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分子运动实验的创新设计
2016-04-21熊建新
熊建新
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基于这种思想,设计了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现将人教版教材上气体分子热运动的演示实验引述如下: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1个空瓶子,使2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图略)。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由实验可以看到,2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
该演示实验能充分表明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存在的问题是:①课前准备二氧化氮繁琐,对一般的物理老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②实验过程中难免气体逸散,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环境。③现象不明显(后排学生观察不到)。④实验完后处理不便。因此,几乎没有物理老师做这个实验,一般是在黑板上图示讲解或者用PPT讲解或者是看视频。而演示液体扩散(分子运动)的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操作,只能给学生看看图片。在分子热运动的教学上,无法做一个演示实验是一大缺憾。为此,笔者利用物理实验室的碘粒设计了一个实验,演示效果非常好,现详述如下。
1实验器材
碘粒、大烧杯1 000 ml、圆底烧瓶500 ml、瓶盖(比烧瓶口略大)、小烧杯250 ml、大试管(30 mm×200 mm)、电工胶布或透明胶、稍硬的纸、生粉(玉米淀粉)、剪刀、铁架台、复夹2个、烧瓶夹2个、凉水、开水等。
2实验步骤及现象
2.1课前准备
(1)在大烧杯中倒入适量的开水(以圆底烧瓶放入后水不溢出为宜),在圆底烧瓶中放入10粒左右的碘粒,用瓶盖盖住瓶口,然后把圆底烧瓶放入大烧杯中。很快,烧瓶中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见图1。倒出大烧杯中的热水,取出烧瓶放在大烧杯中,等它冷却至室温。
图1实验现象(2)把稍硬的纸折成锥状,锥直径比大试管内径略大。
(3)在小烧杯中加入少许生粉(玉米淀粉),再倒入适量的凉水,摇动小烧杯,使生粉全部溶解,得到像牛奶状的液体。把纸锥浸入,然后取出沥干,见图2。
图2实验方法(4)大试管口朝下,把沥干的纸锥放入大试管中上部,锥尖向下,然后把大试管夹在烧瓶夹上,见图3。
图3实验方法2.2课堂演示
(5)把烧瓶夹在烧瓶夹上,取下瓶盖,使两瓶口相对,然后用电工胶布把接缝处包起来,过2 min就看到锥状纸尖变成蓝色,见图4。
图4实验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锥状纸尖变成蓝色的部分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见图5、图6。
图5实验现象图6实验现象整个装置放置12天后的现象见图7。
图7实验现象3实验现象分析及结论
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大试管内的锥状纸尖变成蓝色,说明纸上原有的淀粉遇到了碘蒸气(单质碘),而烧瓶中处于室温的饱和碘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饱和碘蒸气的密度估算如下,已知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 L,假设饱和碘蒸气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是500 ml,即0.5 L,其物质的量是0.5/22.4 mol≈0.0223 mol;其质量是0.022 3×254 g≈5.6 g,已知碘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6.9;其密度是5.6/0.5 g/L=11.3 g/L,远大于标准状况下空气的密度1.29 g/L),烧瓶中的碘蒸气运动到上面的大试管中,不是由于受热膨胀,也不是由于受到浮力,而是碘蒸气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4创新实验设计的优点
实验器材容易得到,课前准备容易,实验中碘蒸气不会逸散,安全环保,实验时间短,现象明显,趣味性强,还可以取下大试管和烧瓶让后面的学生观察。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还复习了碘受热易升华的性质,加深了对淀粉遇碘变蓝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