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新探

2016-04-20黄秉杰谭玲

2016年7期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黄秉杰 谭玲

摘 要:黄河三角洲作为一个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自身肩负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面对现实,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与政策优势,合理利用淡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加速构建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力争以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引领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环境改良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蓝黄战略;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处中国山东省的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唐,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作为中国三大大河三角洲,与其他两大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海水退潮最晚,成陆时间最短,生态环境最为脆弱。不仅如此,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海域与黄河流域的交汇地区,这里是胜利油田所在地,是一个已进入成熟期的资源型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而且,不是县区又是环渤海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面对现实,必须牢牢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及其蓝黄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借助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流域崛起行将崛起的有利条件及其资源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不遗余力地加快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力争把一个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黄河三角洲推向新世纪。

一、不良的生态环境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黄河三角洲地处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交接地带,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尤其在黄河入海口地区,一百多年来,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在此交汇交融,其中,陆地、海洋、淡水、咸水以及天然和人工等多种生态系统在此交错分布,相互制约,具有大规模开发高效生态农业、培育生态型产业链、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以及发展区域生态旅游等优越条件。但是,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相对较晚,整个生态环境依然十分脆弱,整个环境的承载能力偏低,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蓝黄战略的快速推进。

第一,淡水资源比较匮乏,可利用水资源较少。黄河三角洲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600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1962mm,全年旱涝不均,春旱夏涝严重。整个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很少,目前黄河是最主要的淡水资源。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每当春季黄河便年年断流,水量时多时少,极不稳定。近年来,华北和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严重缺水,导致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各省区对黄河水的提取量逐渐增加。黄河来水的减少,对黄河三角洲的水资源供应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最近几年初步实现了黄河不断流的阶段性目标,但是这种不断流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还不能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显然,水资源短缺还将长期存在,并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第二,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黄河三角洲基本由黄河泥沙淤积而来,在淤积造陆的过程中,在“紧沙慢淤”作用下,在黄河故道区和决口地带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9.9万hm2。由于成陆时间晚,近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经常受到海水的倒灌与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的比重高达50%左右。由于多种原因,三角洲地区地下淡水水位明显下降,最终导致渤海湾地区海水渐渐向内陆地区补充,在此推动下,该地区土地盐碱化问题应运而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植被覆盖率低。高矿化度(30g/L以上)地下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潜在威胁。由于土壤和水质盐碱化程度较高,林木、牧草和农作物生长成本过高,不仅对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而且对生产发展乃至整个经济开发进程都有较深的影响。与其他两大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植被覆盖率极低,不足12%;这里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真正可开发利用的草地不过4.4万平方公里,仅占土地面积的5.5%。植被覆盖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大削弱了对技术人才和资本投资的吸引力,使生产发展和整个经济开发进程都深受影响。

第四,河口具有摆动性,风暴潮威胁较大。黄河的河口不像长江和珠江,它具有较强的摆动性。黄河的这种不稳定状态对长期建设项目确实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由此从根本上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全面开发。与之同时,输水水渠的两岸由于长期渗漏会使地下水位慢慢抬高,进而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黄河三角洲是一片河流冲积而成的土地,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350km,与拥有基岩质海岸的河口三角洲不同,极易受潮水侵袭,是我国风暴潮灾害频发地区之一。海潮、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且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每次风暴潮的发生都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而且还破坏了沿岸的生态环境,淹没滨海低地、加速海岸蚀退、破坏地表结构、毁坏湿地植被、加剧海水入侵,并使滨海湿地不断损失退化,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第五,环境污染加剧,湿地生态退化。黄河三角洲陆地形成时间较短,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相互衔接,生态系统的演替也很不稳定,人类活动对新生湿地的影响十分明显。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呈现上升趋势。据统计,区域内19条河流中有7条河流严重污染,5条河流重度污染,5条河流中度污染,只有2条河流轻度污染。受此影响,天然草场开始退化,土地盐渍化面积扩大,近海赤潮频频发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及遗传多样性受到威胁。值得注意的是,黄河入海口地区浅海泥沙的输移和海洋沉积模式的改变相互作用,大的泥沙沉积在引黄源头,最终导致入海营养物数量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海洋鱼类和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结构的平衡及其海洋渔业的发展。结果,自2000年以来,黄河口地区的渔业资源严重减产,部分海域甚至出现了食物链中断现象,由此引起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是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性的突出表现,进而成为制约黄河三角洲乃至蓝黄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加快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

作为黄河流域的地理龙头,作为蓝黄战略及其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要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其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多管齐下,重拳出击,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黄河三角洲乃至整个蓝黄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逐步消除风暴潮的隐患。在此,要坚持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新建和改造加固的堤坝至少按5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建设,尽快形成沿岸高标准的闭合防潮体系,切实发挥其作为防潮减灾、生态改良、滩涂增殖以及交通旅游与新产业开发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黄河摆尾问题,搞好规划论证,留出远景备用流路。

其次,强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其一,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在此,要重点加强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以及湿地和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工作,维护区域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恢复或增强其生态服务等综合功能。继续在全区域范围内开展小流域湿地治理试点,实施沿海防护林带工程以及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其二,继续搞好湿地监测和科学研究。要采用遥感动态监测、生态模型模拟和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掌握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动态变化规律与生态演替、土壤盐渍化的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其三,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要不断加强生态保护立法,建立生态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管理水平,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奠定长期的自然资源基础。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其一,必须加快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与引进项目的环保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内的各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其二,加大工业治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强化新建有污染项目的总量指标控制;重点加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及炼制过程中的污染管理,确保油田污水和落地油零散排放。其三,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内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对实验区境内所有的河流逐条进行综合治理。要积极协调河流上游污染治理,控制“外来污染”的威胁。其四,继续搞好入海口地区的沙化治理与降盐排碱工作,大力发展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坚决遏制化肥、农药、农膜以及各种催生剂、添加剂的滥用;其五,加快农村供水工程、厕所改造以及沼气池建设进程,全面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与饮水安全,加快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环境教育,全方位提升企业及市民环境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合理引进与利用淡水资源。淡水资源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急需接长的“短板”。为确保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减缓黄河断流的生态环境影响,应该对现有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利用。要认真研究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措施与对策,通过加强管理,开发与保护协调,实施生态调水,将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来缓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缺水矛盾。

此外,要加快结构调整,加速构建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作为资源富集但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选择高效的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模式,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便成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模式。为此,必须充分利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及其蓝黄战略提供的历史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尽快建立促进黄河三角洲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构建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以及潮汐能等永续资源,大力培育和引进抗盐植物,植树造林、种草封土,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地面降尘量,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人民政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M].2011.7

[2] 山东省科技厅,东营市人民政府.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2009-2014)

[3] 山东省科技厅,东营市人民政府.东营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2009-2014)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策略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协调行为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黄河三角洲奋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