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太平天国城破碑”
2016-04-20方祖岐
方祖岐
南京——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称号。“金陵四十八景”:“前四十八景”、“后四十八景”……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人们都想来倾听它畅叙曾经的辉煌与愁伤。
南京——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已经度过二十一个春秋,比在故乡靖江的时间还长。
南京——值得去的地方太多了。我曾追寻一个又一个历史景观,为的是向古人讨教,吸取“营养”。每看一个地方,都增加了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感,一份催人奋进的力量。
这里,讲述一个让我感叹、追思、难忘又似乎被人遗忘的小地方。它就在我富贵山居所太平门东端的明城墙上。那里镵有一块曾国藩手书的石碑,我把它称作“太平天国城破碑”——至今它还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碑名。2006年6月10日,此处立有一块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面写的是“太平门缺口碑”。
碑文上写道:“道光三十年广西贼首洪秀全等作乱咸丰三年二月十日陷我金陵复为伪都官军围攻八年不克十年闰三月师溃贼势益张有众三百万扰乱十又六省同治元年五月浙江巡抚臣曾国荃率师进攻金陵三年六月十六日于钟山之麓用地道克之是岁十月修治缺口工俊镵石以识其处铭曰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 曾国藩记并书”。哦!原来这是在为当年湘军攻克太平天国京城树碑立传。碑上已弹痕累累,字迹模糊。
我曾无数次在这里的羊肠小道上散步,沐浴着透过树隙射出来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草木的芳香……一次偶然的兴趣,我拨开荆丛,脚踩乱石,爬到城墙边上,仔细阅读碑文。从此,我对这里有了更多新的体验。每当再走到这里,我似乎听到了当年爆破城墙的轰鸣和阵阵喊杀声;似乎看到了一片片刀光血影……附近的花草林木,似乎也在向我讲述它们当年的见证。
我不止一次在这里陷入沉思。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把我引向了深远的历史感悟。他在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多么深刻的历史剖析!多么沉痛的国殇呼唤!太平天国的灭亡,外因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镇压,内因是诸王内斗、享乐腐化、脱离人民,故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公元2002年4月5日,我先去南京仪凤门参观太平天国攻入南京的破城处,又折回来再一次到“太平天国城破碑”前。徘徊良久,遂得一诗:义军横扫电雷摧,才定天京内斗危。仪凤门前神武记,钟山脚下破城碑。人心向背安危系,国家兴亡指顾随。细数斑斑青史在,阿房一赋几吟回?想想当今我们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怎么不令人深思呢?
人类从为生存而奋斗,走向为美好的前景而奋斗,经历了无数苦难、拼搏……正是这种憧憬未来的愿望,拨动着忧国忧民的心弦,从而产生伟大的爱国情怀。历史上的许多名篇佳作,正是由于反映了千千万万民众的这种情怀心志,从而流传古今。如古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到了近现代,如吉鸿昌将军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之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以及毛泽东等老革命家的许多诗文……那些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词章、诗句,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纵观近现代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在追求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从忧国忧民到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奋斗不止。于是才有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有了推翻封建王朝的壮举,有了“五·四”运动,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中国的建立,有了改革开放和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有了今天中国的一切。
曾国藩的碑文的最后一句:“来者勿忘”,是想让人们不忘什么呢?人们的想法是多种多样的,也可能如尔所愿,也可能各有不同。我想说的是: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也要为他人活着,为更多的人活着,为子孙后代活着,为更美好的未来活着,要以史为鉴、忧国忧民啊!
2015.9.29于南京富贵山
(本文作者为原南京军区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