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书教学点滴

2016-04-20重庆老年大学赖立仓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平正书谱点画

□重庆老年大学 赖立仓



行书教学点滴

□重庆老年大学赖立仓

行书作为介于楷、草之间的书体,既具有草书的流动跌宕,又具有楷书的端庄稳重;既有易认易识、便于交流的广泛实用性,又有高度的艺术特质,因而深受老年学员喜爱。笔者在老年大学担任行书教学20余年,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享如下。

关于选帖

学行书,选帖是首要一环。选帖就是选择师从,选择道路。路子对了就可事半功倍,否则必然会走弯路。为了让学员对行书有一个简略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恰当选帖。我在行书概说的教学中,除了讲行书的概念、特点外,更重视讲授行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名家名作的简介等。

每个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和书写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好的版本的经典名作中选择一种字帖进行临习。而不是全班学员统一临一种帖。这样选帖能有效避免部分学员因不喜爱、不适应所选字帖而不想练习的问题,从而各得其所、百花齐放,学员大多很满意。选好帖后,学员要尽可能专一点,写好一点,不再轻易换帖。因为这一阶段他们学行书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年,写好一个帖都难,再换帖,要想写好就更难了。只有在基础班的后期或行书专修班能再换帖,以求有限度地博涉。在行书教学中我主要讲通则,但又稍涉猎各家;特别注意通过评讲和辅导,照顾少数老年学员。

行书的笔法训练

(一)从点画入手

行书用笔训练,首先要写好行书点画。行书的点画用笔,始终要围绕行书用笔的两大特点:绞转用笔,转折交替;以及牵丝连带,挑钩折搭。在用笔使转时,一要加快书写速度,增强行书的流动性;二是要转折交替,刚柔相济,增强行书的表现力,表达不同的笔意与内蕴。而挑钩折搭,甚至直接牵丝连带,则在表现点画的呼应。不同点画的不同曲头和收尾,不同的挑钩取势,不过是点画呼应的外化形态。

在挑钩折搭的处理上,要求学员一要富于变化,不可千篇一律,可以有折有搭,也可无折无搭,可有折无搭,也可无折有搭。二要分清主次,不可过于尖利,应以含蓄取势为宜。在牵丝连带上要虚实相生,交代清楚,牵丝处轻提,点画处实按,不可虚实不分反客为主。在点画中段也不要一味一划而过,留不住笔,而要意在圆涩。

(二)用笔训练更重要的是落实到一般用笔技巧上

行书的点画用笔十分繁复、丰富、多变,包括了各种相互统一对立的矛盾因素,如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疾徐有度、中侧互用、畅涩相间,等等。而处理好各种关系,绝非易事,兹分述于下:

1.提按

有书家称:“书法唯在提按二字”。此语虽有绝对化之嫌,但也可见提按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学员往往将“提按”简单化,认为只要入笔按、收笔提、轻处提、重处按就行了。忽略了无论是点画的起讫,还是中段,都有多次复杂、细腻且丰富的提按变化,更忽略了在点画换向调锋时也是通过提按实现的。此外,学员要想理解、把握好提按的度,其实是很难的。在某些重要关节不知提按,或者提按不到位,使线条过于均匀,是有些学员很容易出现的失误。如写《兰亭序》只注意它的秀美而忽视其茂密遒劲,总嫌纤弱。如“极视听之娱”中的“视”字,写回锋撇向左下行笔后要重顿回锋,帖中撇重顿处就与竖连接形成一个块面不留空白,而学员往往顿得很轻,因此撇竖之间就会留下一个三角形空白,这就是没有把握好提按的度的最明显例证。

2.疾徐

唐朝孙过庭的《书谱》认为,要把字写得超尘脱俗、飘逸潇洒,关键在劲疾。也有的书家称“迅疾出神采”。同时也说明写得慢,留得住笔不是为慢而慢,主要还在于充分展示书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高超的书法技艺,丰富的学养,高尚的情操和气质,使人们能达到心领神会、赏心悦目的境界。《书谱》中说:“顿之则山安,导之若泉注”,这表明了动静之间的强烈对比。《书谱》又称:“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说明了同为动态,也有缓急之分。鸿飞鸾舞,舒缓从容,悠然自得,蛇惊兽骇则迅如闪电,总之以上都强调了用笔的疾徐相间。

老年学员的书写一般都趋于缓,这主要还是因为不熟练。其实一个字,一个段落,多写几遍就会比较熟了,也可加快速度,做到疾徐相间。学员书写缓慢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求好心态的主导下,在长期书写实践中已形成一种惯性,以致即使比较熟了也快不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拿出百分百的耐心通过讲授、示范、辅导,甚至手把手地教来逐渐改变学员的习惯。

3.转折方圆

转则柔和融通,折则骨力透达。转折之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大多数学员都学王羲之,而《兰亭序》,特别是《圣教序》,以方见长又方圆兼备,但有的学员写不出那种遒劲挺拔、力道十足的线条,使转也拖沓软缓,软弱无力,原因就是在点画用笔时换向不调锋或调锋迟疑拖沓。这就要求学员在书写中重视换向调锋,调锋迅捷果断,才能做到圭角分明、骨力显露。调锋柔和舒缓,则有方中寓圆的趋向,在使转用笔中就要求学员或运指、或转腕,或轻快、或沉稳,圆涩用笔,圆中有方,方圆兼备。

4.中侧用笔

用笔必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古人云,中锋取劲,侧锋取妍。有的老年学员在中锋用笔上,恰恰做不到令笔心常在笔画中行。主要就是因为笔不正,换向不调锋或调锋不到位,以致线条不圆浑,一边光一边毛,点画扁薄,撇画常呈鼠尾状。所以换向调锋、调锋到位、力送到底是中锋用笔的关键。

至于其他用笔技巧,也应同样重视,如藏露。相较于楷书,行书的露锋大大增加,但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有的学员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以致藏得过多,显得沉闷拘谨;或露得过多,过分夸张尖利,显得油滑。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训练帮助学员改正诸如“直而不刚劲,曲又过软缓”“流畅不足”等问题。笔法训练是十分辛苦的,有时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老年学员会因为自己的微小进步而欣喜,因为这一点点进步是他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得来的,因此教师应特别留意每个学员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

关于行书结构

《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老年学员大多属于书法初学者,因此在结构上应但求平正。在讲解行书结构时,教师应要求学员做到横平竖直,布白匀称,点画组合,统一协调,位置经营,准确合理,把字写得重心稳定,端庄美观。尽可能做到生动变化,注意疏密有致,伸缩收放,参差错落,欹侧向背,穿插迎让。

摘编自《重庆老年大学》

猜你喜欢

平正书谱点画
摘《书谱》孙过庭句
临帖孙过庭《书谱》
学习书法“分布”三阶段
走进孙过庭书法三段论的世界
点 画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一)
七绝·春雪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之《书谱》今译(二)
《书谱》(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