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漆艺

2016-04-20欧阳军

月读 2016年4期
关键词:桐油漆器油漆

欧阳军

走进湖南马王堆汉墓博物馆,你会被出土的精美漆器所吸引,它们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这些漆器是用中国特产的生漆涂刷加工的。生漆是漆树的分泌物,它形成的漆膜坚硬光亮,耐热耐水耐油,抗腐蚀性极好,直到现在,人们还把生漆称为“涂料之王”。

我国是世界油漆技术的发祥地之一。从文献记载上看,远在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时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出现漆器。《韩非子》提到,舜和禹最先发明漆器,用作食器和祭器。从考古发掘来看,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出现了油漆技术的萌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朱漆木碗,江苏吴江梅堰遗址出土了用油漆彩绘的陶器,就是两件最早的漆器实物。

春秋战国时期,漆树已经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来栽培,《诗经》中就曾多处提到漆树。这时还出现了国家经营的漆林,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庄子就作过漆园吏。油漆技术也有重大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漆膜的防腐保护性能。《周礼·考工记》记载:“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油漆的用途大大扩展了,除了食器和祭器以外,车辆、乐器、棺椁和一些日用品也开始用油漆来涂饰,除了木胎漆器以外,皮胎和夹纻胎(即用麻布作胎)漆器也出现了。

油漆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就是桐油的使用。桐油是我国特产的一种干性植物油,是从桐树的种子中榨出来的。据研究,早在战国时期,油漆工匠就掌握了桐油的制法,并创造性地把桐油加入到生漆中,得到了混合涂料。一些出土漆器上的纤细花纹,就是用桐油配上各种彩色颜料绘成的。直到近代,人们仍然把桐油加入漆中,既可改善性能,增加光泽度,又可降低

成本。

秦汉时代是油漆业和油漆技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四川一带还建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漆器工场。秦汉油漆技术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荫室”。所谓荫室,是生产漆器的一种专用房间,房中必须保持潮湿和温暖。荫室是符合生漆成膜的科学道理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漆在较高的湿度(相对湿度70%—80%)下氧化成膜,得到的漆膜质量最好,干燥最快,又不易出现裂纹。

漆器一般都要上几道漆,下道漆要等上道漆干透后才能上,因而整个生产周期很长。为了加快漆膜的干燥,缩短生产周期,古代工匠发明了化学催干剂。他们在生漆和桐油中分别加入少量蛋清和密陀僧(含氧化铅)或土子(含二氧化锰),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聚物薄膜的形成和干燥。

自秦汉以后,油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人们开始在底胎和面漆两方面进行改革,创制出一系列独特的新产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明了夹纻脱胎法,用来造佛像:先塑出泥胎,再在外面黏贴上麻布,在麻布上涂漆和彩绘,等油漆干了,再把泥胎用水冲出来,就造成了中空的漆佛像。这种佛像十分轻巧,一丈多高的佛像,一个人就能轻易举起来;它还特别耐久,譬如日本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唐代著名的鉴真和尚的夹纻塑像呢!

明代在南京设立了官营的漆树园和桐树园,还在北京果园厂创建了官营的油漆工场,专门生产御用漆器。这时还产生了有关油漆技术的专门著作。浙江新安的民间漆工黄成精通油漆技术,他搜集整理了前人的论著,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油漆技术专著《髹饰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油漆技术专著,是明以前油漆技术的总结,直到现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漆器和油漆技术很早就流传到国外。朝鲜曾经发掘出大批汉代蜀郡和广汉郡生产的漆器,日本皇室至今还收藏着隋唐时代的中国漆器,蒙古也出土过汉代的漆器。事实证明,朝鲜、日本、蒙古、缅甸、印度、泰国、越南等邻国,都在宋代以前就从我国传入漆器和油漆技术,并且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漆器业。我国漆器还经阿拉伯国家西传到欧洲大陆,引起了欧洲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从事研究和仿制活动,自十七、十八世纪以来,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仿制成功,发展起了漆器业。我国特产的桐油也在十六世纪传入欧洲,欧洲人是在十三世纪经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介绍才第一次知道了桐油,此后欧洲各国一直大量进口中国桐油,直到二十世纪初,美国等国移植桐油成功,才开始逐渐取代了中国桐油。

猜你喜欢

桐油漆器油漆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可以撕掉的油漆
在刷子上涂上足够的油漆
桐油在土家医外治法中的应用概述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生漆中桐油的检测方法
桐油制备壬二酸的工艺线路探究
防水剂对石灰偏高岭土修补砂浆性能的影响
致命的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