、西北地区6.0kg、长江中上游地区9.3kg,消费最高和最低地区分别相差37.8、18.7、8.2、30.8kg。肉类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肉消费量最高的区域分别为西南地区36.9kg、东北地区5.9kg、北方牧区12.4kg、西南地区17.3kg。

(3)植物性食物消费差异较小,粮食东北地区、豆类首都地区、水果北方牧区、蔬菜首都地区消费居高。粮食、豆类、水果、蔬菜消费最高的地区分别为东北地区141.1kg、首都地区29.4kg、北方牧区92.8kg、首都地区142.2kg,消费最低的地区分别是中原地区121.6kg、北方牧区0.6kg、西北地区43.5kg、西南地区85.5kg。粮食中,大米、小麦、杂粮消费最高的地区分别是西南地区106.9kg、中原地区79.3kg、东北地区21.3kg,分别占对应地区口粮消费总量的78.0%、65.2%、15.1%。

(4)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呈现两个水平。从能量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水平看,7个地区可划分为2个组:第一组由北方牧区、西北和中原3个地区组成;第二组由东北、长江中上游、沿海发达地区、西南地区、首都地区5个地区组成。第一组每日能量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水平均低于第二组,其中能量摄入介于2 000~2 100kcal、蛋白质摄入介于50~65g、脂肪介于65~80g、碳水化合物介于315~325g。第二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分别介于2 300~2 600kcal、60~100g、85~100g、330~370g。从供能比的角度看,第一组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整体上要高于第二组,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比则相反。

传动比条件要求行星轮系按照给定的传动比进行运转。定义各齿轮相应齿数为z1、z2,、z3,由太阳轮1与行星架H的传动比i1H=1-,得:

(5)植物性蛋白摄入的地区差异小,主要来源为粮食,豆类蛋白占比偏低。植物性蛋白摄入量最高为首都地区60.1g,最低长江中上游地区35.2g,相差24.9g,其他各地区的蛋白质摄入介于35~45g之间。植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为口粮,从植物蛋白来源结构上看,除首都地区外,各地区口粮提供的植物性蛋白约占80%的植物蛋白总量,豆类、水果、蔬菜所提供的植物性蛋白比例较小。首都地区豆类所提供的植物性蛋白比例占植物性蛋白的37.2%,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豆类蛋白占比除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略高于10%以外,其余地区均不足10%。

(6)动物性蛋白摄入的地区差异大,动物性蛋白来源广,牧区以羊肉为主要来源,其他地区以猪肉为主要来源。动物性蛋白摄入最高为首都地区39.1g,其次为沿海发达地区39.0g,最低西北地区13.1g,次低中原地区15.8g,其他4个地区摄入量介于25~35g之间。除北方牧区外,其他各地区目前动物性食物中提供蛋白比例最高的食物是猪肉,占比均高于30%。北方牧区动物性蛋白占比最高食物为羊肉,占25.8%,高于猪肉3.5个百分点。牛肉、禽肉、水产品、蛋类、奶类所提供的蛋白占比最高分别为东北地区10.9%、西南地区25.8%、沿海地区24.1%、中原地区30.6%、西北地区8.7%。

4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修正可知,全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平均能量摄入水平分别为2 200、2 000、2 400kcal[1]。分别对应的各类食物推荐量也略有不同,全国居民每年推荐摄入谷类、豆类、肉类、水产品、蛋类、乳类、水果和蔬菜分别为109.5、14.6、27.4、18.3、109.5、109.5、146.0kg,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每年推荐摄入量分别为109.5、14.6、18.3、27.4、9.1、109.5、109.5、127.8kg,农村居民每年人均推荐摄入量分别为127.8、14.6、27.4、27.4、18.3、109.5、146.0、164.3kg(附表)。

附表 全国及城乡居民食物推荐摄入量及膳食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以此推荐量相对照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口粮过度精细化,粗粮摄入偏低

当前我国居民杂粮消费量非常低,城乡居民人均每年消费杂粮不足13kg,远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18~37kg的推荐摄入量。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米白面,粗粮中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要高很多,而这些营养素往往会随着粮食精细化的加工而流失,这些营养素和膳食成分正是人体容易缺乏的重要营养成分[1]。

4.2动物产品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村动物产品消费量明显偏低

从结构上看,我国动物性食物消费结构与推荐的动物产品消费结构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肉类占比偏高,奶类、蛋类、水产品消费不足,这既表明长期以来肉类是增加我国居民动物产品消费量的重要渠道,也说明未来我国动物产品消费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均已达到推荐量,农村居民水产品、蛋类、乳类消费分别低于推荐量的68.0%、46.4%和94.3%;城镇居民水产品和乳类消费分别低于推荐量的42.3%和79.8%,而蛋类消费则高于推荐量的约1/2。全国平均来看,我国人均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依然低于推荐摄入量,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其人均每年动物性产品的消费量低于推荐量123.1kg,不足推荐量的35%。

4.3豆类摄入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豆类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差值很大,全国、城市、农村豆类摄入仅占推荐摄入量的37.6%、31.4%、44.4%。尽管城乡地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豆类摄入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城市高收入组群体的豆类消费仍低于推荐摄入的26.4%、农村低收入群体豆类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70.3%,远远摄入不足。即使在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东北地区,居民年均豆类消费量仍低于推荐摄入量56.8%。

4.4城市居民能量摄入过量,农村居民脂肪供能比偏高

与推荐摄入量相比,城市人均每日能量摄入超过推荐摄入量约400kcal,超过推荐摄入量的20%。农村居民日能量摄入略低于推荐摄入量约70kcal。农村居民脂肪供能比大31%,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适宜脂肪供能比例的上限。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始农村居民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呈现陡增趋势,高血压、心脏病、和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增幅超过城市居民,2013年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2]。

5政策建议

5.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方面

针对当前突出的营养问题,在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惯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大对消费水平明显不足的农产品相关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先扶持和发展消费严重不足的豆类和奶类产业;重点鼓励消费稍显不足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行业;调整粮食和肉类的生产结构,鼓励杂粮、饲料粮、牛羊肉及禽肉的发展。

5.2居民食物与营养干预政策方面

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同时面临营养不足和过剩的双重挑战[3]。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的疾病负担70%,同时尚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4]。针对营养过剩问题,可采用提高高脂、高油、高盐等食物的税收与价格,严格监控各类饭店的油、盐用量等问题,积极采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干预;针对营养不足问题,可通过相应的营养补贴政策提高该类人群的营养水平。

5.3宣传与引导政策方面

我国大部分群人属于食物营养改进人群,其特征是已经稳定解决温饱,实现了小康,但由于膳食营养知识水平低,长期营养结构不合理导致出现各种营养亚健康状态。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普遍重视对居民食物消费引导和营养援助工作[5],我国亟需构建以基层宣传与引导为主体的多层次的膳食营养知识普及体系[6];依托现代化网络科技与多媒体平台,创建官方的膳食营养知识宣传平台;制定营养师教育与培养政策,积极培养具有实践指导能力合格的营养师,规范营养师教育与培训体系,为膳食营养知识的普及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3]万宝瑞.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战略转变[N].农民日报,2014-02-2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R].http://www.moh.gov.cn/zhuzhan/wsbmgz/201304/b8de7b7415ca4996b3567e5a09e43300.shtml,2012-05-218.

[5]王小虎,程广燕,等.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趋势及科技创新需求[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7(4):1-7.

[6]郭燕枝,等.新型势下我国居民对食物营养认知的困境和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10):8-11.

(责任编辑李婷婷)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of Food Consumption of Chinese Residents

ZHOU Lin,YANG Zhen-ni,CHENG Guang-yan,ZHAO Xiao-hui,GAO Qi,XIONG Jin

(InstituteofFoodandNutritionDevelopment,MinistryofAgriculture,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food consumption and nutritional status during the rapidly transitional period of food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using the national 2 000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survey database in 2013,analyzed the current dietary nutrition issues from three levels including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nd different regions,and gav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dietary nutrition status.

Keywords:food consumption;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nutrient intake

通讯作者:程广燕(1977—),女,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作者简介:周琳(1983—),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食物与营养政策。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ASTIP-IFND-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