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两千多年前的深衣胡服

2016-04-20王影

百科知识 2016年7期
关键词:楚墓服饰

王影

如今,古装电视剧十分火爆,其中有一些反映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人们的生活。那么,战国时期的古人都穿什么衣服呢?衣服的款式是什么样的?总体来说,那时古人穿的应该是深衣和袍服。这种衣服是上下分开裁剪,而后缝合在一起的。二者的区别在于,深衣是单衣,而袍服里有丝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十分流行深衣,这也是不少电视剧中的常见款式。

从史料记载中找答案

据史书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已出现了衣裳,结束了史前的围披状态。人们按照这种衣裳式样穿着,有秩序地拜祖先、祭天地,从而实现天下治。《周礼》中记述:“享先王则兖冕。”这表明,我国早在周朝,冠服制度已经完备。当时在祭祀大礼时,天子百官皆穿礼服。时有“司礼”官,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天子穿着。服饰之礼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礼仪,这种建立在宗法礼制基础上的服饰之礼,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性。据查证,在商周时期,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袖有大有小,衣长出现长大、宽博式样。(如图1所示)

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实力不断上升。“战国七雄”各自为政,一方面,诸侯国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另一方面,相互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特别是对大量技术工匠的掳掠占有和铁工具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各种手工业的交流提高。各方竞争的局面对纺织材料、服装剪裁工艺和装饰技术无不发生重大影响,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格局,发明了推陈出新的深衣服饰。

战国时期,以丝麻为原料的普通纺织生产空前繁荣。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又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其中,河南陈留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比普通绢帛的价格高出二十多倍。南方吴越生产的细麻布,北方燕、代生产的毛布、毡裘,西域羌胡族的细旃花罽……无不精美绝伦。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了一批古丝绸织物,品种十分丰富,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锦、绣、编组、针织等主要门类,其中的通幅大花纹织锦表明,那时已具有相当完善的提花装置和先进的织造工艺,提花针织品衣缘(衣的边)则可能以棒针织成,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针织品,许多大花纹刺绣品,如龙凤大花纹彩绣、龙凤虎纹彩绣、鸟型纹彩绣、对龙凤大串枝彩绣、车马田猎纹纳绣等,极大地开启了人们对古代画缋五色文绣之事的视界,令人一窥当时刺绣工艺的成熟概貌。

这一时期,围绕社会上层统治者聚合起一个个巨大的消费集团,列国之间的聘问往还也需要大量的美锦文绣请盟求和,竟然要贿以执针、织纴的数十数百的工奴、工妾。工匠之众,风气之盛,促使官私纺织、刺绣高级工艺品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周代往日“珠玉锦绣不引鬻于市”的法规终被突破,进一步促进了纺织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那时,人们冬日的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异常美观,即使放到现代也是时尚非常。

战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及军事家。这种“百家争鸣”的状态对当时的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自然也促进了精美服饰的流行。

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人物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既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形制在《礼记》中有详尽的记载,后世注家学者也有较多的研究。从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实物观察,深衣是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故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据研究,这可能就是《礼记》提到的“续衽钩边”的“衽”,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所以,古人称道深衣“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认为它是一种完善的服装。

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文物看,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的衣式具有代表性。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其特点是交领直襟、宽身大袖、结构为上衣下裳分裁,而后缝制成一体的长衣;袖口衣缘用重锦边,与古籍“衣作绣、锦为缘”正相一致。(如图2所示)

除深衣外,再一便是胡服。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其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以便于骑射活动。由于中原上层人物惯于坐而论道,穿长衣被视为特权,一旦弃长就短,不法古,不循礼,便成为改革大事。其衣制实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同,不过,裤是连裆的。从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实物看,当时内地已有绵袴,《说文》解作“胫衣”,前面连腰,棕红绣绢裤面,锦边小口裤脚,两侧附装饰绦带,与胡服之别尤在于后面开裆。至于衣长,山西侯马出土的人形陶范表明,齐膝的织绣花衣——其领襟曲折直下,腰间系丝绦,打蝴蝶结,已从西周演变过来,一般认为这就是已受胡人影响的装束。(如图3所示)

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的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扎得紧紧的,还有人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襞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从地域特点中找答案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但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衣长齐膝,曲领右衽。中原地区自春秋以来流行一种以带钩、皮革带束腰的习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见到。至于腰带的束法,一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小孔内,另一种方法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所附环上。带钩材质有金、玉、铜、铁、骨、木、陶等,形制繁简不一,做工精细的有错金雕镂嵌玉,款式极为讲究。

北方地区,如中山国和燕国,服饰类似“三晋”地区。战国中晚期中山国王墓所出土的银首人形铜灯,可见人首双目嵌黑宝石,粗眉,唇上留齐整短髯,似男性形象;头发后梳,拢于脑后为大髻,以鲡韬为蝶结,头顶又戴一填玉,有缨沿左右耳前下结颌下;衣着宽大袖口的交领,右衽“深衣”,曲据缠身多层,呈“燕尾”曳地,腰带用带钩和环配系,衣上花纹间填朱、黑色漆,有较宽的“纯”,既有齐衣晋带的特征,又具有北方格调。陪葬坑内所出4个小玉人,女性发型梳理成牛角形双髻,颇似侯马晋国人形陶范上的月牙形冠饰,儿童则头顶结一圆形髻;衣式或矩领右衽,或上衣下裙齐足,下露内裙一部,有腰带,裙上均有大小相间方格纹。

西北秦地服饰厚实而便用,但逊华丽韵味。当然,权贵例外。雍城秦公大墓曾出土过一副玉鞋底。陕西铜川枣庙6座春秋晚期秦墓曾出土8件泥塑彩俑,其所着衣式均为紧袖右衽束腰长袍,有黑色而领边及衣襟饰红点和黑红色的两种式样,衣长或齐膝,或垂至足面;鞋分黑色圆头履和方头履两种。秦咸阳宫遗址曾发现炭化丝绸衣服一包,有单衣、夹衣、绵衣,分锦、绮、绢几种,大多为平纹织物。秦人服饰着重实用,又因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通常有三重,依次为:汗衣、袍茧、长儒,右衽交领,衣领上雍颈,以应气候寒冽之变;其长襦也仅短至膝上,束腰带,利于行动便捷。

吴越地处东南隅,位于长江下游,服饰拙而有式,守成而内具机变。当地人长期保持着因地制宜的服饰风格。单以发式言,当地以剪发为主且善梳理。据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时吴国大墓出土鸿杖蹲部的跪坐铜人,可知所谓吴人“发短”,乃指其发式是将额顶及两鬓头发剪短,并非为一律髡成短冲式,其余维持原状,经梳理盘束脑后为椎髻。要保持这种短发形,恐怕每隔一段时期就得加以剪理。

楚国位于江汉地区,势力跨过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楚服素有轻丽之誉。各地楚墓相继出土的皮手套、皮鞋、麻鞋与大量彩绘木、陶、玉俑,包括“遣策”所记种种衣袅,如与《楚辞》中对服饰的描绘相参照,无不可领会到楚人衣服的轻盈细巧,冠式巾帽的奇丽,款样的纷繁华艳。

江淮之间小国林立,受南北大国的掣肘,其服饰时尚亦深受影响。如姬姓曾国,为南部楚国的附庸,服饰鲜中原风格而有浓厚楚服特色。又如地处淮水南的黄国,则与北部大国的服饰风格接近。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尽管各地区间的服饰形制有交互影响、互有所取之处,但总有其各自的风格品位。从宏观看,大概可以说,中原周地和“三晋”服饰的质朴,东方齐鲁服饰的舒裕,北方中山和燕地服饰的矜夸,西北秦地服饰的厚实,东南吴越服饰的拙而有式,南方楚地服饰的轻丽,西南巴蜀滇服饰的宽松,汇为一时代服饰的洋洋大观,不同的服饰风尚,也正是中国古代服饰宝库的光彩所在。

从出土文物中找答案

还是说回江陵马山一号楚墓,那里曾出土12件深衣,除1件冥衣外,都是交领右祍,直裾,长袖,领口宽大,衣襟、下摆处有锦绣的缘边。马山一号楚墓墓主是一位身高仅1.6米的娇小妇人,但墓中所出土的这些深衣都特别宽大,其中最大的一件小菱形纹锦面棉袍衣长2米,袖展3.45米,足足比墓主身高长了40厘米,一个袖子更是能顶上墓主的身高了。这样的衣服穿起来,必然会在衣袖处出现很多的褶皱,下摆也会呈喇叭形拖在地上。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奁装饰人物纹,所绘人物虽极简练,但作风非常写实。其中间坐者在室内,为观舞的主人;立者在室外作舞蹈表演,所穿大袖、宽下摆、V字形交领长袍,腰间紧束腰带,体态秀美。《尸子》中说:“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漆奁人物画所表现的,也正是细腰的装束。此外,所有人物衣着领口、袖口、下摆及腰带均为白色,可能是在深色袍子之内衬穿白色衬衣。头冠虽不清楚,但都有缨带下垂,系于颌下。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两件战国长袖曲裾袍舞女玉雕,式样均为交领、右衽,袍长曳地,腰束大带。

湖南长沙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女木俑,穿绘绣交领右衽曲裾袍,领及衽边均饰以较宽的锦缘。

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多数穿直裾袍(如图5所示),只有一个穿曲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为“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义。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战国青铜玩雀女孩,上衣为立式领,立领是在领窝加领座才能制成的;裙裳长仅及膝,为中短裙;腰间束有珰的革带,革带上挂着悬有组玉佩的组带;足穿革靴,发分左右梳两条长辫。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来看,也是颇为时髦的。

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出土驭龙升天帛画,画着一个男子驾一条龙,龙前是鱼,龙后是鹭鹚鸟,表示能入海或升天。男子头戴切云冠,长缨结于颌下,腰束大带,袍式宽松、广袖、曲裾,长可掩足。即当时的深衣。(如图6所示)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出土“龙凤仕女图”帛画,画着一女子合手祈祷,身穿宽松曳地曲裾长袍,袖身肥大,袖口缩敛,下侧弧线成垂胡状,腰束大带,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所出土帛画中驭龙男子的袍式基本相同。

河北平山三汲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人,均穿左衽、矩形交领、窄袖上衣,大方格纹面料中长裙,裙长及踝。发式或总发于顶,在顶上梳髻,或作披发式,头发后垂于背;有的在头上插戴高高的牛角形梳冠为饰,颇与今苗族姑娘的角形银冠相似。为古代鲜虞族人服饰。

影视再现战国服饰

我们在不少电视剧中看到的服饰均保留了深衣样式,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它们更像是普通的汉服,缺乏年代质感。

主角大多宽袍大袖而侍者多为窄袖,这在出土文物上也有体现,前文所述的“人物驭龙帛画”上的男子就是广袖,而“龙凤仕女图”上的妇人就是“窄袖”。但这广袖与窄袖是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还有待确定。

霸气十足的拖地长摆往往都是外面的另一层披风,衣袖虽宽大,却也干净利落,丝毫没有堆叠。这种过于宽大的深衣,是为了体现贵族阶层的特权。楚墓中大量出土的彩绘侍从俑就多衣着瘦长,衣长及地或在鞋子上方,衣袖看起来也没有过长。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楚墓服饰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动物“闯”入服饰界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楚汉鞋履构型及工艺特征补遗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长沙浏城桥战国时代1号楚墓考古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