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在新闻直播现场如何进行信息处理
2016-04-20于春涛
于春涛
关于新闻的概念,通常的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然而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光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技术进步倒逼产业快速发展,“新近发生”已经逐渐变成了“正在发生”。作为传统媒体,4G、SNG技术保证客厅里的电视观众,能够和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同步。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新闻现场的当事人也从单纯的受众,变成了传播者。他们在自媒体时代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小视频和各种APP客户端上传、推送新闻,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在这个人人皆可为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专业的媒体记者们的报道怎样才能从观众手中的电视、电脑、手机三屏互动中脱颖而出呢?我们又该怎么说、怎么做呢?
一、现场信息的准确表达
准确性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包括语言、概念的准确,事实判断的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准确。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的现场,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迅速搜集事件相关背景信息、多点次采访,核实信息,建立报道思路。尽力排除模糊概念或以偏概全、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做到报道内容清楚准确、表达流畅。二是坚持客观标准,在事实得到证实之前,不做主观推测和判断,对说什么、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有标准。既不失语、也不胡言乱语妄下论断。
2015年新年伊始,发生在上海的外滩踩踏事件36人死亡、49人受伤。关于事故发生的原因,微博上、朋友圈关于有人抛洒美元和代金券引发踩踏的信息纷至沓来,引发网络上的骂声一片。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的统计,截止到2015年1月2日11点,踩踏事件的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1.78万篇,相关微博已超过138万条,相关论坛帖文超过2900篇,相关博客博文超过590篇,相关传统媒体报道超过950篇。海量的信息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拟态环境”,但是新闻的真相依然扑朔迷离。因此,当央视的出镜记者在事发地点对踩踏事件进行现场报道时,更多的是采用客观的数据对比、监控画面和现场视频来还原事实、找出真相。网络资讯发达,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但是海量的信息,并不意味着呼之欲出的真相。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可以把新媒体、自媒体当做信息的补充和一种消息来源。但是更多的需要我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筛选过滤,去伪存真。当各种谣言、传闻满天飞的时候,专业记者要去探寻真相,去考证信息,用权威、准确的声音,客观报道、澄清事实,引导公众舆论,加强反思。
二、信息的深度解读能力
新闻现场,千变万化,随着事态的进展,事件的报道重点也要随着变化调整。这就需要出镜记者在直播报道中冷静睿智,具备信息重心调整能力,及时对报道内容进行选择、编排,突出重点,引导舆论。把握好报道的尺度分寸,能够对信息有所侧重的表达,这要求记者对事件的大致发展方向及来龙去脉等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2015年3月,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在博鳌论坛习总书记主旨演讲结束之后,迅速对讲话内容进行分析解读。他用六个小叉子,六个对钩来总结习总书记关于“今天的亚洲,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的主旨演讲。帮助大家梳理出习近平讲话中的关键点,帮助观众更加透彻地解读亚洲怎样发展,怎样谋求发展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够在讲话结束之后,迅速做出解读,必然要对讲话的核心思想、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中央的战略调整了然于胸。因此,一名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报道中要充分掌握背景资料,对事件的走向有全方位把握能力,并且充分预估。同时,发挥现场主编的作用,根据发展进程抓住现场的细节,不断调整报道重点,凸显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
三、信息的人性化表达
直播的新闻报道中,突发事件占有很大的比重。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报道应该更多关注新闻中的人。记者的报道要站在公众利益的立场上,“以人为本”为广大公众服务,注重从细节中找寻受众关注的新闻价值。作为主流媒体,记者的职责不是做“标题党”夺人眼球那么简单,而是要站在公众利益、公共安全的角度,关注人的命运。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尊重受害者的隐私和情感,避免血腥暴力画面的渲染,加强事后的心理疏导与服务功能等。
新闻传媒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和感情导向功能。在遭遇了巨大的创伤和灾难过后,公众的情感、情绪需要有出口得以宣泄。这个时候,理性的报道和声音就显得格外重要。2015年6月1日晚,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客船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东方之星”号客轮上共有454人,最后成功获救12人,遇难442人。造成如此之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东方之星”客船翻沉的原因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造成事件的真实原因必须追究,但在救援阶段,舆论的过分关注,往往会影响甚至干扰施救的正常进行。同时,在灾难的救援现场生命权永远大于知情权。
在以往的救援现场,经常能看到记者扛着摄像机、拿着照相机“围追堵截”救护车、施救人员,追问最新进展的情景。在现场,记者不能影响救援人员履行自己的职责,要对他人的生命表示高度重视和尊重。绝不能为了成就记者的一篇名作,而影响对幸存者的抢救和对遇难者的搜救。在灾难现场,记者的报道要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不用“打捞”、“尸体”;不要破坏、展示遇难者遗物;不要追问家属的感受,尽量保护遇难者的隐私给生命最后的尊严。
直播,只能一次成型,不能剪辑和修改。现场直播是对出镜记者新闻报道综合能力的考验。这种能力的培养来源于长期工作中积淀出的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评价和反应,透射出记者自身的新闻思维能力。在直播报道中,需要出镜记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信息,在保证准确客观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报道重点,体现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人文关怀。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通过新媒体、自媒体丰富自身的报道内容、拓展消息来源。但是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发出及时、准确、真实、客观、权威的声音,引导大众的目光和社会舆论。
(编辑/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