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设计融入中国画意境营造
2016-04-20李洋
李洋
摘 要:通过把中国画中的意境表现引入玉雕设计创作中,对玉雕设计创作提供一个新思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出发,增加玉雕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为云南玉雕的发展谋求更加宽广的道路。
关键词:玉雕设计;中国画
意境是中华传统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画中尤为讲究意境的营造,它是一种物我交融的状态。意则体现为情感,思想。境则为形神兼备的一种状态。中国画中的意境其实就是指作者通过客观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和情感与观者产生共鸣,触动观者的内心。那么好的玉雕作品也应具备以上因素。作为艺术品来讲,它们的原理是共通的。
意境指的是审美的一个深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指的是一种心灵上的互动,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中国万年玉文化加上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营造,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会产生新的突破。本土民族化的味道会更加浓厚,自然会形成有意境的玉雕作品。
玉文化本身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其玉雕作品本身当然是符合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而美的东西达到一定的深度便形成一种意境,具备一种可以感染人的能力。国画中的意境营造是作画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美得集中体现。那么在玉雕设计中便可以借助中国画意境营造的思路使作品更加富有意境美。
意境的营造多于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的景多为客观物象,是有形体变化的实体,靠这些物象来体现情感。而玉雕作品要营造出如此丰富的内容更多要借用浮雕的手段。因为浮雕多于平面化的塑造,如果用圆雕去表现难度会很高。所以用浮雕的手段营造意境表现最佳。在平面或弧面的玉料上使用浮雕的技法就如同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勾勒画作。二者原理相同,根据国画的作画原理,意境的营造便水到渠成。
国画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呢?首先,要定格调,格调的高低决定最终的成败。就是说你的画作要有内涵,有深度。这跟一个人的品味有关,它主要体现了作者的生活阅历,自身性格等等。是己与物之间的一种真挚交流。大自然千变万化融合作者当时的心境最终孕育出作品的大致雏形,然后根据精心的构思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这样才能整体把握大局。这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玉雕作品构思也应如此,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们要借什么景去抒什么情很重要,如果取材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如何去做到好的立意,这就需要我们多去感悟身边的事物,多去思考人生,多留心观察大自然之变化,在生活里做一个细腻的人。王朝阳的《祝福》这件作品就是取材于少数名族的一名老者,通过对老人的写实塑造着重表现一名母亲慈祥的神态来体现人间大爱情怀。这就是取材于生活的一件作品。一个普通的手势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眼神都可以成为抒发情感的点。
其次,整个画面的构图布局。主次、虚实、疏密、藏漏、节奏等等,每一个位置的安排都要精心设计。在国画中有一种特殊的处理画面的艺术手法,称之为留白。它会启发观者的一种无限遐想。空白即是没画也是画了很多,这是国画中处理画面的一种高超手法。实则虚,虚则实,虚实相生。留白也可分大小,大的空白给人开阔的想象空间。比较密集的画面可以适当留有小的空白,使画面透气。这就是“以虚破实”的运用。
玉雕设计也一样要注意构图的安排,一件作品如果全部面面俱到的塑造,画面控制的太紧反而会造成观者视觉上疲劳,多会给人一种俗气的感觉。如果应用国画中虚实相生的手法,那一定会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国画中的“留白”“藏漏”等手法大可应用在玉雕设计中,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以山子雕件为例,比如深山访友这个题材,好多表现的内容都是一孩童为一老者引路,周围是一些树的遮掩,在附近必定有一房屋。此时的画面就略显俗气,什么都展露在观者眼前,顺理成章的探访,一目了然。像影视剧中早已知道结果前的一个被定格的画面。我们把情景构图重新设定,如果此时把房子藏起来,索性就不出现,该藏藏,该露露。把树木的疏密重新排布,把植物层次关系做到很丰富。而老者不是跟孩童走,而是刚好在不远处眺望他,孩童此时在打水。那这幅画面的想象空间就很丰富了,深山茂林中有人打水,那必定有人在此居住,而观者看了半天却找不到房子,可见这是有多隐秘。一位老者向深山走去访友,远处的孩童是否可以顺利带他拜访这些都是观者自己的想象空间。这件作品就做活了,有了生气,这便是意境的营造。
最后,画作的实现还是要通过作者的绘画技术表现完成。对水分的把握,是营造前后虚实关系的手段。用于用色的把握也是根据不同的景来定。
这个环节我认为除了玉雕的雕刻技术上要过硬,其次最重要的是怎么去用好俏色。有些怪装料的颜色很特别,有些可能就是一副天然的画作,只要稍加利用雕琢就会营造出别样的意境。玉雕的价值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本身的价值,二是自身的设计附加值。现在好的翡翠材料越来越少,我们的重点事发挥材料本身的特点创造更多的设计附加值。杨树明的《风月夜归人》就是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特点营造出一个披着蓑衣的人在漫天雪夜中归家的场景,符合了一首诗的意境。一块废料变宝的实例,这便是意境营造产生的潜力。
范宽《溪山行旅图》迎面矗立的大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中景空白,前景密集,恰到好处的表现了雄厚气势。
玉雕设计也一样要注意构图的安排,一件作品如果全部面面俱到的塑造,画面控制的太紧反而会造成观者视觉上疲劳,多会给人一种俗气的感觉。如果应用国画中虚实相生的手法,那一定会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国画中的“留白”“藏漏”等手法大可应用在玉雕设计中,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以山子雕件为例,比如深山访友这个题材,好多表现的内容都是一孩童为一老者引路,周围是一些树的遮掩,在附近必定有一房屋。此时的画面就略显俗气,什么都展露在观者眼前,顺理成章的探访,一目了然。像影视剧中早已知道结果前的一个被定格的画面。我们把情景构图重新设定,如果此时把房子藏起来,索性就不出现,该藏藏,该露露。把树木的疏密重新排布,把植物层次关系做到很丰富。而老者不是跟孩童走,而是刚好在不远处眺望他,孩童此时在打水。那这幅画面的想象空间就很丰富了,深山茂林中有人打水,那必定有人在此居住,而观者看了半天却找不到房子,可见这是有多隐秘。一位老者向深山走去访友,远处的孩童是否可以顺利带他拜访这些都是观者自己的想象空间。这件作品就做活了,有了生气,这便是意境的营造。
最后,画作的实现还是要通过作者的绘画技术表现完成。对水分的把握,是营造前后虚实关系的手段。用于用色的把握也是根据不同的景来定。
这个环节我认为除了玉雕的雕刻技术上要过硬,其次最重要的是怎么去用好俏色。有些怪装料的颜色很特别,有些可能就是一副天然的画作,只要稍加利用雕琢就会营造出别样的意境。玉雕的价值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本身的价值,二是自身的设计附加值。现在好的翡翠材料越来越少,我们的重点事发挥材料本身的特点创造更多的设计附加值。杨树明的《风月夜归人》就是利用了材料本身的特点营造出一个披着蓑衣的人在漫天雪夜中归家的场景,符合了一首诗的意境。一块废料变宝的实例,这便是意境营造产生的潜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