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商与出版家

2016-04-20黄国荣

出版广角 2016年4期
关键词:码洋出版商社长

黄国荣

在出版社年终总结大会上,社长们在年度总结报告中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过去的一年,在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社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出书品种增加了多少,发行码洋增加了多少,利润增加了多少,净资产增加了多少……出版社社长现在大多数是企业家,这么说没什么不对。但是,评估一家出版企业的业绩、实力、优劣,“码洋利润论英雄”应该仅是一个方面。

我们的前辈邹韬奋先生,1926年接手《生活周刊》时,发行量只有2800份,到抗日战争爆发时,《生活周刊》的发行量达15.5万册。1932年他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初始原因是刊物屡遭查禁,有了生活书店才能随时创办新刊,同时也可以出版图书。在日军占领中国的战乱年代,生活书店发展到全国56家分店的规模。这个业绩可谓惊人。但我们可曾研究过,如此业绩,他靠的是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活周刊》原是一本职业教育刊物,韬奋先生将刊物变脸为新闻述评周报,“就民众的立场对政府对社会,都以其客观的、无所偏私的态度,作诚恳的批评或建议,论事论人,以正义为依归”。他把一本教育刊物“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和全国救亡运动的舆论阵地。刊物的内容契合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愿望,发行量因此创下当时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他还亲笔给读者写了一万多封回信,回答他们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今天还有人会这么做吗?

韬奋先生坚持把生活书店建成新型的合作社,没有资本家,大家都是老板,员工也可持股。当时政府不允许搞合作社,只允许股份制。他就坚持注册是股份制,内部搞合作社。总经理、经理、常务理事都由社员选举产生,重大事情由全体社员讨论通过。用他的话说:“一个人做事,要做一生投入都做不完的事业。”“为着做了编辑,曾经亡命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

今天的社长们在做什么呢?

出版是内容产业,出版社是做内容产业的企业,追求规模、码洋、利润、净资产,无可厚非。然而,规模、码洋、利润、净资产仅仅是结果,这些结果要靠现代的经营理念、奋斗的创业精神、过硬的竞争内功、良好的服务宗旨、科学的运营机制来实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林尔蔚就发过感慨。他说:“我国出版行业里,商人太多,出版家太少。”他们用十年编一本《日汉词典》,别人一年两年就编一本词典。内容产业,内容是根本,不能只做生意;管理从事内容生产的员工,靠一般的现代公司管理机制未必奏效。出版社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出版的使命是传承、发扬、创新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出版社社长不能只当出版商,还应该做出版家。有些话应该问问大家,我们发掘、传承、填补了多少民族文化的空白,培育、开发了多少新的经典选题,扶植、培养、造就了多少优秀的年轻作者,有多少优秀图书走出国门译介到了世界各地。

假如只是为了赚钱,当今比从事编辑出版赚钱的事多得很。但有一点需要记住,被社会称之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只有两个:一个是写书出书的作家编辑,一个是教师。

人要健康、幸福、有价值地活在世上,需要两样东西:一是强健的身体,二是完美的灵魂。强健的身体靠物质食粮来营养,完美的灵魂靠精神食粮来营养。当物质生活有了保障,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强健的生命,没有完美的灵魂,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就人的生存意义而言,并非只是为了活着,人更渴望活得幸福,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人们要实现这一愿望,需要知识、文化、人格与尊严。人的灵魂像生命需要物质食粮一样需要精神食粮来营养滋补。

我们应该珍惜人们献给我们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称,不只做出版商,更努力做出版家,尽心尽责做一生做不完的事业。

猜你喜欢

码洋出版商社长
《中国出版》理事会
酬道平社长
韩国HI GHY ARN公司社长参观博纳德
七成软件出版商转向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