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长征胜利与民族团结的思考

2016-04-21奈曼旗委党校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长征红军

◇ 文/奈曼旗委党校 青 兰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长征有1/3或更多的时间行程是在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复杂的民族地区,例如:红军长征先后经过苗、瑶、壮、侗、水、布依、仡佬、土家、白、纳西、彝、藏、羌、裕固、回、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红一方面军长征371天,有132天在民族地区;红二方面军长征18640公里,有5660公里在民族地区;红四方面军长征19个月,有15个月在民族地区。因此,长征可以说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频繁而广泛地接触少数民族。在这一过程中,党和红军向各少数民族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群众纪律,遵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最大限度消除了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和国民党反动派造谣诽谤造成的少数民族对党和红军的误解。少数民族也对红军从最初的惧怕、躲避、物资封锁、武力袭扰,转变为无私无畏、倾其所有地支援帮助,并纷纷加入红军、跟党走,最终确保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所以,长征也可以说是一次民族团结力量的大汇聚,各民族团结在党和红军的周围,汇集起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强大合力。

那么,在长征途中,民族团结是如何体现的呢?笔者认为在长征的途中,民族团结主要是通过少数民族群众以及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对党和红军的支持和援助来体现。这些支持和帮助包括人力帮助、道义支持及物质帮助等三个方面。

一、人力帮助上,各族儿女踊跃参加红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革命武装力量,虽然在红军长征之前革命武装力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及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受到重大损失,使得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出发的时候有86000人,但是在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彰水、潇水和湘水之后,红军人数减到30000余人,革命几乎进入绝境。但是,党和红军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积极地向当地少数民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例如:“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联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众,为国家独立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等口号不仅帮助各民族群众认识到了自己所受苦难的根源,而且也唤醒了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前所未有的关注。这种民族团结思想的大宣传、大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对我们党提出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少数民族的唯一政党,红军是解放少数民族的唯一军队”的认同,使得各族儿女踊跃参加红军,跟随长征。

据统计,在长征途中,仅红一方面军和二、六军团在云贵川3省就有近20000名各族青年加入了红军队伍。在黔西北苗、彝、土家、布依、回、白、汉等民族参加红军的数量达五六千人。其中,黔西县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达2000人。毕节县达1004人。还有四川省至少有45000人参加了红军,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现属阿坝自治州区的少数民族有5000名以上。当时只有20000多人的茂县有1000多羌族参加了红军。大凉山地区越西县两三小时内就有七八百人参军,还专门成立了“倮倮连”。在藏族地区的茂汶县甘堡区,一次参加红军队伍的藏、汉族青年就达200多人。丹巴县巴底乡随红军北上的有270人。因此,在这种少数民族儿女纷纷加入红军队伍中就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和父子、夫妻、弟兄或一家人父子母女共同参军的热烈场面。例如:理番县50多岁的藏族妇女斑登卓为了给红军带路、当翻译,带着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参加了红军。因此,很多人在回忆长征的时候,总会说“广大群众尽心竭力的拥护,是红军战胜蒋介石的基本因素。”“不仅汉人这样热烈的拥护党和红军,就是回、蒙、苗、蛮、番等少数民族,也向党和红军表示欢迎,甚至加入红军”。这证明:红军不仅是汉人的军队,它同时也是中国境内其他民族的军队,它更是为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独立自由而斗争的军队。

二、在道义支持上,积极收留、救治红军伤员

党和红军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穷苦老百姓。党和红军每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会采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各民族建立民主政权和革命武装,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措施。这些措施使长期受歧视受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感的同时,消除了对汉族的怀疑,纷纷称红军为“新汉人”或“红军和少数民族是一家人!”因此,少数民族群众除了积极把自己的儿女送去参军参战外,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了冒着生命危险收留、救治红军伤员的英雄事迹。例如:贵州新寨苗族首领杨以沙在知道红二、六军团将一批战斗中负伤的47名伤员,从贵州毕节小坝送到大定八堡六寨的时候,不仅率领全寨男女老少在路旁迎接,还主动要求掩护和治疗这批红军伤病员。之后,又把苗族妇女们组织起来护理伤员,把青年组织起来,扛上火枪站岗放哨,保卫红军伤员的生命安全的同时,还派人上山采集草药,给伤员医治。锦屏县的侗族知识分子杨和钧因秘密收留、救治两个红军伤员被反动派以背叛当地政府和民族的罪名,活活砍死。镇宁县布依族头人陆瑞光,在自己家里藏了以红军干部方武先为首的12名红军伤员,精心护理。1936年的时候,陆瑞光和方武先同志组织了一支几百人的各族农民队伍和军阀反动派作斗争,并准备渡过盘江到右江找根据地的红军部队。但是,陆瑞光不幸在一次与敌人的搏斗中被捕,后被反动军阀杨森杀害在贵阳八角岩。而他被捕的当夜,上百个支持过红军的布依人、苗人和几个未及时转移的红军也被敌人统统活埋。在四川省甘孜藏区道孚县,贫苦牧民根却志玛把10位女红军藏在家里,反动派多次用皮鞭抽、枪托砸,她都没有屈服。并且把红军秘密转移到地窑里和深山老林中,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一顿不拉地给女红军送饭。虽然,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救治、私藏红军的各族群众进行残酷打击,重则头颅落地,轻则倾家荡产;但是,还是有很多少数民族人民甘愿冒杀头的风险,把收留、救治红军战士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即使人头落地、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

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也为掩护救治红军伤员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四川省甘孜州的格达活佛不仅向红军捐献大批粮食,还积极组织僧俗救治、转移、隐藏了留在康北藏区的3800名伤员。宁夏同心县伊斯兰教虎夫耶门宦教主洪寿林受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感召,掩护红军代表,宣传“红军是仁义之师”,动员教民给红军送粮送草。羌族世袭土司安登榜,更是毅然抛弃土司职位参加红军,担任了“番民游击队”大队长。因此,在红军长征时期,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帮助红军,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掩护、救治红军伤员甚至为了掩护红军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鲜活的实例都在证明:党和红军在民族地区,用自己的行动唤起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觉醒,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物质帮助上,无私无畏、倾其所有地支援红军

红军长征中,少数民族人民不仅积极参加红军,而且在物质上也无私无畏、倾其所有地支援红军。例如,1935年7、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进入川北大草地以后,没有粮食要走出500多里的沼泽地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筹集粮食和物资成了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生活在在气候恶劣、物产不丰、经济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宁愿自己少吃饭少穿衣,节省一粒粮食一寸布,来帮助红军,鼓舞红军。根据统计,在今天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川西北地区,红军先后停留了16个月。在这16个月当中,当地各族群众为红军筹集了1000多万斤粮食,20多万头牲畜以及大批盐巴等生活物资,被毛主席赞为伟大的“牦牛革命”。在湘鄂川黔根据地,各族人民送交给红军的军鞋就达50000多双。在贵州榕江城,许多群众出于对红军的爱戴,汇集了20000多块大洋,慰问红军。为了帮助红军渡江,群众还常常拿出自己的船只、竹筏、门板、木料等,为红军架桥。在黔西北,毕节、大定的所有的裁缝,把上百台缝纫机集中起来,给近两万名红军每人添置了一件新衣,另外还给每人增加了一双胶鞋和一把雨伞。宁夏豫海县回族人民为支援红军,筹60000多斤粮食,80000多块银元,1000多件二毛皮大衣。

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就是和大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彝族人民的帮助分不开的。正如电影《彝海结盟》当中讲的那样,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以结盟对饮鸡血酒,彝汉人民结成了团结御侮的兄弟。红军“借路”北上,彝族人民“牵牛送羊欢送红军于道旁”,并欢声笑语高呼“红军瓦瓦苦”(红军万岁)!在小叶丹为首的彝族同胞护送下,红军经过7天7夜,安全顺利通过了200里彝地,赢得了时间,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重蹈石达开覆辙的图谋。如果没有彝族人民的牵牛送羊和“借路”通过,则红军不可能早日提前占领安顺场渡口。红军直抵安顺场,“就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辉煌胜利,赢得了先机,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奇迹。与此同时,“彝海结盟”这一真实的革命事件是红军万里长征途中最为光彩一笔。它创造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树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伟大实践的历史丰碑。

上述三个方面的帮助与支持都在说明,红军的发展、壮大是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竭诚拥护有密切联系。红军长征胜利也与广大的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而这份支持和帮助就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正是因为有民族团结的这种强大力量,所以虽然长征最艰难的行程在民族地区,但最重大的胜利也在民族地区。长征在为我们党找到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金钥匙”的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带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这就要求民族地区的干部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等重大论断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全面正确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努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党的民族工作理论方针政策和光荣传统始终成为民族团结的精神坐标。

二、民族问题是我们党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时期,都应该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我们党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时期,都应该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长征中,党和红军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最大限度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原因在于党对民族问题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科学认识,在于党在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上的高度自觉。因此,我们应该牢记长征这段历史,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民族工作有多么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重大论断。面对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善于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就是告诉民族地区的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特殊地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民族工作,做到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

三、民族团结是夺取各项事业胜利的重要保障,必须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放在民族工作首位,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长征胜利。有了民族团结,才能凝聚起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面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繁重艰巨任务和挑战,我们要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教育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捍卫好民族团结这条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同时,各民族要培养共同体意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但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中国国内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心里素质有何差异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成员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长征的伟大胜利告诉我们,只要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就没有越不过的“雪山”、穿不过的“草地”、渡不过的“江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长征永远在路上”,同样,民族团结也永远在路上。只要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嘱托,努力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伟大新长征的胜利,谱写中华民族团结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1]周瑞海:《论少数民族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苗族简史》(修订版),民族出版社,2008年。

[4]罗佳英:《红军长征途中的民族工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5]常云平:《浅论红军长征在四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全国少数民族革命史文集》,1991年。

[6]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7]毕节地区党史资料丛书之二:《红军在黔西北》,毕节地委党史办公室编印,1986年。

[8]肖华:《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1983年第8期。

[10]张尔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史纲》,民族出版社,1995年。

[11]《黔东南革命烈士传(第一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12]《贵州文史资料选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贵州党史资料通讯》,贵州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印1987年第4期。

[14]李贞:《难忘的岁月》,《宁夏地方党史资料通讯》,第5期,1986年11月。

[15]巴特尔:《长征伟大胜利是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求是》,2016年10月。

[16]新华网:《学习贯彻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4年10月。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长征红军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民族团结之歌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