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规划解读:新常态下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分析

2016-04-21马有祥农业部畜牧业司北京100081

中国猪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畜产品十三五粪污

马有祥(农业部畜牧业司,北京 100081)



“十三五”规划解读:新常态下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分析

马有祥
(农业部畜牧业司,北京100081)

1 2015年我国畜牧业生产的特点

1.1在平稳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

平稳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畜产品数量和种类供应充足有保障,畜产品价格波动大体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大部分商品处在盈利范围内。二是质量安全平稳,各方抽检我国饲料、畜产品等的合格率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包括奶制品抽检等合格率在95%以上。三是我国的草原生态正在逐步好转,草原植被的盖度、产草量都在增加。

调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个是畜产品结构的调整,2015年我国生猪的产量下降,预计下降20多万吨,肉类产量整体也下降。猪肉产量的下降,禽肉和牛羊肉等其他肉类产量增加,使畜产品的结构向多样化方向调整。二是产业布局的调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等环保政策的陆续出台,不少地区划分了限养区和禁养区,有的地方还强行关闭了一些猪场,有些地区的猪场向适养区转移,这些因素对生猪的规模养殖造成了一定影响。农业部于2015年年底发布的《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也会导致我国南方水网地区畜牧业发生重大调整。三是养殖规模的调整,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的逐年提高,一些养殖散户甚至中小规模养殖户在逐渐退出。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猪养殖户减少500万以上,而且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养猪户第一次下降到4 000万以下。奶牛的养殖小户也在加速退出,养殖规模的调整使得我国的畜牧业向着更加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畜牧业产业素质提高,随着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生猪、肉鸡过剩的产能在逐步调整,我国畜产品供给总体过剩,消费者从关注产品数量转向关注畜产品质量,进而使得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二是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力进一步优化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出栏体重、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头数都有所增加,2015年生猪的出栏活重达到了118 kg,比2014年增加了0.5 kg,按照全国出栏7亿头猪计算,肉的产量约增加35万吨,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猪的出栏体重还是偏低。平均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接近15头(14.96头)比2014年提高了0.92头,增加近1头,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中母猪的生产效率在提高。育肥猪的平均整群死亡率1.23%,也是历史最低。肉牛的出栏活重也在增加。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肉品的多元化。

1.2增产的效益下降,减产的效益提升

各类畜产品中,猪肉产量减少了,但是从2015年4月份开始养猪是盈利的,2015年一头猪能赚约113元,与2014年的亏损累加在一起看,养猪户保本了。而其他畜产品增产,但是效益下跌了,如奶牛的产奶量增加,但是价格跌幅较大,2014年奶价6 000元/吨,2015年只有3 000元/吨。肉鸡平均价格为2.8 元/kg,比2014年减少0.6元/kg。

1.3面对畜产品价格,各方反应趋于理性

2015年我国的政府、资本、消费者、媒体等对畜产品价格的波动反应趋于理性。首先是政府趋于理性,对于产品价格的涨跌没有过分干预,例如2015年年中猪价上涨,政府也一再说是价格长期亏损后的理性回归,没有过多的出台政策措施干预生产和价格。其次是资本趋于理性。原来的畜牧行业在行情好时会有大量资本投入,一旦畜产品价格下降亏本,马上有资本撤出,而2015年资本的大进大出减少。再次是消费者对畜产品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增强,不再反应强烈,而是趋于理性。最后是媒体对畜产品价格的波动趋于理性,以往媒体对于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涨跌非常敏感,一般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媒体首先会大肆报道,例如“蒜你狠”、“豆你玩”等。2015年媒体减少了对于价格的炒作,对价格的实时报道也日渐趋于理性。综合以上四点可以看出我们整个社会对畜产品的消费都理性了,不再人为地干预市场,而是让市场本身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农产品或者畜产品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在增强。

2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2.1肯定与问题共存

我国畜牧业发展到今天,有四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形成了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改革开放初期,专业人士预测1997年左右我国畜牧业产能会高于全国的总需求,以后随着需求的增长,畜牧业生产将保持增长。近20年的发展后,现在我国畜牧业出现了一些产能过剩问题,比如说肉鸡、蛋鸡的产能是过剩的。二是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的改革应该是走在了前列,市场放开较早,机制上是市场在起作用,因此发展机制比较灵活多变,比较适应当前畜牧业的发展形势,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比较激烈。三是生产方式越来越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国际化等的出现,都体现了生产方式在竞争中的不断调整。四是有了稳定可控的质量安全系统;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管理在逐步强化,全社会的认识和行业内的认识都在加深。这些年发展形成的四个方面,使畜牧业能够基本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但是,我国的畜牧业仍存在两个严峻问题:一是生产方式相对粗放,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二是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2.2我国畜牧业发展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目标(关键词)

第一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产量”,要求畜产品产量要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所以其关键词就是“增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肉类产量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需求的旺盛。

第二个阶段,即2001—2015年的十几年间,我国对畜产品的要求是产量与质量并重。2000年以后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21世纪初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全国有影响的都能数出来,如2003年的大头娃娃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的皮革水解蛋白事件、2011年的河南“瘦肉精”事件等都在影响着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这说明畜产品在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以后,消费者的视点发生转移,从关注数量转化为关注产品质量。因此在此阶段政府出台的条例政策也倾向于质量安全,如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8年颁布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2015年经重新修订后颁布,1999年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也经过了两次修订等。

第三个阶段,“十三五”开始,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目标集中在 “现代化”和“可持续”两个关键词上。畜牧业现代化就是指在“十三五”期间要明确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进展,而畜牧业现代化要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要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因此畜牧业的任务还很艰巨,同时还要结合环保和资源的利用,解决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3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趋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到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农业部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三五”农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畜牧业也要围绕“畜牧业现代化”这个目标。而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趋势。

一是减少传统农民。现代的畜牧业发展,与传统的农民小户经营渐行渐远,现在畜牧业的发展与农民没有太大关系了,资本大量进入畜牧行业,大型养殖场、规模场多了,小场和散户少了,表面上看对农民有一种“挤出效应”,其实不然,“十三五”期间国家要实现全民小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农民增收。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大趋势,畜牧业不可能再被当作副业发展,而是以一个主业、一个产业、一个人的事业在发展,所以减少传统农民的角色是必然趋势。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就是要把农民从原来的种地、养殖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进城或从事其他产业,其本身就是农民增收的一种方式。如果不解放农民,农村和城市都不会快速发展。规模化的养殖企业雇佣的工人也还是原来的农民,还有一些企业通过产业化的形式与农民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因此说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中,不会落下农民,而且还要对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与种植业越来越远,这是规模化养殖以后出现的问题。传统的畜牧业是一家一户小范围发展,种养结合紧密。规模化养殖出现以后,养殖业与种植业出现了时空错位的新问题,规模养殖场常年产生大量粪污,而种植业对肥料的需要一年也就两次底肥和一次追肥。另外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业主也不同,田是农户的,规模场是企业老板的,互相之间不像农民内部的种养结合,这些方面对畜牧业的影响也一直是政府所关注的。要发展畜牧业,减少粪污污染环境的方法还是要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道路,“十三五”期间要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和经济联系让农牧重新结合。

3 “十三五”期间的畜牧业发展需关注的四个问题

3.1国内畜产品需求增长放缓

“十三五”期间,我国畜产品需求增长将放缓,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中速增长的新常态,据专业人士测算,GDP减速2个百分点,猪肉消费的增速就要减缓1.12个百分点,按照2014年国内猪肉消费总量5 716.9万吨计算,猪肉消费一年将减少约64万吨。二是人口的老龄化。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对动物食品的需求降低,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占10%左右,老龄人对热量和蛋白的摄取在逐步减少,2015年已经下降了15%左右,这对畜产品产品消费产生直接影响。三是新增人口对消费的刺激不足。2016年我国将放开二孩政策,据测算,2016年将新出生300万婴儿,其对奶的消费约是60万吨。但很多人对中国奶粉的质量安全仍不放心,因此整体来看,消费上仍不乐观。四是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未来我国的肉类消费可能会向其他国家的1/3牛羊肉、1/3猪肉、1/3禽肉的结构方向调整,人们在消费畜产品时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多样化。

3.2环境约束的问题

目前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人提出环境问题将关系到畜牧业发展的未来,而国家也已经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马上又要出台“土十条”,这些都是我国政府面对环境污染提出的政策保护。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而畜牧业现在对环境的影响还较大,据行业统计,2014年规模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1 049万吨和58万吨,占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45%和25%,占农业源排污总量的95%和76%。由此可看出,发展畜牧业必须要关注环境问题。

3.3国际竞争问题

目前我国有14个自贸区协定,涵盖了22个国家,2015年我国与韩国、澳大利亚签订的自贸协定,在近期还有两次降税措施,这些都是国际方面对我国畜牧业的竞争。竞争主要包括了畜产品价格和质量两个方面。作为竞争的参与者,我国畜牧业人士必须正确认识竞争,在不断降低畜牧行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来应对这些竞争。正确认识竞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由贸易是国际形势的大势所趋。当前各个国家领导人,各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大旗都在顺应时代发展,这是资源配置最大化的要求。面对于此,我们必须做好内功,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2015年我国畜牧业对自由贸易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让国外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自由竞争,提升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二是我国畜产品的竞争力还存在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畜牧业散养户较多,对我国现阶段的影响主要是价格优势逐渐消失。比如奶的问题,我国的奶牛集中化饲养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半牧半养饲养无法竞争,此外我国猪肉、牛肉的竞争力也在降低。专家研究如果我国的市场全面放开,以奶制品为例,仅新西兰一个国家就可以供应30万吨,而且成本比国内奶的价格要低。这些都会导致我国内部的竞争压力增大,因此我国市场全面放开以后将面临的国际化竞争会越来越直接、越来越严峻。

3.4生产效率的问题

生产效率问题:我国生猪生产,一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近几年一直在稳步提高,但全国能繁母猪提供的商品猪头数仍不足15头,而欧美等国家,一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头数为二十几头甚至三十头。全国畜牧总站去德国考察,发现很多猪场一头母猪可提供30头商品猪。能繁母猪提供商品猪头数的增加意味着母猪养殖数量的减少,我国如果一头母猪能提供30头商品猪,那么按照现在我国的4亿头母猪计算,可以减少一半的养殖量,母猪饲养的减少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投入和饲料。

关于畜禽良种方面,国内畜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核心种群依赖进口。生猪的核心种群是“杜长大”,按照我国10万头的核心种群,每年需进口种猪约1万头。白羽肉鸡100%需要进口,蛋鸡方面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育成一部分。二是我国畜禽的饲料转化率比国外低很多,这是由我国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畜禽生产力没有跟上造成的。这些不仅是与畜种、科技有关系,也与养殖企业的饲养水平、管理水平以及饲料品质等有直接关系。饲料转化率低是我国整个畜牧业的一种表现,也导致了我国畜牧业的竞争力低下。

4 “十三五”期间的十项工作重点

4.1积极推动“粮改饲”

近几年,我国口粮消费增长并不明显。2015年我国的种植业出现了新的问题,玉米的收购价格大幅下降,农民种玉米基本不挣钱,这就联想到畜牧业对玉米的需求。“粮改饲”这一举措就是将种粮食作物改为种饲料作物,种植的玉米可以在收割前的灌浆期直接青贮,这样做可以使农民和养殖户都得利。2015年农业部在10个省30个县搞了“粮改饲”试点工作,政府鼓励每个县的企业收储约300万亩玉米直接青贮,满足该县的畜牧业饲料储备。2016年将新增150万亩,“粮改饲”的目的主要是推动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牧结合,并推动农业结构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业三结构,目前只有饲料作物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所以现在要扶持饲料作物种植,“十三五”期间要发展500个县的饲料作物种植地。国家要调整5 500万亩土地种植业,畜牧业可以承担2 500万亩饲料作物种植。此外还要大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这个计划自实施以来效果很好,2014年我国进口苜蓿草为100多万吨,畜牧业的发展很重视牧草的种植问题,但是一直也没有很好地解决。目前国家利用自有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现在国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是奶牛吃草和婴幼儿吃奶的问题。对于畜牧业来说,我们解决了全国人民吃肉、吃蛋的问题,但是牛奶的问题仍需解决,奶粉中洋奶粉的量还很多。当前我国从牧草方面入手,搞了3个试点,准备在“十三五”期间做大牧草种植规模,争取我国自产的草大体能满足我国养殖业的需要,但是苜蓿草的进口还会长期存在。

4.2粪污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畜禽粪污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的重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我国粪污产量共计38亿吨。畜禽粪污如此大的量,现在要探索的是将粪污做成一个产业,畜禽粪污如果放对地方,利用好了就是资源。“十三五”期间需要重点支持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将粪污利用率由目前的不到50%提高到70%以上,将粪污变废为宝,各地养殖企业也已经着手改建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如利用粪污进行沼气发电,一度电还会给相应的补贴。还有就是传统的农牧结合,将粪污发酵后还田。这都是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国家将更多地支持采取了公私合营处理粪污模式的企业。“十三五”期间对畜牧业粪污处理的投入会增加,尤其是对散养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南方水网地区,加大投入,加强治理。

4.3秸秆的饲料化利用

我国每年有8亿吨的秸秆,所谓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等五化利用中,饲料化用了2.2亿吨秸秆,占到整个秸秆产量的27.5%。“十三五”期间,要再支持500个县,将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提升至34%以上,占总秸秆产量的1/3以上。

4.4规模养殖

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畜牧业的引领力量,也是我国畜牧业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所以我国畜牧业要坚持走规模养殖的道路。规模养殖可以有效地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稳定生产以及畜禽粪污的处理等。畜禽养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农业副业变成现在的产业,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规模养殖的兴起,当前蛋鸡和肉鸡的规模化水平最高,分别接近70%和75%,牛羊差一些。综合来看,2014年整个畜牧业规模化率达到39.6%。“十三五”期间,针对规模养殖预计会有一个突变,争取使畜牧业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未来我国的政策支持重点也会向规模场倾斜,目前全国约有9 500家规模场,其中示范场有4 000家左右,占比约为40%,但相对国外,我国的示范场比例仍不大,“十三五”要继续发展示范场,争取使示范场比例达到60%以上。

4.5畜禽良种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一直在坚持畜禽的良种改良工作,如畜牧遗传改良计划、建立核心良种场、良种工程建设等。良种场基本保证了我国畜禽品种的需要,但是当前也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种畜禽生产依赖进口,特别是猪、奶牛、白羽肉鸡等,对国外品种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二是受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对开展良种繁育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科研与生产没有有效地结合,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也培育了自己的品种,但是在生产中的应用较少,更多停留在理论水平,商业化程度低;四是缺乏联合育种机制,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很少开展联合育种;五是基础工作不扎实,比如生产性能的测定方面,存在测定数量不够、操作不规范,选种不到位,性能评估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是“十三五”期间要加强的工作,科研工作者要加强遗传评估,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新方法,在缩短育种周期的同时让育种精准,此外,要加强联合育种,加强企业间信息和材料的交流和共享。

4.6奶业问题

从消费来看,我国对奶制品的消费空间还很大,但我国的奶制品生产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市场竞争力。造成奶制品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并非我国奶制品的质量标准,而是对标准的落实缺乏严格的执行和监管,还有就是信心的问题。2015年的奶业D20峰会以“优质安全发展,振兴中国奶业”为主题,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奶业企业的信心问题。在畜牧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奶业应该是最有条件实现现代化的,因为我国奶牛的产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先进技术也较多。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奶业方面的主要工作是:一是养好牛,支持良种补贴,支持生产性能测定,推动奶牛良种化;二是种好草,即扩大苜蓿牧草的种植规模,解决奶牛生产的饲料问题;三是抓好奶,抓好奶的质量安全。

4.7饲料问题

当前我国饲料产量世界第一。饲料工业的发展支持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养殖效率的提高,我国的饲料粮用量占粮食消费的40%以上,超过人口对粮食的消费量(37%~38%)。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饲料企业的要求也提高,近几年饲料行业的整合也在加快,饲料厂家从最早的1到2万家已经下降到2015年的6 000多家,一些小的饲料企业在整合中退出。“十三五”主要工作是把好饲料质量关,杜绝饲料的违规添加,加强创新,尤其是新型饲料的研发和利用。

4.8草原生态

“十三五”对草原生态的建设要在“十二五”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经费投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5年总投入约170亿~180亿,比往年提高20亿,草原生态圈范围纳入了张家口和承德两个地区。总之,草原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如草原管理条例、草原发展的承包经营制度、草原的科学合理利用制度、草原生态补偿制度、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及草原的监测预警制度等。政策的实施将促进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草原生态环境恢复,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农牧民收入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4.9科技方面

我国畜牧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科技,目前畜牧业科技贡献率约56%,“十三五”期间争取提高到60%。“十三五”要继续实施畜牧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加强畜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和岗位科学家在畜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4.10畜牧发展的精准化

加强畜牧行业各部门的统计工作,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工具,确保畜牧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畜牧生产数据的统计需要更精确,需要加强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我国在统计方面的条件是具备的,关键是要做到测量的精准化、科学化。

“十三五”期间,中国畜牧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并存,但是挑战要比以往都严峻,面对产能国际化的大趋势,粪污资源化利用才处于探索阶段,行业面临的洗牌将会加剧。如何练好内功,提高生产效率来保持不断盈利,培养职业畜牧人任重道远。

规模化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的主流,但是养殖场的规划设计、设施装备、环境控制、粪污资源化利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畜牧工程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从业人员如何能更好地使用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将是个巨大的难题。面对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整体状况,装备企业除了不断研发创新,提升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外,还应重视价值和服务,这将是影响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素。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畜牧业协会三届七次理事会暨2015全国畜牧行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猜你喜欢

畜产品十三五粪污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2016年12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