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风卷云涌”PK“柳暗花明”?
2016-04-20赵阳
赵阳
从匠心独运的石刻书文,到妙笔生花的洛阳纸贵;从字字真经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到百花齐放的网络原创文学,出版业一直以来运用文字变幻莫测的排列组合在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化生活。然而,与其说出版业是一个文字的加工厂,倒不如说它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室”。因为无论出版方式和出版渠道如何改变,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都是出版界赖以生存的黄金法则。也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出于本性、源源不断的求知欲,出版业才能一直在人类社会当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一场数字风暴正在猛烈地抨击着传统出版业。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分析,出版业看似浓云密布,实际上是暗藏商机、柳暗花明。
首先,信息碎片化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色,也是出版行业改革的一大风向标。正如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说,网络传播正如一面破碎的镜子,每一块镜片都反映一个事实。换句话说,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正在被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介挑战,“作家-编辑-读者”这种传统出版模式貌似也正在逐步淡化。通过网络平台,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也都可以成为编辑,自然也可以继续充当读者。更加重要的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在线文本阅读权限的收费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缺口——无人问津也无人管理。然而,这类“碎片化出版作品”(例如,网络小说和微博日志)看似对出版行业具有绝对的杀伤力,实际上却更加巩固以及凸显了编辑人员的专业性。正如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李运才同志所说,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碎片化出版作品”由于缺乏专业的编辑与校正,内容与文字运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尽管它们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价格竞争优势,但迫于来自对质量极尽苛求的读者的压力,势必会求助于专职编辑。例如维基百科,尽管它打着“全民百科”的旗号(任何人都可以在维基百科里添加内容),但依然聘用了固定的专职编辑为其编校稿件。因此,出版商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编辑这个职位的社会价值将不减反增。因为其工作职责将由传统的稿件编校延伸到网络平台上各类“碎片化出版作品”的加工,更将由文字编校范畴拓展到新兴的页面设计领域。
其次,媒体大融合环境下的电子书衍生将会为出版业带来巨大的活力。有关电子书与纸质书“较量”的话题从电子书这一概念被提出的那一霎那开始,就从未停歇。英国媒体学大师杜克认为,电子书所带来的革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人们从前放弃石刻与竹简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电子书的发展的确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对于纸质书来说,与其说是一场暴风雨,倒不如说是一场润物雨。电子书的畅销不仅不会打压相对应的纸质版书籍,反而对其的长期营销具有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许多读者往往会在高度赞许一本电子书之后购买它的纸质版以便收藏。另外,大部分读者在长时间阅读电子书籍之后将会对电子屏产生视觉疲劳。更有甚者,亚马逊等网上书商,已明显察觉到电子书籍部分免费阅读以及“纸质书+电子书”大礼包这两类营销模式所带来的明显销售增长。更重要的是,正如徐柏荣教授在其所著的《编辑创意论》一书中提到,区别于传统纸质书的文本价值,电子书还可以主打它的增值服务。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便在其销售网络版《汉英大字典》的同时主推配套的在线翻译服务。
除此之外,无论媒介风云如何变幻,文本内容仍然是出版行业的核心。正如安德烈·希夫林教授在其所著的《出版业》中提到,读者一直以来都对好故事、高品质的故事拥有一种强烈的饥饿感。近几年来由于市场化、商业化的冲击,买卖书号的现象屡禁不止,重大选题如国家地图与政治人物传记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笔者认为,网络信息平台恰如其分地可以作为出版社的第二道滤网。简单来说,编辑出版人员可以运用广大网络公民的力量,针对电子书进行印刷前终校,根据他们的回馈进一步修改稿件,以便深度优化出版产品的质量与价值。除了“网络审校”大众化这一概念之外,群众智慧也是编辑人员尚未开拓的巨大财富。美国社会批判学家莱斯格坚信大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网络出版普及化正是公民创新精神继大众传媒时代之后的重新崛起。一方面,编辑只有在网络资源库中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触发其选题灵感,更为其今后的作家遴选工作提供许多的后备资源。另一方面,编辑人员只有在熟悉具有隐匿性与草根性的网络文化之后,才能掌握“敢为天下先”的选题策略,弥补文化市场的需求空缺。(作者单位:江西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