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2016-04-20张丹
张丹
1 情境创设的基础
对教师而言,创设情境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新颖的教学设计,能从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出发,注重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智能水平,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氛围,激励学生自发学习、勇于创新,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学生愉快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所谓英语学习环境是指学生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和嘴里说的尽可能都是英语。眼睛看到的主要指的是硬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场所、生活场所、玩乐场所都可以看到和学习英语。如校园内的警示牌、标语牌、宣传牌,用双语标示;玩乐场地的器材名称用双语标示;教室里的课表、班规和其他布置用双语标示;食堂内墙壁上的卡通画和漫画人物对话也用双语标示。一种语言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听得懂说得出,这需要教师的主观努力,去引导学生、去营造环境、去创造机会。首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尽量多用英语、少用汉语,多采用直观手段,如实物、图片等创设语境,也可以利用眼神、口形、手势和其他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其次,在课堂外与学生交流也尽量多用英语。
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形成教师乐于授教,学生乐于学习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借助传统或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方便创设情景的特点,发挥媒体的特有功能。
2 创设情境的方法
2.1 联系生活实际
从现实情境中引入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经历的生活感受与经验,再引导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
2.2 创设模拟类似事件
7年级上册的第1课就是学生开学进入校门和教师问好的场景,每个学生每年都会经历这样的开学场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情境创设和交流。教师要想办法创设学生能接受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学习到的知识是更难忘记的。
2.3 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因受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植入形象情境,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兴趣进行英语交际活动。例如,下雨的情景课堂上难以再现,教师可以预先录下下雨声,再用Flash制作成课件。这样让学生先体会下雨时的情景,再跟着课件中的卡通人物学习有关下雨的对话内容,学生会很感兴趣。学生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又在表演中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在相互评价中体现自我。
2.4 教唱英语歌曲创设轻松的学习气氛
不少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可以用歌曲形式表达,这有助于激发兴趣、分散难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融音乐与英语为一体,能帮助学生理解对话,表现情景内容,创设有声语言环境,使学生自然投入学习中。在唱歌过程中,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问答或分角色对话,体现歌曲中的交际情景。英语小笑话和英语小故事不仅教师讲,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讲,让学生从机械、呆板、单调、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2.5 设计游戏情景,复习巩固对话内容
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情景,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例如,在教“12个月份和天气”时,笔者准备了12个月份的纸条,放在一个盒子里,再准备关于天气特征的纸条,如hot、cold等放在另一盒子里。游戏开始时,让一名学生从两个盒子里各抽取1张纸条,连起来说一个句子。学生在游戏情景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既符合学生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3 创设情境教学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创设情境时,既要立足教学内容,又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相联系,不能超越学生实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如果情境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经历、体验过,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进行情境教学,课堂气氛往往很活跃,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昂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控制好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
在选用教学辅助工具时,首先要实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最优化;其次要依据教学内容选用,因为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再次,教学媒体的选用要适合教育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最后,教学媒体的选用要符合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