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虚胜实,唱叹生辉

2016-04-20曾凡春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全词春花秋月朱颜

曾凡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后主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全词短短56个字,是词人悲与愁、血与泪凝结而成,字字珠玑,精美绝伦,堪称名作。

此词的显著特色之一,是作者在小小的词篇中运用了多重虚写,并且每一处虚写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映照呼应,血脉相通,达到高度的完美和谐。全词共八句,其中七句使用虚写手法(第七句除外),每句虚写都指向一个核心:个人失去的永不复回的惬意生活与永恒的无言的自然之间的深刻矛盾。

词的开篇,词人使用虚写的笔法将“春花”“秋月”组合在一起,现实中这两者是不会出现在同一画面里的,词人此笔的目的,无非是用两者借代凝聚和包含了人间最美妙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良辰美景,与此同时,词人已借“春花秋月”写出了往返不息、永恒、变化的宇宙,其高超的概括力令人惊叹不已。第二句虚写的“往事”在如此广大美丽的背景下显示出的只是无常的悲哀,因为现实的痛苦让词人艰于呼吸视听,为了逃避,只好把思绪沉浸到“往事”,进入“虚”的境界中聊以自慰,虽然“往事”如“春花秋月”般美好,但再也不能如四季轮转回来,返照现实,倍增痛苦。接下来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词人在“回想”与“遥想”两幅虚景中分别用“东风”和“故国”对前两句中的“春花秋月”和“往事”做了更明确的注释,昨夜吹起的东风撩拨起词人绵绵的心事,愁肠百转,于是由东风联想到即将开放的春花,又想到秋月,进而想到“故国”许多“春花秋月”的“往事”。由此可知第三句实为虚写之源,“故国”是情思凝聚之根。“雕栏玉砌应犹在”和“只是朱颜改”承前四幅虚写,与“故国”一脉相承。一个“应”字透露玄机,将词人思绪从现实拉回到“往事”的回忆中。“故国”的“雕栏玉砌”虽在,可是江山易主,曾经的“朱颜”却已改变……词人心中油然涌出几多心酸,几多凄凉。这两幅虚写与前四幅虚写相组合,连贯而下,场景不断缩小,意像渐渐精巧,情感渐浓渐充实,而笔势不曾衰减。一、三、五句的虚笔借象征化了的景物——“春花秋月”“春风”“雕栏玉砌”表现无限与巨大,二、四、六句以“往事”“故国”“朱颜”的虚写表现有限与渺小。在无限与有限,巨大与渺小的徘徊对比中,词人的悲愁和无限的宇宙蓦然混为一体了,最后将满腔的悲与愁,恨与痛倾注到比喻的虚景中,有力地化作一江波涛翻滚,向东流去的江水。正是由于“恰似”的勾连全词的脉络更为畅通,结构在严密中更见灵动,“恰似”的出现,使往事之恨像春花秋月一样无穷无尽;故国之思,又如东风一般无始无终;朱颜之悲,浑如雕栏玉砌一样坚固长久,痛悼 “往事”“故国”“朱颜”之“几多愁”,又恰似“一江春水”连绵不仅。无尽与有限,对立如此鲜明,连结又如此紧密。为词如此,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在联想与想象的虚写中,隐含着人生的哲理;唱叹往复的方式,使小词的哲理性更为鲜明。作者以浓郁热烈的情感拥抱人生,在入情之时,又深契哲理。以情入理,是本词的另一显著特色。开端的“春花秋月”,状无限之景;“何时了”,抒无限之情,一唱一叹。次句的“往事”,述说一去不还之过去;而“知多少”,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体现着对无情真理的认知。“往事”一唱,“知多少”一叹。“小楼昨夜”之“东风”,是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明的规律的又一次显现,而“又”字的沉重叹息,抒发了目接无限春景之人更缭乱的伤情。“故国”“回首月明中”,仍以景唱之,“不堪”,则以呜咽贯之。下阕的“雕栏玉砌”“在”,是对长存景物的想象,“应犹”,是在想象中的痛苦的呼唤,在对“朱颜改”的必然性认知的同时,作者又用“只是”这样不留余地而又无限忧伤的语气抚膺长叹。结尾时,作者又以穷根追底之姿,用“问君能有”的疑问句带出“几多愁”的呼号,在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广袤无垠的景色之前,以“恰似”之强烈语调领起,真是情景相生,唱叹相应,使读者在强烈的抒情中气氛中,深悟人生。如此吟唱复长叹的内在感情旋律,使全词如长江之水,虽有起伏转折,绝无断裂支离之感,只见其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虞美人》词,实为李后主一生心血之结晶,其如天籁自鸣,浑化无痕,章法绝妙,唱叹有致,是无意于技巧而终于达到了高超艺术境界的杰出范例。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词春花秋月朱颜
春花秋月望西楼
他把悲伤流成一江春水——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巫山一段云·石榴花
戊戌新年有题
不吹不黑
满天星
梅花引•荆溪阻雪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My pen p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